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才:讓年輕人少奮鬥5年》

《將才:讓年輕人少奮鬥5年》

《將才:讓年輕人少奮鬥5年》專為有志成為職業經理人的人士量身打造,能夠幫助職場新人縮短個人摸索與虛耗的時間,幫助企業培育中層管理人才,最終實現個人成長與企業躍升的雙贏。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
.

作者:杜書伍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44073
出版時間:2010-07-15
版次:1
頁數:212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勵志與成功>人在職場
印刷時間:2010-07-01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25.80

編輯推薦

★讀完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實在”。作者不會給你畫一些“25歲當總裁”“30歲前成為千萬富翁”之類的大餅;也沒有“世界因你而不同”“我的成功可以複製”“人生可以走直線”等鼓動性十足的觀念,作者告訴我們的只是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觀念、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看得見摸得著,誰都可以做。★《IT經理世界》《新財經》《商學院》強勢媒體聯袂推薦★上市持續蟬聯台灣誠品金石堂部落格來書店暢銷榜★1000億總裁的30年育才心經,聯強EMBA十年內訓之精華★老闆:講出你心中最想說的話,員工:讓你的成長之路走直線·《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61折超低價搶購>>·《愛在左,管教在右:金韻蓉的親子書》

內容簡介

為什麼很多企業人才濟濟,管理層卻總是抱怨無人可用?為什麼組織中很多嶄露頭角的明日之星,最終都淪為“萬年科員”?企業中真正奇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將才!成功的管理者不是“監工”,而是“教練”。杜書伍集結三十年培養將才的獨門心法,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告訴你如何從基層打造將才實力,等待躍升的機會;如何成為教練式的管理者,教導部屬一步步成長為得力幹將。建立正確的職場價值觀,遵循人才成長的規律,潛心修煉基本功,才能真正實現從“士才”到“將才”的飛躍。

作者簡介

杜書伍從一名電腦工程師,到馳騁通路產業的大將軍,他創造了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職業生涯;他的成功之道,成為台灣18萬白領爭相閱讀的職場秘笈。杜書伍,台灣著名企業家,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畢業於台灣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系;1976年加入神通電腦,推動台灣第一顆微處理器;三十歲即升任集團子公司總經理;四年後,晉升集團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現為聯強國際總裁,在他的帶領下,聯強國際在二十二年間營業額增長235倍,成為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通路集團。職涯三十年,杜書伍雖以成功的企業家而著稱,但私底下他更像一位酷愛觀察與思考,好與人分享觀念的校長。他認為,將才不需要萬中選一的天賦異稟,但也絕對沒有速成的方程式,它需要的是從基層開始,經過長時間的淬鍊,才能培養紮實的能力與豐富的經驗。若是一味冀求速成,長歪的樹長不高;短暫的成功也只是一閃即逝的流星,無法獲致長久功業

媒體評論

教導(coaching)已經被很多成功的跨國企業證明為一種富有成效的溝通公司上下、幫助員工快速成長的有效手段。杜書伍先生就是一位教導的高手,他主動將自己關於職涯和人生髮展的經驗和思考分享給更多的年輕人。分享即收穫,相信本書會為杜先生贏得感謝和尊敬。
——《IT經理世界》 
作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杜書伍先生給在升職與加薪中掙扎至極的職場人提了一個醒:在高度競爭下兼顧成長與內涵,在速度之外力求其穩健度與紮實度。勿拔苗助長成為職場豆芽菜,這是自然生長的規律,也是人才成長的規律,需要敬畏它、遵循它。
——《商學院》
培養將才是一套系統工程。他需要領導者堅定信念、細緻觀察和具體規劃,其根本是要用心去體會。每個領導者都是非教師職業的實質教育工作者。他們在培育將才的過程中,亦將自己歷練成一位真正的帥才。這本書將告訴老闆如何培養將才,教會我們如何磨練將心。
——《新財經》

目錄

作者序觀念普及,是組織躍升的動能杜書伍
CHEERS雜誌專訪領導,就是用觀念領導盧智芳
第一部職場的基本態度與信念
豆芽現象
人兩腳,錢四腳
年輕人的資產與負債
公車理論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大者恆大?
簡單就是美
自卑與超越
職涯成長的認知與突破
第二部能力的正確認知
過度依賴優勢,讓人疏忽能力培養
資訊過多,讓人膚淺
聰明人,容易不務實
老鳥,也會墜機
知識與常識
能力的內涵
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
學習能力
學習與套用
系統習慣的養成
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
整合閱讀才能提升整合能力
第三部制度是專業的模式,還是束縛?
無能者的藉口
橫柴入灶?
本能叛逆與理性叛逆
要理解才去做,但無法理解也要去做
不是制度僵硬,而是人僵硬
形期無形
生活中訓練井水、河水分清楚
到隔壁便利商店買東西,不要開車!
懶而美的文明
第四部將才的條件
每個人都是管理者
每個人都要有會計觀念
主管格局的自我培養
獨立人格的行為特質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溝通能力的基礎
衡量個人成熟度的四個指標
觀念改變是突破現狀的關鍵
壓力管理
到底是“將”,還是“士”?

前言

[作者自序]觀念普及,是組織躍升的動能杜書伍或許是因為出身於教師家庭,或許是求學時期兼任老師的歷練,也或許是作為企業主管長期輔導下屬養成的習慣。回顧我的一輩子,雖然沒有從事過教職工作,卻似乎與“如何教”脫不了干係。我的祖父與外祖父都是校長,父母分別是中學及幼稚園教員;雖然家中四兄弟無一人繼承父母衣缽,但回想起來,我的成長過程中倒有兩段機緣與“如何教”有關。一是還記得高中時父親在自家開設數學家教班,我去幫忙擔任小助教,當時還頗受學生歡迎。另一是大四時我在外校教高三數學,後來服完兵役到神通電腦上班時,校長又來找我,希望我白天工作晚上還去兼課,鐘點費很誘人。雖然我終究沒有去當兼職教師,但當時的口碑還算不錯。非教師的實質教導工作我在交通大學主修計算與控制(即今日的資訊工程),當時整個台灣省都沒有幾部電腦,而且多半歸屬於政府部門或學術研究機構;所以考上大學時我懊惱不已,擔心自己連找到電腦工程師的工作都很吃力。沒想到陰差陽錯我只當了一年的工程師,而後三十年實際上做的多是“教導”的工作。兵役結束前兩個月我看到報上一角的報導,一個叫英特爾的公司成功開發出能將整座房間大的電腦的運算功能部分微縮成一小片晶片的產品。我憑直覺認為這樣的產品必然可以普及,所以我決定加入神通電腦,推廣英特爾微處理器。當時整個台灣省的絕大多數企業為傳統產業,科技知識非常貧乏,推廣工作十分困難;後來我索性創辦台灣省第一本科技資訊雜誌《微電腦時代》,白天推銷晶片,晚上當總編輯,這個雙重身份維持了五年。另外,我三十歲就被拔擢擔任聯通電子的總經理,一個“少年總經理”如何輔導部屬,進一步要考驗我“如何教”的能力。從一開始不免跌跌撞撞到揣摩各種方法,我逐漸體悟到最有效的輔導,在於從根源改變員工的認知;當員工具備正確的職場觀念與做事方法後,自然而然就能通過任務的賦予與歷練的累積穩健成長。所以,我非常注重員工的觀念與認知,花費很多時間在觀察員工、找出盲點、溝通觀念上,而且不厭其煩。聯強EMBA”的由來
我是一個很喜歡觀察與思考的人,每天看著公司的運作,看到人員面對難題時是如何處理、思考、部門間的摩擦如何消除……點點滴滴中,我感覺這些運作的背後都有其共通的規律,洞悉其運作原理,就可以事半功倍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且如果每個同仁在做事之前,就能掌握這些對的觀念與方法,整個公司的運作效能,不就能夠成倍提升嗎?正因為想要把對的做事觀念與方法“普及化”到每一個同仁身上,我把我的思考心得,儘可能多地說與同仁知曉:這些內容有些是針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容易產生的迷惑,有些是針對可以減少部門間摩擦的小觀念,有些是針對普遍存在企業制度運作的盲點……大多數是針對經營企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但不去點出與理清這些認知盲點的話,整個組織的運作就會力不從心、無法產生“如臂使指”的靈活度與通暢感。所以當我觀察而得出體悟後,一有機會我就講,一而再、再而三地講,直到同仁認知、認同到內化為止。這些講述的主題,就是“聯強EMBA”的前身。

精彩書摘

豆芽現象大家都吃過豆芽菜吧!豆芽生長的速度之快,令人嘆為,短短一夜之間,竟能抽長六七厘米,且外表看起來既壯碩又飽滿。然而,豆芽的質地卻異常脆弱,稍遇外力便應聲斷裂。邁入資訊科技時代,事物的變化極為快速,個人與組織為順應外界環境,追求短期績效而忽略實質內涵的“豆芽現象”,也俯拾可見,值得警惕。第一種豆芽現象,出現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職場新人初學一項專業,由不會到熟練的階段,大致能掌握專業的“形”,學得快的話,很快就會覺得學會了,隨後,即急於轉進其他領域,卻同樣只學到“形”就又急於轉換。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便不堪一擊。(詳見第二部《知識與常識》一文)第二種豆芽現象,出現在主管對部門的管理上。有些人自基層擢升後,忽略了身為主管,一方面要精通部屬所負責事物,以輔導、協助部屬,一方面則要學習了解人的行為,以及組織人才團隊作戰的技巧,才能展現出部門績效。還不夠融會貫通,就急著想再往上提升,不再過問基層業務,以分層負責的名義,將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屬完成,久而久之對基礎運作愈發生疏,也無法輔導員工,這同樣是犯了豆芽現象的毛病。在業績的拓展上,豆芽現象也十分普遍。比方說,為求短期內做出漂亮的業績表現,在未建立產品或客戶基礎前,即以導入少數幾樣明星產品、服務少數幾家重量級客戶的方式,建立起亮麗的業績。倘使未能及時建立有系統的經營方法,一旦明星產品需求驟減,或者是客戶轉移採購時,業績即會大起大落,這豈不也是一種豆芽現象?觀察大多數發展快速的事物,或多或少存在著豆芽現象,原因何在?豆芽的質地脆弱,內里纖維含量不高,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抽高,並非內里堅實,實為充斥大量水分,一彈即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