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II

少有人走的路II

20世紀末,一股回歸心靈的風潮席捲全球,派克醫生的《少有人走的路》三部曲就是這一精神風暴的濫觴。繼《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之後,派克醫生又以其豐富的人生智慧,與您進行一場心靈的深度探討。這就是《少有人走的路II:與心靈對話》。這是一本讓人自省的書,是一次真正的心靈洗禮。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M·斯科特·派克

美國著名作家、醫學博

M·斯科特·派克M·斯科特·派克

士、心理治療大師

斯科特·派克出生於紐約市,1958年在哈佛大學拿到了學士學位,1963年在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獲得了博士學位,1963年至1972年在軍中服役。1994年,他獲得了坦普爾國際和平獎;1996年派克還獲得了美國喬治頓大學頒發的知識、信仰和自由獎章。

斯科特·派克的作品:

《人跡罕至的路》(心靈地圖):

The Road Lesstraveled: A New Psychology of Lov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Spiritual Growth

《沿著人跡罕至的路向前走》:

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The Unending Journey Towards Spiritual Growth

《在人跡罕至路的一方》:

The Road Less Traveled and Beyond: Spiritual Growth in an Age of Anxiety

《邪惡人性:一個心理治療大師的手記》:

People of the Lie

《靠窗的那張床》:

A Bed by the Window: A Novel Of Mystery Andredemption

《少有人走的路》

The Road Less Travelled

斯科特·派克因患癌症於2005年9月25日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家中逝世,享年69歲。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在痛苦中成長

第一章意識和痛苦

痛苦地成長

積極的痛苦

意識及康復

沙漠中的綠洲

第二章責備與寬恕

責備與憤怒

責備與判斷

不知所措的苦惱

責備的規則

廉價的寬恕

自毀模式

寬恕的必要性

第三章複雜的人生

拒絕簡單的思考

本能和人性

擺脫自戀

責任與人生

使命與人生

感恩與人生

第四章感受神秘

神秘的旅程

心理學與鍊金術

好奇與冷漠

神秘的心靈之旅

第二部分心靈探索

第五章自愛與愛

自愛與自負

罪惡感的功用

不破不立

自己是無價之寶

準備工作

愛是什麼

愛不是依賴

自我犧牲不是愛

愛與獨立

第六章神話:人性的旅程

傳說

神話和童話

責任的神話

萬能的神話

《聖經》里的神話

善與惡的神話

英雄的神話

詮釋的選擇

第七章上癮:神聖的疾病

榮格與匿名戒酒協會

皈依的程式

心理重建計畫

世俗的精神療法

公總計劃

酗酒者的福分

早一點面對危機

第三部分尋找自己的歸宿

第八章了解死,才明白生

怕死的心態

生命可以預期

心理轉變的奇蹟

身病與心病

第九章心靈成長的階段

對抗與信仰

表象的欺騙性

人的發展與心靈的成長

檢查你的地牢

第十章物質與精神

宗教與科學的分離

分割的不幸

什麼被忽略了

心理醫生的“隔離”

抑鬱與幻想

序言

或許,你還記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的第一句話:人生苦難重重。那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現在,在《少有人走的路Ⅱ:與心靈對話》中,我要說的是:

人生錯綜複雜。

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沒有自助手冊,沒有公式,沒有現成的答案。某個人的正確之路,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你在這本書里找不到"走這條路""在這兒左轉"之類的指南。生活之路不是由瀝青鋪就的陽關道,它沒有通明的燈火,更沒有路標,它是荒漠中一條坎坷的小徑。

在這本書里,我將儘量寫下過去十年來一些感悟,它們曾使我在走過荒漠時略感輕鬆。我會告訴你當我迷路的時候,我是通過那些苔蘚重新找到了方向;當然,我一定會提醒你,在紅樹林裡有許多樹的四面都生長著苔蘚,所以,很多時候你還得自行判斷。

我還要提醒你,不要以為人生之路平坦無阻,只要你一步一步踏出去,就能不斷前進。我個人心靈成長的進程,不一定是每個人成長會經過的道路。人生的路像一連串同心圓,從圓心向外不斷擴張,其中的關聯無法用任何簡單直接的原理說明。可是我們不必堅持踽踽獨行,可以向出現在生命中任何一股超過我們的力量求助。每個人對這種力量的觀點不同,可是大多數人都知道它確實存在。此外,一路行進時,也不妨與他人結合,同舟共濟。

如果這本書能對你有所幫助的話,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它能夠幫助你避免簡單化的思考、放棄以偏概全的衝動,不要去尋找公式和簡單的答案。人生錯綜複雜,我們應該為生活的神奇和豐富而欣喜,而不應為人生的變化而沮喪。生活是什麼?生活是你已經規劃好的事情之外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應該對變化充滿感激!

文摘

積極的痛苦

我願意談論痛苦,並不意味著我是個受虐狂。正相反,我不認為消極的痛苦會對人有所裨益。如果我頭疼的話,第一件事就是到廚房去服用兩片強效鎮痛定。我壓根兒不相信普通的緊張性頭痛會有什麼好處可言。

不過,還有一種是積極的痛苦。兩者之間的區別是,成長的痛苦是人生必須承受的;而消極的痛苦像頭疼之類,則應該盡力擺脫。

我喜歡用“神經官能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來定義上述兩種痛苦。舉例來說,孩子長大後,他們要離開父母開始自己的人生,這時父母會覺得很痛苦。早夕相處了十幾年,孩子突然離開,父母會感到寂寞、失落和難過。但我們必須承受這些痛苦,我們不能為了不承受這樣的痛苦,而去阻礙孩子開始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存在性痛苦”。人一生要承受許許多多這樣的痛苦,心靈之痛和肉體之痛一樣劇烈,有時甚至更加難以承受,但我們卻必須面對,我們正是在經歷這些痛苦中逐漸走向了成熟。

然而如果你為孩子離開家庭整日坐立不安,一會兒擔心他出門會出車禍,一會兒擔心會碰上歹徒的襲擊,甚至還為沒能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而自責,那么,你正在經受的就是“神經官能性痛苦”。這種痛苦不僅無助於我們心靈的成長,反而還會妨礙它。

大約40年前,弗洛伊德的理論首先在知識分子中間傳播並被曲解,有一群前衛的父母,當他們得知敬畏之心有可能引發神經官能症時,決定要培養沒有敬畏之心的孩子。這樣的想法多么讓人擔憂!

我們的監獄裡之所以人滿為患,就是因為那裡的人沒有敬畏之心。我們需要有某種程度的敬畏之心才能在社會中生存,這就是我所說的“存在性痛苦”。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太多的痛苦不僅不能提升我們的生存狀態,還將妨礙我們的生存,這就是神經官能性痛苦。這就像是在袋子裡裝上87根而不是14根球桿在高爾夫球場轉悠,而14根是打出理想的高爾夫球所需要的數目,其他完全是多餘的負荷,你應該儘快地丟掉。如果這代表著你需要接受心理治療,你也應該照辦。神經官能性的痛苦是多餘的,它只會妨礙你通過沙漠的旅程。

不僅敬畏之心如此,其他形式的心靈之痛,例如焦慮,同樣也有存在性和神經官能性兩種形式,關鍵在於做出明確的判斷。

面對心靈的痛苦和人生的災難,有一個簡單但有點殘忍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清理問題,克服障礙。它包括三個步驟。

首先,無論何時,只要你感到了心靈的痛苦,就可以自問:“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還是神經官能性的?這一痛苦幫助我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