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II:與心靈對話》

《少有人走的路II:與心靈對話》

這是一本讓人自省的書,是一次真正的心靈洗禮。 但我們必須承受這些痛苦,我們不能為了不承受這樣的痛苦,而去阻礙孩子開始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存在性痛苦”。 我們需要有某種程度的敬畏之心才能在社會中生存,這就是我所說的“存在性痛苦”。

《少有人走的路II:與心靈對話》少有人走的路II:與心靈對話

一本讓人自省的書,一次真正的心靈洗禮。

作者: (美)派克 著,劉素雲張兢 譯

出 版 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I S B N : 9787807026648

內容簡介

20世紀末,一股回歸心靈的風潮席捲全球,派克醫生的《少有人走的路》三部曲就是這一精神風暴的濫觴。繼《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之後,派克醫生又以其豐富的人生智慧,與您進行一場心靈的深度探討。這就是《少有人走的路Ⅱ:與心靈對話》。這是一本讓人自省的書,是一次真正的心靈洗禮。

作者簡介

M·斯科特·派克,美國著名作家、醫學博士、心理治療大師,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


他的傑出不僅在其智慧,更在於他的真誠和勇氣。兒童時,他就以“童言無忌”遠近聞名;少年時,他又勇敢地放棄了父母為他安排的輝煌前程,毅然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終當上了一名心理醫生。他曾在美軍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生,為美軍軍官做心理醫生。
在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治癒了成千上萬名病人,他以其人生智慧和從業經驗為基礎寫作的《少有人走的路》三部曲,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在痛苦中成長


 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
痛苦地成長
積極的痛苦
意識及康復
沙漠中的綠洲


 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
責備與憤怒
責備與判斷
不知所措的苦惱
責備的規則
廉價的寬恕
自毀模式
寬恕的必要性


 第三章 複雜的人生
拒絕簡單的思考
本能和人性
擺脫自戀
責任與人生
使命與人生
感恩與人生


 第四章 感受神秘
神秘的旅程
心理學與鍊金術
好奇與冷漠
神秘的心靈之旅


第二部分 心靈探索


 第五章 自愛與愛
自愛與自負
罪惡感的功用
不破不立
自己是無價之寶
準備工作
愛是什麼
愛不是依賴
自我犧牲不是愛
愛與獨立


 第六章 神話:人性的旅程
傳說
神話和童話
責任的神話
萬能的神話
《聖經》里的神話
善與惡的神話
英雄的神話
詮釋的選擇


 第七章 上癮:神聖的疾病
榮格與匿名戒酒協會
皈依的程式
心理重建計畫
世俗的精神療法
公總計劃
酗酒者的福分
早一點面對危機


第三部分 尋找自己的歸宿


 第八章 了解死,才明白生
怕死的心態
生命可以預期
心理轉變的奇蹟
身病與心病


 第九章 心靈成長的階段
對抗與信仰
表象的欺騙性
人的發展與心靈的成長
檢查你的地牢


 第十章 物質與精神
宗教與科學的分離
分割的不幸
什麼被忽略了
心理醫生的“隔離”
抑鬱與幻想

媒體評論


20世紀末,一股回歸心靈的風潮席捲全球,派克醫生的《少有人走的路》就是這一精神風暴的濫觴。它仿若一股清流喚醒人心,引起了世界各地讀者的重視。
——美國亞馬遜網站

第一次閱讀該書是2000年,當我在書中發現了自己的影子,我選擇了逃避。七年後,我選擇了勇敢面對,因為我從書中讀出了力量和勇氣。
——加利福尼亞讀者


看的時候都流眼淚了,主要是因為看到一些自身上的癥結,聯繫著我的童年,我的人生……
——噹噹網友評論
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好像是無意中泄露了你的秘密一樣,讓你好氣,但是還好它是把你自己的秘密泄露給自己……這就是它的魅力。
——噹噹網友評論


讀得很痛苦。因為一邊讀,一邊自我剖析。自我分析是最難的,卻也是有益的。
——卓越網網友


我不知道該怎樣評價這樣一本書,若說是一本跟心理學有關的書,我怕會嚇跑很多人,說他是一本暢銷書,又怕讓覺得自己品味還不錯的人繞道而行,以至於錯過了。只能講,它能讓人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愛、責任、懶惰以及恐懼的根源。
——豆瓣網友

書摘插圖


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


以前,我一直都在想,長大後我會變成什麼樣。大約七年前,我意識到我將永遠不會長大——因為成長是一個永不停歇的過程。於是我常自問:“斯科特,到現在為止,你變成了什麼樣呢?”每當思及這個問題,我都會大吃一驚,因為我意識到我已經變成了一個福音傳播者——我曾一直認為此生最不可能做的事。


人們對這樣的人總是敬而遠之,這個詞帶給人的聯想很糟糕。你腦海中可能會出現這么一幅畫面:一個油頭粉面、指甲修剪得整整齊齊的牧師,西裝革履,戴滿金戒指的手捏著仿皮封面的《聖經》 ,忘情高喊:“主啊,救救我!”


別擔心,我並沒有變成那種福音傳播者。我所說的“福音傳播者”,只是借用了這個詞最原始的意義——一個散播好訊息的人。不過,我還得提醒你,我也會傳播壞訊息。簡而言之,我是一個既傳播好訊息、也傳播壞訊息的福音傳播者。


當有人問你:“有一個好訊息和一個壞訊息,你想先聽哪一個?”如果你與我一樣,習慣於推遲滿足感,你一定會說,“嗯,就請先說壞訊息吧。”那么我就先宣布那個壞訊息:我什麼也不知道。
一個福音傳播者,謂之“真理的使者”,竟然親口承認他一無所知,這似乎很荒唐。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他的確什麼也不知道,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神秘莫測的宇宙中。


除了一無所知的壞訊息外,我還有一個關於人生旅途的壞訊息,那就是人生苦難重重。痛苦作為人的一部分,從伊甸園開始就有了。人生離不開痛苦,它與生俱來。


當然,伊甸園的故事只是一個神話。但如同其他神話一樣,它也蘊含著真理,蘊含著人類意識產生髮展的進貨過程。我們吃了善惡樹上的蘋果,就變得有了意識,而一旦有了意識,自我意識就會隨之產生。上帝就是憑這一點知道我們偷吃了禁果——因為偷吃禁果後,我們馬上就變得矜持和羞怯了。這個神話告訴我們的真理之一就是——害羞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是個心理醫生,近年來又從事寫作和演講,有許多機會接觸大量優秀的有思想的人,這些人都很害羞。當然,也有個別人認為自己不害羞,但當我們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時,他們就會覺察到自己實際上還是害羞的。偶爾遇到的幾個不害羞的人,都因為在某方面受過傷害,已經喪失了部分的人性。
人都是害羞的,在伊甸園裡產生自我意識後,害羞就一直伴隨著我們。


人有了自我意識便開始害羞,害羞讓我們擁有了人性,成為真正的人,但為此我們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們被逐出了伊甸園,從此便失去了與自然、宇宙同為一體的感覺。


痛苦地成長


被逐出伊甸園,就是永遠地放逐,我們再也不能回頭,再也無法重返樂園。歸途已被天使和灼熱的利劍阻攔。


我們不能回頭,我們只能前進。


想回到伊甸園就像試圖回到母親的子宮,回到嬰兒期一樣,根本無法實現。歸途已斷,我們不能回到母親的子宮或嬰兒時期,所以我們必須長大。我們只能向前,穿越人生的沙漠,痛苦地走過灼熱而荒蕪的大地,漸進達至更深入的意識層面。


這是一個嚴重的事實,因為大量的人類精神問題,包括吸毒嗑藥等,均源自於返回伊甸園的企圖。在雞尾酒會上,我們會喝上一杯酒,藉此削弱我們的自我意識,消除羞怯。難道不是這樣的嗎?適量的酒精、大麻、古柯鹼或其化合物,能讓我們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暫時找回已失去的、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感覺,再一次重溫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時的溫暖和亦真亦幻的感覺。


但是,這種重溫決不會持續太久,其代價通常也讓人難以承受。正如神話所說,許多人望而卻步,我們的確不能夠重返伊甸園了,我們必須徑直向前穿過沙漠。這是個艱難而痛苦的旅程,他們找到一個看似安全的地方,刨出一個沙坑,呆在那兒止步不前,根本不願再去穿越那令人痛苦的、遍布仙人掌、荊棘和礫石的沙漠。


雖然多數人都聽說過富蘭克林的名言:“唯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但真正能踐行的人卻很少,橫穿沙漠的痛苦讓他們難以忍受,於是都早早中斷了這一旅程。


疾病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失調,它也可以表現為心理上的拒絕成長。而這種心理失調完全可以通過心智的成長而加以調節。那些在生活中早早就停止了學習和成長,拒絕改變而故步自封的人們,經常會陷入那種被稱作“第二童年”的境況。他們變得牢騷滿腹、吹毛求疵並且以自我為中心。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二童年”期,而是他們“第一童年”的延續,陳舊而脆弱的成年掩飾下,暴露出的是潛伏的情感上的孩子氣。


心理醫生都知道,很多外表已成年的人,實際上內心還是個情緒化的孩子,他們是情感上的孩子裹在成人的衣裝下徘徊。之所以有這樣的結論,並不是因為來找我們治療的人不及一般人成熟。正相反,那些渴望成長而來做心理治療的人,恰恰是想擺脫幼稚和孩子氣的人,他們只不過一時還沒有找到出路而已。說實話,這種人為數不多。至於其他的人,則拒絕去想如何成長,或許這就是他們特別討厭談論關於變老話題的原因。


記得1980年1月,在我寫完《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後不久,在華盛頓特區,我包了一輛計程車去很多電台和電視台做節目。走了幾家後,計程車司機問我:“嗨,夥計,你是幹啥的?”
我告訴他,我正在推廣一本書。他問:“說什麼的?”


於是我對他談了一些關於心理學和信仰的大道理。大約半分鐘後他發表了看法:“啊哈,聽起來好像人生的許多屁事還真有可能兜得攏!”


雖然他是個粗人,但卻有洞察事物的天賦。於是在做下一個電視訪談節目時,我問編輯能不能說說這個事。
他們說不行。想必他們是忌諱那句髒話,我提出可以用“廢話”之類的詞代替它,可他們還是說不行。人們就是不願意談論真正的成熟,因為它太令人痛苦了。成熟不在於你是否西裝革履、談吐文雅,而在於你是否能面對問題和痛苦而不迴避。


一個成熟的人一定經歷過許許多多痛苦,沒承受過太多痛苦的人一定不會成熟。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迴避。逃避痛苦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因為人人都有逃避痛苦的傾向,我們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心理疾病。心理大師榮格說:“逃避人生的痛苦,你就會患上神經官能症”。不少人為逃避痛苦正遭受著神經官能症的折磨,值得慶幸的是,許多人也能坦然面對,及時尋求心理治療,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正常的痛苦。人生的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你就能超越自我,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健康。


積極的痛苦


我願意談論痛苦,並不意味著我是個受虐狂。正相反,我不認為消極的痛苦會對人有所裨益。如果我頭疼的話,第一件事就是到廚房去服用兩片強效鎮痛定。我壓根兒不相信普通的緊張性頭痛會有什麼好處可言。
不過,還有一種是積極的痛苦。兩者之間的區別是,成長的痛苦是人生必須承受的;而消極的痛苦像頭疼之類,則應該盡力擺脫。


我喜歡用“神經官能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來定義上述兩種痛苦。舉例來說,孩子長大後,他們要離開父母開始自己的人生,這時父母會覺得很痛苦。早夕相處了十幾年,孩子突然離開,父母會感到寂寞、失落和難過。但我們必須承受這些痛苦,我們不能為了不承受這樣的痛苦,而去阻礙孩子開始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存在性痛苦”。人一生要承受許許多多這樣的痛苦,心靈之痛和肉體之痛一樣劇烈,有時甚至更加難以承受,但我們卻必須面對,我們正是在經歷這些痛苦中逐漸走向了成熟。


然而如果你為孩子離開家庭整日坐立不安,一會兒擔心他出門會出車禍,一會兒擔心會碰上歹徒的襲擊,甚至還為沒能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而自責,那么,你正在經受的就是“神經官能性痛苦”。這種痛苦不僅無助於我們心靈的成長,反而還會妨礙它。


大約40年前,弗洛伊德的理論首先在知識分子中間傳播並被曲解,有一群前衛的父母,當他們得知敬畏之心有可能引發神經官能症時,決定要培養沒有敬畏之心的孩子。這樣的想法多么讓人擔憂!
我們的監獄裡之所以人滿為患,就是因為那裡的人沒有敬畏之心。我們需要有某種程度的敬畏之心才能在社會中生存,這就是我所說的“存在性痛苦”。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太多的痛苦不僅不能提升我們的生存狀態,還將妨礙我們的生存,這就是神經官能性痛苦。這就像是在袋子裡裝上87根而不是14根球桿在高爾夫球場轉悠,而14根是打出理想的高爾夫球所需要的數目,其他完全是多餘的負荷,你應該儘快地丟掉。如果這代表著你需要接受心理治療,你也應該照辦。神經官能性的痛苦是多餘的,它只會妨礙你通過沙漠的旅程。


不僅敬畏之心如此,其他形式的心靈之痛,例如焦慮,同樣也有存在性和神經官能性兩種形式,關鍵在於做出明確的判斷。


面對心靈的痛苦和人生的災難,有一個簡單但有點殘忍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清理問題,克服障礙。它包括三個步驟。


首先,無論何時,只要你感到了心靈的痛苦,就可以自問:“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還是神經官能性的?這一痛苦幫助我成長還是限制了它?”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難以回答這些問題。但假以時日,再自問這些問題,答案就會非常清楚。例如,如果我要到紐約去演講,我會為如何才能到達而焦慮,於是我的焦慮便會促使我去看地圖。如果我不焦慮,我也許會迷路,讓上千名聽眾在紐約空等。所以,我們需要一些焦慮才能好好活著。


然而,如果我這么想:“要是我的輪胎漏氣或發生意外,怎么辦?就算我到達了演講的地方,我找不到停車位,怎么辦?很抱歉,紐約的聽眾,這超過了我能力所及。”這種焦慮性的恐懼沒有為我的生活帶來幫助,反而帶來限制,顯然是一種神經官能性痛苦。


人類是天生逃避痛苦的生物。就像歡迎一切痛苦是很愚蠢的,逃避所有痛苦也同樣愚蠢。我們在生命所做的基本抉擇之一,就是必須分辨神經官能性與存在性痛苦。


如果你確定正在經歷的痛苦屬於神經官能性,並妨礙了你的生活,那么第二步你就要自問:“如果我沒有這些焦慮和痛苦,我會怎么樣呢?”


接著,便要進入第三步:按照這一方法去行動。就像嗜酒者互誡協會教導的那樣:“拉開架勢”或“假戲真做”。


我第一次領教這套方法的功效,是應付我自己的害羞。是人就會害羞,但是我們能夠應付它。在聽某些著名人士演講時,我常想提一些問題,一些急欲知道的問題,並表達一些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公開說,還是在演講後私下交流都行。但是我常常欲言又止,因為我太害羞了,害怕被拒絕或擔心別人看我像個傻瓜。


經過一段時間,我終於問自己:“你這樣害羞,什麼問題都不敢問,這會改善你的生活嗎?你本應該提問,但害羞讓你退縮了回來,你仔細想一想,害羞究竟是在幫助你,還是在限制你?”一旦我這樣自問,答案就一清二楚了,它限制了我的發展。於是我就對自己說:“嗨,斯科特,如果你不是這么害羞的話,你將會怎么做呢?如果你是英國女王或美國總統,你將會怎么表現呢?”答案是清楚的,即我會走向演講人說出我要說的話。所以接下來我告訴自己:“好的,那么,走向前去,按那個方式去表現,假戲真做,像你從不害羞那樣去行動。”


我承認做這事讓人膽怯,但這正是勇氣之所在。讓我十分驚訝的是,沒有幾個人真正理解什麼是勇氣。多數人認為勇氣就是不害怕。現在讓我來告訴你,不害怕不是勇氣,它是某種腦損傷。勇氣是儘管你感覺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儘管你感覺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對。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會發現戰勝恐懼不僅使你變得強大,而且還讓你向成熟邁進了一大步。


究竟什麼是成熟?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儘管我描述了大量不夠成熟的人,卻從沒有給成熟下一個定義。在我看來,多數不夠成熟的人的特徵是:他們坐而論道,牢騷滿腹,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活的不幸,在他們看來似乎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而別人都幸福美滿。這樣的人從來就不明白人生苦難重重這個真理,他們認為人生本該既舒適又順利,所以,一旦痛苦來臨,他們不是勇敢奮起,而是盡力逃避。

正如理察·巴赫《幻覺》中所寫:“為自己的極限辯護,你就會永遠受制於它。”與這些人形成鮮明的對照,那些為數不多的完全成熟的人,他們從不逃避人生的問題和痛苦,相反,這些問題和痛苦總能啟發他們的智慧,激發他們的勇氣,他們把成熟視為一種責任,甚至作為一個機會,勇敢地去實現生活的目標。

意識及康復

想在人生沙漠中行走得更遠,你就要心甘情願去面對存在性的痛苦,並努力克服它。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改變你對待痛苦的態度。這兒有一些好訊息。改變對待痛苦的態度,有一條捷徑,那就是承認我們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助於我們心靈成長的精心設計。


《神聖》一書的作者唐納德·尼科爾在該書中一句非常精彩的話:“如果明白髮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蒼設計好的,我們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沒有比這更好的訊息了。一旦我們領悟到了,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用來指導我們的生命旅程的,我們注定會成為贏家。


然而,要達到這樣的認識高度,我們就必須徹底轉變對痛苦的看法,同時也要徹底轉變對意識的看法。在伊甸園的故事裡,我們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後,就有了意識,有了意識,也就有了痛苦,所以,意識是我們痛苦的來源,倘若沒有意識,也就無所謂痛苦。但意識並不只是給我們帶來痛苦,它同時還會給我們擺脫痛苦,獲得救贖的動力。而救贖本質上就是治療。


意識是痛苦之源,沒有意識,就感覺不到痛苦。我們幫助人們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麻醉他們,讓他們暫時失去意識,進而感覺不到痛苦。


痛苦完全由意識而引起,但救贖的動力也來自於意識。拯救的過程就是意識逐漸增強的過程。隨著意識的增強,我們就不會像那些不及成熟的人一樣,畏縮在洞裡止步不前,我們會一步一步地進入沙漠,在我們繼續前進時,我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痛苦,但我們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成熟。


我說過,“救贖”的意思是“治療”,它來自於詞根“藥膏”。“藥膏”就是那種塗在皮膚上治療過敏或發炎的東西。因此,救贖既是一個治療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逐漸變得完整的過程。健康、完整和神聖全都源自於同一個字源,它們有著相同的寓意。


弗洛伊德是一位無神論者,第一次揭示了治療和意識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潛意識從塵封的深淵浮出水面,轉化為意識。換句話說,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要增強人的意識,要讓人的意識勇敢地直面潛意識,不要逃避、不要躲閃。


卡爾·榮格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了這一點,他把人類邪惡和心理疾病的根源描述為“拒絕面對陰影”。榮格所說的“陰影”,指的就是心靈中、我們不願意承認的那一部分,我們一直在迴避它,我們一直不讓自己和別人知道,我們將它藏匿在潛意識的地毯之下。當我們被自己的罪惡、失敗或缺失逼到牆頭時,大多數人都會承認自己的陰影。請注意,榮格在這裡用了“拒絕”二字,這就是說,人類的邪惡和心理疾病並不是“陰影”本身造成的,而是在於“拒絕”陰影。“拒絕”是一個主觀意念極強的行動,那些邪惡和有心理疾病的人,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他們拒絕任何罪惡感,他們不是沒有良心,而是拒絕承受良心的痛苦。


事實上,邪惡和有心理疾病的人,通常都非常聰明,他們能夠意識到了絕大多數事物,但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陰影,不願意承受內心的痛苦,不願意讓陰影由潛意識轉化為意識。相反,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霸道地去藏匿自己的陰影。有時為了摧毀罪惡的證據,他們甚至不惜殺人放火,走向犯罪。


正如我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說過的那樣,人們的心理疾病大多源自於意識的失調,它們不是源自於潛意識,而是源自於一個有意識的心靈拒絕去思考,拒絕去承受思考的痛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