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童》

《山童》

《山童》,中國傳統民歌名。

《山童》《山童》
歌詞

我沿山路走來
月色多美好梭
羊鞭輕輕挑起夜幕一角梭梭
抖掉滿天星星
雲彩臉兒紅了梭
黎明透過樹梢悄悄來到

我沿山路走來,朝霞多美好梭
羊鞭輕輕一甩那響聲
羊兒搖著辮兒跳高
把夜幕一角挑起
抖掉滿天星星,那天邊雲彩紅了
黎明透過樹梢來到
靜靜坐在山坡

那朝霞多美好
山林唱著綠色歌謠
山岡哄小草睡覺
山林唱著綠色歌謠
山岡哄小草睡覺
太陽太陽升起來了
小花他伸伸懶腰
山林唱著歌謠
回聲多么奇妙

慢慢淌過小河
水花多美好梭
順手輕輕打出一串水漂梭梭
河水吃吃傻笑,小橋眉毛彎了梭

魚兒打打鬧鬧吐吐泡泡
慢慢淌過小河
水花多美好梭
打出一串水漂那水波

魚兒擺著尾巴打鬧
啊我打出一串水漂
啊傻笑傻笑傻笑,那河水吃吃傻笑
啊打鬧打鬧打鬧那魚兒擺尾打鬧
魚兒擺著尾巴打鬧
童年多美好,啦啦!

音樂術語

復調(Counterpoint)

1〉定義
兩段或兩段以上同時進行、相關但又有區別的聲部所組成,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彼此形成和聲關係,以對位法為主要創作技法。
不同鏇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復調,同一鏇律隔開一定肘間的先後模仿稱為模仿復調。運用復調手法,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發展的氣勢和聲部的獨立性,造成前呼後應、此起彼落的效果。復調音樂的體裁:卡農、創意曲、賦格、經文歌、復調尚松、坎佐納等。
2〉歷史發展
復調音樂是與主調音樂相對應的概念。主調音樂織體是由一條鏇律線(主鏇律)加和聲襯托性聲部構成的。復調音樂是由若干(兩條或兩條以上)各自具有獨立性(或相對獨立)的鏇律線,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結合或相繼結合)出現,協調地流動,展開所構成的多聲部音樂。
專業復調音樂是由歐洲發展起來的。公元九至十五世紀是它的孕育期和發展初期,是由教堂的宗教活動促進了這種多聲部音樂的發展,十六至十八世紀復調音樂由(義大利作曲家帕里斯特列那,比利時的拉索,德國的巴赫)等推到一個光輝的發展時期。
復調音樂在我國早就存在於民間音樂中。如以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侗,瑤,壯,苗,毛難等)為代表的多聲部民歌,還有傳統音樂中的戲曲,曲藝音樂,宗教音樂和江南絲竹等都存在著大量復調音樂形態(有其以襯腔式支聲復調為多見)。二十世紀以來,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歐洲復調音樂作品及其技術理論體系逐漸傳入中國,中國作曲家將這一理論體系與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創作出許多表現中國社會風貌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新音樂傳統。
編輯本段3〉復調類型
(1)對比式復調音樂:結合在一起的不同的鏇律線,在音調,節奏,進行方向的起伏,句逗的劃分以及音樂形象和性格的表露等方面,彼此形成對比或存在差別,就構成了對比式復調。
(2)模仿式復調音樂:同一鏇律(或具有主題意義的鏇律首部)在不同聲部中先後出現(完成相同鏇律或加以變化),再依次展現的音樂材料中間,便形成了前起後應,層次分明的模仿關係。
(3)襯腔式復調音樂:(或稱支聲復調)同一鏇律不同變體的展開,便會產生一些分支形態的聲部,這些分支聲部與主幹聲部在音程關係上時而分開,時而合併;節奏上時而一致,時而加花裝飾或刪繁就簡。
(4)在音樂作品中,對比式和模仿式二者的結合是復調音樂的基本樣式。
(5)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結構的對比:
主調音樂鏇律復調音樂鏇律
結構方整結構非方整
相同音型或主題因素的重現很少重現相同音型
周期性律動的節拍循環周期性節拍重音的迴避
樂句停頓分明,界線清晰句逗停頓的短暫和隱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