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優劣

式優劣

《式優劣》是北宋詞人沈括的一首作品,出自《夢溪筆談》。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式優劣
作者:沈括
出自:《夢溪筆談》

作品原文

往歲士人多尚對偶為文,穆修、張景輩始為平文,當時謂之古文。穆、張嘗同造朝,待旦於東華門下,方論文次,適見有奔句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記其事,以較工拙。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張景曰:“有犬死奔馬之下。”時文體新變,二人之語皆拙澀,當時已謂之工,傳之至今。

作品譯文

往年士人寫文章大多崇尚對偶,穆修、張景等人才開始創作平文,當時稱作“古文”。穆修、張景曾經一同上朝,在東華門外等待早朝,正討論文章的時候,恰巧見到有飛奔的馬踏死了一條狗,兩人各自記下這件事,來比較句式的工巧和拙劣。穆修說:“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張景道:“有犬死奔馬之下。”那時文體剛剛變化,兩人的語句都古拙艱澀,當時已稱作工巧,一直流傳至今。

作品賞析

北宋初年,一批作家為了變革當時文壇浮靡華艷的文風,他們大力倡導秦漢以及唐代韓愈、柳宗元的散文,主張用平易通順的句式來表情達意。
筆記記載當時的兩位作家比試句式的事,正反映了當時的文風。因此他們造出的句子顯然是作為敘事狀物的名句而流傳於世的。
有關這兩個句式的優劣問題,後來成了文人學士爭論不休的一樁公案,眾說紛紜,懸而未決。其中,陳望道先生的評論比較公允。他認為,說話者著眼點不同,選擇的表達方式就應有區別。穆修著眼於犬與馬,於是使用了兩個句子;而張景卻著眼於犬,所以選用了一個句子。由此而言,兩種句式的差異僅僅是強調的重點不同,並不存在工巧拙劣的區別(見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層官吏的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公元1051年(皇佑三年),沈周病歿,按宋朝職官死後蔭子的制度,沈括守父喪到公元1054(至和元年)。24歲出任冰陽主簿。此時,冰水為患,
作者沈括作者沈括
河道淤塞,漫淹成澤,災害頻仍,許多田地“熟不長糧,荒不長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而當時的冰陽縣令,不管人民生計,反而橫徵暴斂,曾激起農民反抗事件。上司為平息民憤,調走了這一縣令,授命沈括代行縣令,治理冰陽。由於他深入下層,體察民情,順乎民意,撤銷了百姓反對的無理禁約,“擇可為而後為”,“專心致意,畢力於其事”。率民開“百渠九堰,得上田七乾頃”,一度克服了冰河下游的連年水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緩解了當時當地的社會矛盾。他這種勤政務實精神,贏得廣大人民的愛戴。嘉佑年間,沈括考取進士,開始了上層的官宦生涯。神宗時累官至太子中允,翰林院學士,終為光祿寺少卿。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從政和科學研究兩個方面,茲舉其要點:公元1070(熙寧三年),參加了王安石變法,並且是改革派的中堅人物;公元1075(熙寧八年),出使遼國,“正駁斥遼國無理爭地要求,維護了宋室主權;繼而鎮守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武備,設防邊睡,有效地抵禦西夏。沈括一向重視興修水利、監製兵器、管理財政等,希望促進國家強盛。沈括在從政的同時,一生重視科學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記載。所進行的科研,堪稱廣博,諸如觀測天象,繪製渾儀景表,補修《奉元歷》;在數學方面,創立“隙積術”和“會圓術”;在物理學方面,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早於歐洲400多年,對共振規律也有研究;在地質學方面,從岩石生物遺蹟中推論出沖積平原的形成,提出石油的命名。此外,鑽研藥用植物與醫術。沈括平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鑑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公元1082(元豐五年),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至紹聖元年復官爵,公元1095辭世,終年65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