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倫》

《巴倫》

《巴倫》是由馬基·麥基迪導演的冒險、愛情片。主演有海珊·阿貝迪尼、佐拉·巴拉米等。2001年1月31日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

《巴倫》《巴倫》

在遙遠的伊朗,在當地的伊朗人努力實現他們的夢想時,沒有合法工作權的阿富汗難民只能偷偷摸摸的工作苟活著。拉提夫是個好心但調皮的少年小監工,提供食物茶水給阿富汗工人。因為他們沒有合法工作權,所以只能攢得微薄的工資。大工頭梅瑪是個仁慈但節省的人,但是他每周只給拉提夫少許的零用錢,並認為扣下他其餘薪水是為了他的將來好。阿富汗工人納加夫在工地摔傷,隔天,納加夫的親友帶著的兒子巴蘭一同前來上工。親友說服工頭梅瑪讓巴蘭接替他父親的工作,在欠缺勞工的壓力之下,工頭不情願地答應了。但巴蘭並不想做這種勞力工作,導致進度嚴重落後,於是梅瑪將拉提夫與巴蘭的工作對調,這下子拉提夫的工作加重,他十分不滿,甚至意圖向巴蘭潑水報復。

然而,某天夜裡,拉提夫發現了巴蘭驚人的秘密後,他對巴蘭的態度完全改觀,甚至在政府下令遣散非法的阿富汗勞工後,不惜千里追尋巴蘭的蹤影……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這個國家立刻陷入混亂的內戰中。數百萬計的難民湧入周邊國家,其中僅伊朗就接納了140多萬。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故鄉對於他們僅僅是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名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這部影片就發生在德黑蘭北部的一座建築工地上。

工頭梅馬僱傭的阿富汗工人納賈夫摔斷了腿,作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他的受傷無疑使家庭陷入了困境中。梅馬同意讓他的大兒子萊麥特接替他的職位,這個瘦弱的青年勇敢地挑起了重擔。但不久梅馬就發現這個男孩實在不適合乾扛水泥的體力活,當他看到男孩細心地布置餐桌時,他決定讓萊麥特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這可惹惱了拉提夫,這個粗暴的青年一直十分得意於輕鬆的工作,而現在他不得不乾累人的重活。他嫉妒萊麥特的好運,不斷干涉阻撓他的工作,甚至破壞他的廚房。但不久他就發現了這個沉默的青年的秘密:原來萊麥特是個本名叫巴倫的女孩。她為了得到工作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

這個發現令拉提夫非常驚駭,他從巴倫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永無邊界的貧困、苦難與掙扎。他開始喜歡上這個堅強的女孩。他沒有將這個秘密透露給任何人,相反他決心傾盡全力幫助巴倫及她的一家。他首先向梅馬索要多年來未曾取過一次的工資,並托人以工傷補償的名義送給納賈夫,但這名轉交的人居然攜款離去。無奈之下,他只好賣了自己伊朗人的身份證,並努力工作積攢了一筆錢。他把這筆錢給了納賈夫,希望替自己愛的女孩分擔生活的重擔。

納賈夫帶著一家人離開伊朗,開始了千里迢迢的返鄉之旅。拉提夫趕去送行,他明白自己與巴倫之間有一條難以跨越的界線。在那離別的一刻,巴倫感到了拉提夫充滿愛意的目光,她抬起頭,緩緩地摘下了面紗……阿富汗人在伊朗往往從事著最低賤的工作,納夫就是一位在德黑蘭建築工地出賣廉價勞動力的阿富汗工人。在一次事故中,他摔斷了腿,失去了繼續幹活的能力。為了維持生活,他只能讓兒子萊特來頂替自己的工作。但萊特身體瘦弱,無法勝任繁重的工地勞動,工頭便安排他負責炊事工作。被頂替掉的炊事負責人拉蒂夫非常惱火,不斷給萊特製造麻煩,直至一天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萊特是女扮男裝,她原來的名字叫巴倫。拉蒂夫慢慢喜歡上了巴倫,他不僅為之保守秘密,更想盡辦法幫助巴倫度過生活上的難關。納夫一家最終還是決定離開伊朗,在送行的一刻,巴倫感受到了拉蒂夫的愛意,摘下了她的面紗回應了拉蒂夫的愛。

幕後製作

《巴倫》《巴倫》

1989年,自蘇聯從阿富汗撤兵,阿富汗陷入軍閥混戰,國家飽受蹂躪的狀況一直沒有改變。尤其近年來在塔利班的統治下,人民苦不堪言,大量難民湧入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這便是影片的故事背景。導演對阿富汗難民的同情洋溢其中,散發出巨大的人道光芒。至今阿富汗問題仍然是國際政治局勢的焦點,許多伊朗導演紛紛把目光對準了這片動盪不安的土地,阿巴斯在《我在漫步人生》中,就以戶籍問題間接地映射了阿富汗人在伊朗寸步難行得困境。《巴倫》是傑出的,它戰勝了莫森·馬克馬巴夫的《坎大哈》,代表伊朗加入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競爭。從處女作《天堂捎來的喜訊》到《巴倫》,馬吉德·馬吉迪的技巧日漸老練,異國少年男女引而未發的暗戀情緒憂傷而感人。雖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電影訓練,但這不影響導演不羈灑脫的光芒。

導演介紹

《巴倫》《巴倫》

馬基德·馬基迪1959年出生於德黑蘭,他最初工作於伊朗伊斯蘭宣傳局的藝術部門,後來非常幸運地獲得了伊朗著名導演慕森·馬克馬巴夫的賞識,參與其多部影片的演出,為自己日後的導演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馬基德的電影處女作《手足情深》獲選1992年坎城影展導演雙周放映。其後的《繼父》一片先後獲得伊朗影展最佳影片,北美洲聖保羅影展、突尼西亞影展等重要獎項。1998年的《天堂的孩子》成為首次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伊朗影片,擴大了伊朗電影的國際影響力,馬基德迅速成為伊朗人心中的民族英雄。1999年《天堂的顏色》繼續《天堂的孩子》的輝煌,蟬聯了蒙特里爾電影節上最佳電影獎。之後又推出了反映難民生活的《巴倫》等。一直痴迷於兒童電影的馬基德·馬基迪,首次轉變題材,創作出反映難民生活的《巴倫》,顯現出其作為一個優秀導演對各種題材的超常把握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