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儒道右手儒道》

《左手儒道右手儒道》

儒學既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哲學,也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倫理學,而是一門組織管理學。用儒家的話來說,儒學是用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裡說的家是指中國古代的大家族,管理好一個家族的難度,一點也不亞於管理好一個現代的中型企業。治國平天下就是建設和諧社會。因此,學好儒學的人,小到可以經營好一個企業,大到可以成為優秀的社會管理者。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書名:左手儒道右手儒道
左手儒道右手儒道圖書封面左手儒道右手儒道圖書封面
作 者:張祥平
出版社: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海天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
ISBN:9787807472582
開本:16
定價:38.00元

內容簡介

《左手儒道右手儒道》對比了儒家管理和美國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全方位論證儒學是通才型的組織管理學,而西學是專家型的學問。書中運用大量中國企業、美國企業、日本企業的案例分析和比較,從而論證不同的民族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相應的管理模式也就不同。通過大量真實案例和問題分析,闡述了如何提升個人的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如何解決目前中國企業遇到的重大而又常見的問題。

作者簡介

張祥平,字拱辰,北京四中下鄉知青,1989-1990年在荷蘭研修環境制度經濟學,北京市優秀教師(1995),北京農學院副教授,2001年提前退休,退休後譯解《論語》。專著六本:《人的文化指令》、《<易>與人類思維》、《美好的中國人》、《人生六境》、《生命之歌》、《制度對話》等。

吳俊

·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
·儒家管理學創建人之一
·歷史案例訓練法創建人
·高級管理人才實戰訓練第一人
·在美國城市大學時致力於美國式管理研究
·曾任國企銷售部經理,中國證券研究中心(中國證監會前身)證券分析師,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培訓總監,總經理。
·即將出版的書籍有:《儒家眼中的科學》《中國與歐洲歷史的大同小異》

編輯推薦

海歸西方管理專家與儒家學者攜手歷時十年的嘔心瀝血之作!
全方位闡述了當前中國人和中國管理者心中鬱結的問題!編輯本段目錄
自序
第一章管理之道
第一節為什麼要學習儒家管理學
案例:漢代宰相公孫弘是如何套用儒家管理學的?
案例:豐田公司把家庭觀念和“父母官”的觀念結合在一起運用
第二節儒家管理模型推理方法及複雜科學Vs西方管理模式推理方法及簡單科學
案例:榮華雞為什麼鬥不過肯德基?
案例:企業領導者和員工的關係
第三節複雜科學三規律Vs簡單科學三規律
第四節中華核心觀念及相關價值Vs歐美核心觀念及相關價值
第五節儒家管理學的歷史檢驗
第六節需要牽引與環境約束
案例:儒家管理學與西方管理學的兩個重要差別 
第二章管理的目標
第一節最高目標:群體延續
第二節個體目標:溫飽抗災與覆蓋度
第三節組織管理目標:長效還是短效
第四節美國企業的管理目標
案例:是誰毀了安然?
第五節日本企業的管理目標
第六節明清時期商人的管理目標
第七節當代中國企業中的錯誤管理目標及規避
案例:順馳的快速擴張
第三章管理目標的實現
第一節人員管理:識人用人和感召控制
案例:司馬昭如何識別王祥?
第二節群體管理:人際與層際,結構與整體
第三節組織變革
案例:實達變革
第四節企業的擴張、兼併與多元化經營
案例:TCL跨國併購失敗分析
第五節物質管理與技術創新:天然與人工
第六節在中國大陸實現創業目標
案例:家族企業無敵
第四章管理模式的設定
第一節治道:協調互制
第二節王道:好禮與有道
第三節霸道:契約正名和訴訟庭
第四節中西管理模式的比較
案例:美國國訓“我們信仰上帝”遭挑戰——美國人的“信”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第五節美國企業的管理模式
案例: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
第六節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
案例:日本“產業組織者”——三井資本迷宮
案例:松下公司
第七節明清時期商人的管理模式
案例:喬家商號的財團體制運作
第八節當代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
案例:華為管理模式優劣剖析
第五章管理的人文環境
第一節人文環境與愛人推己
第二節禮的功能
案例:美國官場上下級之間關係的處理
案例:劉備摔阿斗
案例:沈復夫婦相處之道
第三節樂的功能
第四節與西方的人文環境相對比
第五節美國企業的願景、使命及價值觀
第六節日本企業的願景、使命及價值觀
第七節明清時期商人的願景、使命及價值觀自序
第一章管理之道
第一節為什麼要學習儒家管理學
案例:漢代宰相公孫弘是如何套用儒家管理學的?
案例:豐田公司把家庭觀念和“父母官”的觀念結合在一起運用
第二節儒家管理模型推理方法及複雜科學Vs西方管理模式推理方法及簡單科學
案例:榮華雞為什麼鬥不過肯德基?
案例:企業領導者和員工的關係
第三節複雜科學三規律Vs簡單科學三規律
第四節中華核心觀念及相關價值Vs歐美核心觀念及相關價值
第五節儒家管理學的歷史檢驗
第六節需要牽引與環境約束
案例:儒家管理學與西方管理學的兩個重要差別
第二章管理的目標
第一節最高目標:群體延續
第二節個體目標:溫飽抗災與覆蓋度
第三節組織管理目標:長效還是短效 
第四節美國企業的管理目標
案例:是誰毀了安然?...... 

文摘

組織是互不相同的個體相互協調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有序群體,前提是有了差別和分工,這樣才能互不相同。組織作為動詞的意義是:把無序的分散個人凝聚為有序群體。
例:夫妻、三口之家、公司(不包括個體戶)、桃園三結義、漢唐宋明清。
“相互協調”定義為占多數的個體按照同樣的規則分配生存物資、生存空間或其他財物。配給制、俸祿制和市場制是三種不同的分配規則,按軍功行賞、跑馬占地、圈占公地等也是分配規則,但是這些規則很難長期維持一定地域上的群體協調,在有些短期存在的分配規則中,被分配的對象不只是財物,還有人,如奴僕或婦女。
“相對穩定”是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如婚姻存續期、子孫延續期、公司維持期、結義之日至同生共死期、王朝延續期)里,群體中生存的個體數目不出現不可逆的減少,而且不出現協調規則的失效。協調規則在西方常稱為競爭規則或“遊戲規則”,如考場規則、市場規則等。協調規則能保證占多數的個體合為一群,組成社會,否則,社會解體,離散為個人或小群體(如小家庭)。
研究如何才能使一個正式組織(不包括小家庭)相互協調而且相對穩定的學問,就是組織管理學。
西方人把這門學問分成管理學、經濟學、法律學,其中又把管理學分成組織行為學、管理溝通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等。這是西方人的思維特點和文化背景造成的。
下面來看看中國的一篇組織管理學名著——《大學》里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現代一些中國人這樣來翻譯:大學的根本宗旨,在於闡明完美、光明的德性,在於使人民成為新人,在於達到道德上完美無缺的理想境界。
今天的中國人看了這樣的語句,不明白它究竟是在說什麼,當然就更不能明白這些話教了我們一些什麼樣的組織管理方法,於是只好把儒學說成是哲學,因為哲學就是討論那些玄之又玄的東西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