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歌唱形式。

《川江號子》《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宜賓到宜昌1000多公里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航道艱險,險灘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重慶市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歷史特色
巴渝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交通不便,貨物流通、客運往來,皆需木船載客運貨,於是柏木帆船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幾個船工,大的有二三十個船工,以至更多。艄翁又稱駕長,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闖灘斗水,該快該慢,眾船工皆聽艄翁指揮。在明、清時期,是由艄翁擊鼓為號指揮船行,統一扳橈節奏。大約在清朝中期,才逐漸興起號子,產生了專門的號子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川江縴夫"腳蹬石頭手扒沙,風裡雨里走天涯",堅硬的石頭上留下了縴繩磨礪出來的一道道深深的纖痕。而縴夫負重前行喊出的一聲聲號子成了著名的川江號子,高亢、豪邁而有力,在峽江之中久久迴蕩。

藝術特色

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要唱"莫約號子"、"橈號子"、"二流搖櫓號子"、"龍船號子"等,此類號子音調悠揚,節奏不快,適合扳橈的慢動作,也是船工在過灘、礁的緊張勞動後,得以體力精力上的勞逸調劑;闖灘時,唱"懶大橈號子"、"起復橈號子"、"雞啄米號子",此類號子音調雄壯激烈,具有強烈的勞動節奏特點,以適應闖灘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縴時,要唱"大斑鳩號子"、"麼二三號子"、抓抓號子"、"蔫泡泡號子",此類號子一般鏇律性強,拉縴時船工很累,為緩解緊張情緒、統一腳步和力點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樂特點;過險灘時,要唱"絞船號子"、"交加號子"、此類號子以激烈、雄壯的音調為特點。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等。《拉縴號子》、《捉纜號子》、《櫓號子》、《招架號子》、《大斑鳩》、《小斑鳩》等。
在長年的唱號子中,形成了號子的不同腔型類別,計有四平腔數板、懶大橈數板、起復橈數板、快二流數板、落泊腔數板等。這些腔調中,號子頭的領唱部分,節奏在規範中又有變化,小腔花音使用較多,帶有一定的即興成分,故有十唱十不同的說法,但總體上具有雄壯激越的音調,又有悅耳抒情的鏇律,在行船中起著統一搖櫓扳動作和調劑船工急緩情緒的作用。在三面臨水、一面朝天的環境中,給貧苦的船工帶來一點歡樂。
號子的唱詞也很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如"川江兩岸有名堂"。號子頭編唱號子時,把沿江的灘口盡收於唱詞中,過去的老艄翁、號子頭因長年行船於長江中,不管水漲水落,沿江的明礁、暗堡,水經流速,牢記於心,積累了豐富的行船知識,保證了行船安全。因此,過去民生輪船公司、強華輪船公司、招商局等,把一些年富力強、非常熟悉川江水性的艄翁、號子頭請到公司培訓一下輪船知識後,便送到船上擔任水手、引水,然後提升到領江、船長要職。

傳承價值

川江號子的歷史極為悠久,在四川勞動號子中最具特色。重慶、四川自古有舟楫之利,歷代史籍對此多有記載。近年來,在沿江兩岸陸續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錨"、東漢時期的"拉縴俑"等文物都印證了川江水路運輸行業的久遠歷史。而川江兩岸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船運中的以歌輔工之俗,無論在民間歌謠還是在杜甫、李白等文人的詩歌中都是久用不衰的題材。學術界普遍認為川江號子是長江水路運輸史上的文化瑰寶,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鬥時用熱血和汗水凝鑄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傳承歷史悠久、品類曲目豐富、曲調高亢激越、一領眾和和徒歌等特徵。它的存在從本質上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各流域勞動人民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粗獷豪邁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徵。同時,在音樂形式和內容上,其發展也較為完善,具有很高的文化歷史價值。
隨著機動鐵船的普及,以人工為動力的船隻在一些幹流河灣和支流小河中運行,川江號子生存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加之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號子面臨瀕危困境。搶救、保護川江號子,讓它在民眾中代代相承,對於豐富、發展中國水系音樂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樂文化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