《巴尼的人生》

《巴尼的人生》

《巴尼的人生》由加拿大小說家莫德卡伊-里奇勒(Mordecai Richler)作品改編而成,由Richard J. Lewis導演、保羅·吉亞瑪提與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一部電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譯名:巴尼的人生
巴尼的人生海報圖巴尼的人生海報圖

原 名:Barney'sVersion
更多譯名:巴尼的一生
類 型:劇情
導 演:理察·J·劉易斯
主 演:保羅·吉亞瑪提羅莎曼德·派克蕾切爾·李費佛達斯汀·霍夫曼斯科特·斯比德曼布魯斯·格林伍德
地 區:加拿大
語 言:英語中文字幕
上映時間:2010年12月17日

劇情介紹

《巴尼的人生》劇組成員《巴尼的人生》劇組成員

影片講述匡了雲加拿大蒙厭特利爾一位廳傳奇診電視蚌人娥巴尼·煤潘諾壩夫抖斯肩基卑的故鯨事匿。巴尼·潘諾夫斯基BarneyPanofsky(保羅·吉亞瑪提PaulGiamatti飾),一位酗酒、嗜煙、粗俗的曲棍球愛好者和電視導演,65歲的他陷入對自己人生的追憶中。在他的一生中,有成功的喜悅,但是更多是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可笑的失態和尷尬。他與信奉自由的靈魂的第一任妻子克拉拉Clara(蕾切爾·李費佛RachelleLefevre飾)在羅馬相識,之後又與富有的猶太公主P夫人Mrs.P(明妮·德里弗MinnieDriver飾)相愛,最終,他找到了真愛――第三任妻子米利亞姆Miriam(羅莎曼德·派克RosamundPike飾),並與她養育了兩個孩子。而與他的父親伊西(達斯汀·霍夫曼DustinHoffman飾)之間,更像是一種與助手的關係。就這樣,巴尼帶給了我們一種五彩斑斕的人生,而已到暮年的他,對於自己的人生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該片改編自加拿大作家MordecaiRichler1997年的同名傳記體小說,有著小銀幕式的快節奏和獨特的幽默感。《犯罪現場調查》導演的第二部長片,保羅·吉亞瑪提PaulGiamatti飾演這位倔強、無畏、衝動、在政治上站錯隊的傳奇人物。

主演簡介

保羅·吉亞瑪提保羅·吉亞瑪提

保羅·吉亞瑪提 PaulGiamatti
男,生於1967年6月6日,美國康乃狄克州
星座:雙子座
生平
保羅·吉亞瑪提素來低調,現在因其極為出色的表現立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個頭頂微禿、挺著不雅的啤酒肚,其貌不揚的演員自從影以來一直在扮演時運不濟的小配角。但這一切在《杯酒人生》之後有了改變。他在片中把一個中年失意的善良男人演繹得恰到好處,是這部溫情小製作里的一個最大亮點。之後他便片約不斷,出現在一些大製作商業電影中,不管片子本身的質量如何,保羅·吉亞瑪提的出色演技總是一個吸引人的砝碼。
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Hoffman

達斯汀·霍夫曼達斯汀·霍夫曼
男,生於1937年8月8日,美國加州洛杉磯
星座:獅子座
生平
美國演員,19歲起便放棄大學教育,進入演員工作室研習,之後到紐約尋求機會,直到1965年才在外百老匯及電視台爭到些小角色。由於其貌不揚、身材矮小,受到許多局限,但努力、實力加運氣,使得他以1967年的《畢業生》嶄露頭角,星運大轉。已獲六次奧斯卡提名,且以《克萊默夫婦》和《雨人》兩度獲獎。至今仍活躍在大銀幕上。
羅莎曼德·派克 RosamundPike
女,生於1979年1月27日,英國倫敦
星座:水瓶座
生平
羅莎曼德·派克羅莎曼德·派克
羅莎曼德·派克1979年出生於英國倫敦,她的父親是專業的歌劇演唱家,母親則是一位樂團小提琴演奏家,羅莎曼德是家中的獨女。她曾在牛津大學沃德姆學院攻讀英國文學專業,第一學年拿到了一級榮譽學位(firstclasshonours),在為了表演休學一年後回到學院,於2001年以SecondUpper的成績拿到了學位;除了是一位技術嫻熟的小提琴演奏者之外,羅莎曼德·派克還可以流利地使用德語和法語。讀書期間她曾通過一些莎士比亞戲劇和戴維·黑爾的《skylight》、亞瑟·米勒的《AllMySons》等的演出積累經驗,而在英國國立青年劇團出演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後,她被一位經紀人發掘而走上了專業表演的道路。
最早,派克亮相過英國電視劇《英國式結婚》(1998)、《妻子與女兒》(1999)、《寒季之愛》(2001)以及《福耶的戰爭》等,02年她在邦德影片《007之擇日再死》中出演反派邦德女郎而一舉成名,這次演出也讓她獲得了英國權威電影雜誌《Empire》主辦的EmpireAwards頒發的最佳出道表演獎。2005年,羅莎曼德·派克又憑藉同約翰尼·德普、薩曼莎·莫頓合作的《浪蕩子》贏得英國獨立精神電影獎的最佳女配角獎。同時她還在故事背景設定在以色列的影片《承諾之地》以及電腦遊戲改編成的影片《毀滅戰士》中擔任重要角色,05年版的《傲慢與偏見》中則出演了伊莉莎白的大姐姐簡,向人們展示了羅莎曼德·派克完全不同於反派邦德女郎的氣質美,本片的導演喬·懷特也在後來成為了她的丈夫。接下來派克又出演了加拿大女作家安妮·麥珂爾斯同名小說該編成的影片《四處散落的碎片》,並同伊萬·麥克格雷格、理察·格蘭特等英國口音的演員們一起為二戰題材的低成本卡通片《懷特霍爾街上的長統靴》配音。07年推出的安東尼·霍普金斯、瑞恩·高斯林主演的影片《破綻》中也有派克一個重要的配角角色,這也是她第一次在好萊塢洛衫機拍攝影片。此外她還同皮爾斯·布魯斯南、凱文·席格斯、米蘭達·理查森等人合作了一部講述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與其妻子卡特琳之間情感糾葛的影片《卡特琳》,而這也正與凱拉·奈特利、西耶娜·米勒等出演的《愛的邊緣》的題材有不謀而合。

製作發行

製作人

LyseLafontaine....co-producer
AriLantos....co-producer
RobertLantos....producer
MarkMusselman....executiveproducer
DomenicoProcacci....co-producer
GianlucaLeurini....lineproducer

製作公司

1.serendipityPointFilms
2.fandango[義大利](co-production)
3.TheHaroldGreenbergFund[加拿大]

特技製作公司

1.ModusFx(visualeffects)

其他公司

1.AstralMediaInc.funding
2.CanadianBroadcastingCorporation(CBC)funding
3.CorusEntertainment[加拿大]funding
4.DolbyLaboratories[美國]soundmix
5.TheOntarioMediaDevelopmentCorporation(OMDC)[加拿大]funding
6.SociétédeDéveloppementdesEntreprisesCulturelles(SODEC)[加拿大]funding
7.TéléfilmCanada[加拿大]funding
8.CuttingEdgeGroupmusicservices
9.FilmFinancesCanada(1998)Inc.[加拿大]completionguarantor
10.PivotalPost[美國]AvidHDEditingEquipmentProvidedBy
11.PostModernSoundInc.[加拿大]ADRFacility
12.TattersallSound[加拿大]Avidrentals/post-productionfacilities

幕後製作

一個現代化的寓言童話

《巴尼的人生》改編自加拿大作家莫德凱·瑞馳勒所著的曾獲得過很多個獎項的同名小說,不僅是他的最優秀的一部作品,同時也是最具爭議的。雖然瑞馳勒在2001年就已經去世了,可是他為我們留下的是太多能夠永久地流傳下去的文學著作,其中包括10部小說、9本散文集、3部兒童讀物、兩本旅行遊記和一部短篇故事集,還有超過半打的電影劇本——1974年的《學徒》曾為他獲得過一次奧斯卡提名,如今全部都成為了加拿大歷史上最具有存在意義的文化遺產。

作為莫德凱·瑞馳勒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巴尼的人生》的大銀幕之旅不僅僅是為了向這位多產的作家致敬,同時也成就了一個非常罕見的樣本和範例,以一種絕對忠誠、公正的態度,通過影像的魅力來重新詮釋這個在文學界最受人關注的話題……原著於1997年首次出版發行,立刻就發展成瑞馳勒的一個最重要的成就——利用文字的技巧,以一種華而不實的語言,瑞馳勒卻在小說中設計出了最大化的懸疑色彩和連綿不斷的笑聲,而巴尼·帕諾夫斯基也成了他筆下最完美的一個主人公。差不多有400多頁的長度,通過年近70歲的巴尼的視角,整個故事都是圍繞著他所進行一次公正的自白展開的,與作者本人在創作這本小說時的年齡差不多,他們似乎都感到了死亡的腳步聲正在慢慢地靠近。
就像巴尼形容的那樣,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擁有著無法否認的缺陷而且毛病很多的人,確實很像是莫德凱·瑞馳勒通常會創作的那類人物——他不僅酗酒,而且還做出過一些有失身份的事情,但是他同樣很容易就能得到你的諒解和寬容,因為他是如此地坦率,尤其是對待自身的缺點,從來沒有任何諱莫如深的逃避,他完全明白自己就是一個製造麻煩的禍端,不過他從不會推卸責任,他會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買單。正是由於對巴尼有著非常深刻的喜愛之情,身為製片人的羅伯特·蘭托斯才會燃燒起無與倫比的熱情,迫切地希望能夠把這本小說改編成一部電影作品,而且在此之前,他早就已經與瑞馳勒有過合作了,那還是在1985年的《約書亞的前世今生》中,自此之後,他們就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蘭托斯回憶道:“事實上,在《巴尼的版本》出版之前,我就看過小說了,是瑞馳勒親自給我送過來的手抄的原稿……巴尼這個人物真的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我從中看到一個描述了他的一生的故事,布滿了瑕疵與醜陋,但是他的心卻總是站在正義這一邊的。而且,沒有人知道巴尼其實是善良的,除非你把小說全部讀完,他總是把自己想像成最壞的對手,用粗暴的態度把他的熱情與慷慨全部都隱藏了起來。一直以來,這種被所有人看輕、低估或誤解的角色,總是能夠特別引起我的興趣和好奇心,雖然為了把他帶上大銀幕花掉的是我超過10年的漫長時間,可是我知道自己永遠都不會放棄,因為他不僅來自於我最喜歡的作家創作的小說,而且還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那一部。”
與此同時,羅伯特·蘭托斯還特彆強調,不管是巴尼還是莫德凱·瑞馳勒,他們都是在利用傲慢無禮或政治上的謬論給自己戴上了一個假面具,以此來掩蓋他們真正的內心,蘭托斯說:“每一次,當西方的世界——尤其是我生活的那一片國土,在政治錯誤所造成的專政面前,卻仍然愚鈍地固執己見時,在我看來,將這本‘敗壞風俗’且有著覆蓋範圍極廣的冒犯內容的小說改編成一部電影作品,就成了一個勢在必行的選擇。”
作為一個擁有著廣泛的知名度的諷刺作家,莫德凱·瑞馳勒的一些政治言論引起了很大的反彈,他同時還發表了大量富有爭議的社會評論,設法通過他的那些與政見、宗教和社會有關的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的觀念不斷地製造出一些波瀾……與羅伯特·蘭托斯以及瑞馳勒一樣,製片人賴斯·拉芳尼也來自於蒙特婁,他表示:“在那些日子裡,由於瑞馳勒堅持自己的一些觀點,而且從不避諱在大眾的場合里表達出來,所以他在加拿大受到了3個不同的社會群體的憎恨——法裔加拿大人、享有特權的美國人和猶太人。通常情況下,他對社會的分層有著非常機智、巧妙的主張,而且他從不吝嗇批判任何人,大家的機會都是均等的。”

隱藏在表相之下的真實自我

所以不難想像,為什麼莫德凱·瑞馳勒會創造一個像巴尼這么刻薄、小氣的人物,很容易得罪朋友,給自己樹立越來越多的敵人,無疑是在對他自己做出一次最為形象的描述……巴尼同樣來自於蒙特婁的MileEnd區,那裡擁有的是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混合的社區環境——始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二等公民,巴尼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生活現狀有所好轉,並開始嘗試一系列商業方面的冒險投機,從進出口貿易到募捐活動再到電視產業,逐步並穩定地邁向了成功。即使如此,他卻認為自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斷地渴望他無法擁有的東西,而且總是以一種卑微的目光打量自己:他覺得自己不如米里婭姆忠誠和招人喜愛,不如布吉有才華,不如克萊拉生動、活潑,不如他的父親伊祖活躍,不如米里婭姆的第二任丈夫布萊爾有魅力——可是當我們看完了他所講述的有關自己的故事之後,就會意識到他錯了,這只不過是他的版本和想法而已。取而代之的,我們會發現巴尼是一個真正值得尊敬的公正之人,他不僅是一個非凡的思想家,而且很健談,擁有的是比任何人都銳利的見識和洞察力,即使他從不願意承認,他卻能夠展示出與仁慈、容忍以及寬恕有關的奇特行為。為影片擔任了導演工作的是理察·劉易斯,他解釋道:“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巴尼正在受到一個惡魔的折磨,而那個魔鬼就是他自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魔,潛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伺機而動想要毀掉我們好不容易得來的幸福。所以這裡有一點是需要確定的,你不可能永遠都對‘巴尼的版本’採取全然信任和全盤接受的態度,要知道他在這方面的認識上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誤差。”
時間跨度為40年,背景地則遍布了兩個大陸,似乎給予的都是最有力的證據,不斷地證明想要將原版《巴尼的版本》搬上大銀幕,將會是一件多么艱巨的任務,甚至從最一開始的時候,莫德凱·瑞馳勒和羅伯特·蘭托斯就已經預見到了他們需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與障礙,蘭托斯說:“在小說中,巴尼在不斷地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而這顯然不會衍生出什麼有趣的視覺呈現,因為他講述的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到了我們的影片當中,我寧願可以避開這種敘述模式。隨著瑞馳勒完成了兩個版本的劇本草稿,他終於發現了改編時可能會出現的幾個難點,而且還為這部文學名著找到了一個通用的電影語言。”然而,不幸的是,從那以後,瑞馳勒就開始生病,而且病的越來越厲害,並在70歲那一年過世,蘭托斯接著說:“瑞馳勒是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的,他雖然無緣親眼看到他最偉大的作品以影像的方式獲得新生,可是他起到的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幫我們明確了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到底出現在什麼地方。”
為了找到一個能夠以公正的態度對待羅伯特·蘭托斯那獨特且充滿才氣的表達能力的編劇,羅伯特·蘭托斯可謂是費盡了心思,他承認道:“我看了來自於不同的編劇的一個又一個版本的劇本,可是它們中卻沒有一個可以滿足我對這個故事的視覺想像……我實在是太喜歡原著小說了,所以除非我找到一個能夠讓我灌注同樣的情感的劇本,否則我是不會把它拍成電影的——對於我來說,它真的太特殊了,正因為它的獨一無二,我願意用盡我一生的時間去等待。”
之前曾經在1994年的《鯨魚音樂》中與羅伯特·蘭托斯有過合作的理察·劉易斯同樣對講述巴尼的故事感到異常地著迷,他形容道:“我是在1998年讀的小說,當我聽說蘭托斯有將它改編成電影的意願時,我就一直非常關注這件事,同時也在想方設法地讓蘭托斯選我執導這部影片……我甚至還趁著給電視劇《犯罪現場調查:拉斯維加斯》做導演的間隙,按照規格為原著寫了一個劇本,不過不幸的是,我的劇本並沒有引起蘭托斯的興趣,相反,他倒是被我對《巴尼的版本》的執著與熱情給打動了,當他知曉了我對莫德凱·瑞馳勒所創造的人物有著如此深刻的感知能力的時候,終於決定將影片的導演工作放心地交給了我。”

平凡感人的悲喜劇

在好萊塢,人物傳記形式的電影中不乏佳作。相對而言,《巴尼的人生》中講述的30幾年經歷沒有《阿甘正傳》那么富有傳奇色彩,也沒有《班傑明-巴頓奇事》那樣奪人眼球的另類視角,但正是這樣一種樸實和平凡帶給人無比的真實感,每一個觀看了影片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從片中的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自己的一種生活寄託。也正是這種共鳴在影片的最後一刻化為一種感動,片尾字幕出現後,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流淌在很多觀眾臉頰上的淚水都印證了這部影片的力量。
《巴尼的人生》改編自大約10年前出版的暢銷小說,飾演主角巴尼的是曾以《鐵拳男人》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的實力派演員保羅-吉亞馬提,而老牌影帝達斯汀-霍夫曼在片中飾演他的父親。這樣一老一中的搭檔其實已經為電影在表演層面的質量上了雙保險。而結果也的確不負眾望,兩人的發揮都十分出色。保羅並沒有完全照搬原著中的巴尼,但將其又讓人厭惡又讓人同情和喜愛的這些複雜特性拿捏得非常到位,而達斯汀-霍夫曼僅通過有限的幾處戲就遊刃有餘地將一個德高望重又非常睿智、還帶有一些討人喜歡的壞毛病(愛說猶太人風格的葷段子、看見美女就兩眼發直等)的長輩塑造的生動飽滿。
影片講述了長篇肥皂劇製片人巴尼陷入了中年危機,記憶力衰退,脾氣暴躁。但最重要的是他始終不願捨棄和前妻的感情。在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巴尼過去30年的人生片段逐漸浮現,觀眾跟隨著他的視角見證了他的三次婚姻以及他鍥而不捨地追求真愛的過程。但因自己的性格問題,巴尼辛苦掙來的幸福生活也並未持久,一次昏頭昏腦的出軌導致妻子棄他而去。巴尼的記憶衰退逐漸加重,但就在完全陷入老年痴呆之前,他還是通過自己的誠意再一次找回了真愛。
本片的敘事結構其實和《阿甘正傳》如出一轍,在電影開始先出現一個時間點,之後是大段的回憶和這個時間點之間的交替,在片尾的時候,回憶結束,故事從片首的時間點繼續延伸下去,直到巴尼的人生走到終點。據說原著小說甚至還像《阿甘》一樣帶有旁白,甚至也包含大量的情節解構同期歷史和政治話題。但本片的主創最終選擇了不一樣的思路,也為此這個劇本在原著面試10年之後才完工,如果說《阿甘正傳》是通過一個另類的視角解構了美國50-90年代的歷史,那么《巴尼的人生》則更貼近每一個普通人的成長經歷。

婚姻生活

巴尼的30年人生經歷可以濃縮在他的三次婚姻里,而這三次婚姻可以說是每一個普通人情感生活的真實寫照。第一次的婚姻可以說是青春萌動的產物,因為女伴(連女友可能都算不上)的意外懷孕而被迫結婚,正是年輕人更多用下半身需求決定感情歸屬的一個經典例子。第二次婚姻則象徵著一種無奈的妥協,在叔叔的介紹下,巴尼認識了大富人家的千金小姐,並奠定了自己的事業基礎,但對這個每天只嘮叨一些生活瑣事、只有物質追求的妻子巴尼只是在不停地敷衍。這段婚姻表現的可能也是這個世界上不論哪個國家都最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當萌動過後,無數的生活和現實問題會讓很多逐漸成熟的年輕人放棄浪漫的幻想,而不得不對生活、對感情作出妥協。巴尼的第三段感情是他追求真愛的過程,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段感情的起點卻是在他第二段婚姻的婚禮上。真愛,這兩個字恐怕是所有人都在夢寐以求、但卻沒有多少人敢於去面對的東西。巴尼沒有俊朗的外表,性格也談不上有魅力,缺點也非常明顯,在自己的婚禮上堂而皇之地捨棄親友和新娘跑去追趕一個一見鍾情的姑娘,不顧別人感受地對人死纏爛打,他的人生是一出讓人哭笑不得的悲喜劇,但最終他對真愛的執著還是感動了觀眾,因為我們也許不能像巴尼那樣瀟灑地去追求真愛,但這不妨礙我們為他的誠摯叫好。

亮點時刻

巴尼遇到自己的真愛後,一心想和毫無感覺的妻子離婚,於是他去找自己“睿智”的老爸尋求建議,但在老爸的幾個問題之後,發現自己找老爸重點不是為了讓他支持自己離婚,而是為了來告訴他自己找到了真愛。這一幕簡單的細節變化卻蘊含了無數細膩的感情,在兩個實力派演員的表演下,一幕普通的父子對話也變得如此動人。
因為巴尼對生活的過度控制以及多疑的態度,讓他的真愛決定先遠離他一段時間,而在兩人分開到第一天,巴尼去買了兩個人的夫妻墓地,向其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片尾,已經接近痴呆的巴尼連用那隻手拿叉子都不記得,接完帳把錢包直接扔在了桌子上然後一個人不知去向,此時上完廁所回來的前妻(分手了的真愛)在他的錢包里發現了自己參加巴尼第二次婚禮時候的來賓卡,儘管經過歲月的磨損已經變得皺皺巴巴,但上面自己的名字還清晰可見。
作為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競賽單元壓軸之作,《巴尼的人生》為展映畫上了一個有力的句號。保羅-吉亞馬提出色的發揮讓其成為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有力爭奪者,往更遠的看,《巴尼的人生》從影片、劇本到主演在明年的奧斯卡上也很可能會有不俗的收穫。

獲獎情況

2011年第68屆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男主角(喜劇/音樂類)保羅·吉亞瑪提
2011年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化妝(提名)AdrienMorot

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相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