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式》

詩論專著。撰者唐代詩僧皎然。生卒年不詳。俗姓謝,字清晝,吳興(今屬浙江)人。南朝謝靈運十世孫。

 

正文

 活動於大曆、 貞元年間,有詩名。他的《詩式》為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書中批判 沈約“酷栽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殆盡”的聲病說(《明四聲》),崇尚謝靈運“真於情性,尚於作用,不顧詞采,而風流自然”的作風(《文章宗旨》),但也注重苦思鍛鍊。《取境》說:“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後,觀其氣(一作風)貌,有似等閒,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詩有七至》說:“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至難而狀易。”主張自然與功力的結合,具有一定的辯證因素。另外,《復古通變體》說:“作者須知復變之道,反古曰復,不滯曰變。”主張繼承與 革新相結合。《用事》說:“取象曰比,取義曰興,義即象下之意。凡禽魚草木人物名數,萬象之中義類同者,盡人比興。”論詩歌表現手法,接觸到形象思維的特徵。《辨詩有一十九字》區分各種風格意境並加說明,首先標取境“高”、“逸”,最後說:“靜,非如松風不動, 林狖未鳴,乃謂意中之靜。遠,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 謂意中之遠。”此種 藝術旨趣對後來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有所影響。
皎然論詩著作相傳還有《詩議》、《詩評》(也作《評論》),分量不及《詩式》,也間有值得注意之處。如《詩議》論“境象非一,虛實難明”,認為:“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聞而不可見,風也;雖系乎我形而妙用無體,心也;義貫眾象而無定質,色也。”指出“景”、“風”、“心”、“色”等物象都存在虛實兩個方面,既可感覺,又須意會。這是對詩歌形象意境有所會心之論,為宋代 嚴羽“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等說的先聲。《詩評》強調詩歌苦思時應當“繹慮於險中,采奇於象外,狀飛動之趣,寫真奧之思”,也頗有見地。《詩評》有多處與《詩式》內容相重複,故或疑為後人所編。
《詩式》流傳有1卷本與5卷本兩種。《唐宋叢書》、《學海類編》、 《歷代詩話》所收均 1卷。 陸心源《十萬卷樓叢書》本為5卷,較為完備。5卷分別論詩之“五格”,各摘兩漢至唐詩人名篇麗句為例,第 1卷前面部分並有對詩歌原理的總論。《詩學指南》摘錄本不分卷,次第也有不同。《詩議》、《詩評》有《詩學指南》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