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學》

《實驗動物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秦川主編的《實驗動物學》一書主要內容有實驗動物學概論,實驗動物學的基本概念,實驗動物的多樣性和醫學研究用途,實驗動物昀選擇與動物實驗設計,動物實驗的倫理原則,中醫藥動物實驗和動物模型,常見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製備技術,感官動物梗型製備技術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實驗動物學》一書的編寫主要面向高等學校八年制教育,淡化了“實驗動物學”學科本身的理論,而突出了醫學生作為使用者在未來的醫學實踐中應該了解的內容,以幫助醫學生更好地利用這一重要的研究工具。本教材的編委由來自18所醫學院校的27位教學第一線且同時具有相關領域研究經驗的專家組成,基本上代表了我國本領域的實際水平。

內容簡介

《實驗動物學》將生命科學信息化、網路化以及學科高度交叉、滲透的特點融於一身,同時切合了環境-社會-心理-工程-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詮釋了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另外,編委構成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內容選擇、編排體系、印刷裝幀質量等,令廣大師生耳目一新,愛不釋卷。誠然,第一版教材也並非十全十美,比如有的學科仍以介紹知識為主,啟發性不強,對學生難以起到點石成金、拋磚引玉的作用,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的學科、章節之間有重複現象,略顯冗餘,不夠幹練。另外,隨著學科的進展,部分疾病的臨床分類、治療等內容已略顯滯後,亟待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其中,充實完善。

目錄

第一篇實驗動物學概論
第一章實驗動物科學的發展
第一節從古代樸素的動物解剖到現代的實驗動物科學
第二節實驗動物對生命科學研究的貢獻
第三節實驗動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網路醫學的相瓦促進
第二章實驗動物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實驗動物與實驗動物學
第二節實驗動物學在醫學生物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實驗動物的標準化
第三章小鼠和人類基因組的相似性是動物作為人類替難者的基礎
第一節基因組與基因組學
第二節小鼠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第三節種屬特異基因研究進展
第四章實驗動物的多樣性和醫學研究用途
第一節小鼠、大鼠、豚鼠和地鼠
第二節兔、犬、豬、猴和貓
第三節長爪沙鼠、鼠兔、東方田鼠和樹鼩
第四節斑馬魚、劍尾魚、爪蟾、果蠅、線蟲
第五童常用實驗動物的生理和髓剖特點
第一節生命的生理現象與常用實驗動物的解剖
第二節運動系統
第三節消化系統
第四節呼吸系統
第五節心血管系統
第六節泌尿系統
第七節生殖系統
第八節神經系統
第九節內分泌系統
第六章模式動物、模型動物、疾病模型的概述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人類疾病動物模型
第三節無菌動物、悉生動物和無抗原動物在比較醫學研究中的套用
第七章實驗動物昀選擇與動物實驗設計
第一節動物實驗研究中動物選擇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醫學研究中實驗動物的選擇
第三節動物實驗設計的要求
第四節動物實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第五節動物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
第八章醫學實驗中實驗動物的飼養管理
第一節實驗動物的飼料與營養
第二節實驗過程中實驗動物的飼養管理
第三節動物實驗的質量管理
第九章影響動物實驗結果的因素
第一節動物本身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第二節動物飼養環境和營養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第三節動物實驗技術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第十章動物實驗的倫理原則
第一節動物實驗倫理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動物實驗的倫理原則
第三節動物實驗倫理管理是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認可的關鍵
第十一章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的安全管理
第一節常見安全問題預見
第二節管理措施
第三節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生物安全
第四節基因工程中的生物安全
第五節災害等危機管理
第二篇實驗動物在醫學研究的套用
第一章常用疾病動物模型和醫學套用
第一節疾病動物模型是醫學創新研究的工具
第二節心腦血管疾病動物模型
第三節神經退行性疾病動物模型
第四節腫瘤動物模型
第五節代謝性疾病動物模型
第六節神經系統疾病動物模型
第七節免疫性疾病動物模型
第二章感染性疾病動物模型與研究
第一節感染性動物模型是感染性疾病研究和防治評價的重要條件
第二節感染性疾病動物模型製備的一般原則
第三節感染性疾病動物模型的分類
第四節感染性疾病動物模型在人類和病原鬥爭中的套用
第五節感染性動物模型的規範化是藥物研究和疫苗評價的根本要求
第六節感染性疾病動物模型的局限性
第七節感染性疾病動物模型製備的準備和一般方法
第三章自發突變動物模型及套用
第四章基因工程模型及醫學套用
第一節心腦血管疾病基因工程動物模型及套用
第二節退行性神經疾病相關的遺傳工程小鼠及其套用
第三節腫瘤基因工程疾病模型及套用
第四節代謝疾病動物模型及套用
第五節其他重要基因工程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和醫學用途
第五章中醫藥動物實驗和動物模型
第一節中醫藥研究的動物實驗概述
第二節中醫藥研究的動物模型
第六章藥物的研究中的動物實驗
第一節藥物研究中動物實驗的目的
第二節一般藥理學實驗
第三節急性毒性實驗
第四節長期毒性實驗
第五節皮膚給藥毒性實驗
第六節藥物依賴性實驗
第七節毒代動力學實驗
第八節特殊藥物毒性評價的動物實驗
第九節安全性評價動物實驗
第三篇蓬學研究技術
第一章常用實驗方法及檢查方法
第一節動物標記
第二節動物給藥
第三節動物檢查方法
第四節麻醉方法
第五節安樂死
第二章實驗病理技術
第一節臨床觀察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第二節實驗動物的抓取與固定
第三節實驗動物樣本的採集方法
第四節實驗動物的處死及病理解剖取材方法
第五節免疫病理技術
第三章常見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製備技術
第一節化學誘導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製備技術
第二節物理誘導模型製備技術
第三節生物誘導模型的製備技術
第四節外科手術動物模型製備技術
第四章實驗動物遺傳工程技術
第一節轉基因技術
第二節基因打靶技術
第三節基因捕獲技術
第四節其他基因工程技術
第五章行為學研究技木
第一節比較行為學的醫學套用
第二節行為的遺傳傾向性
第三節動物行為的特點和一般研究方法
第四節實驗動物研究中常用行為學研究技術
第六章實驗動物分子影像技術
第一節分子影像的概念和幾種分子影像技術的比較
第二節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技術
第三節PET成像是研究生理功能和分子功能的功能成像技術
第四節CT是高分辨結構成像技術
第五節核磁成像是具有結構成像和功能成像的新技術
第六節小動物超聲成像
第七章攝目行為模型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攝食行為與疾病
第二節攝食行為動物模型
第三節攝食行為研究方法
第八章感官動物梗型製備技術
第一節耳科學動物模型製備技術
……
第四篇附錄

摘錄

1950年美國科學家托馬斯以犬為實驗對象進行骨髓移植實驗,他用藥物及放射破壞犬本身的骨髓和免疫系統,然後將另一隻犬的健康骨髓通過靜脈滴入犬體內,這些實驗結果表明骨髓細胞可經由靜脈而停留於被破壞的骨髓中重新生長,此後,他開始嘗試對人體進行類似的實驗。1955年,托馬斯大膽地將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移植到實驗犬的體內進行研究,但未獲成功。托馬斯認為骨髓移植比腎臟和其他器官移植難度更大,因為捐贈者的骨髓中含有免疫細胞,這些細胞會攻擊受體的組織。經過多年努力,托馬斯最終建立用於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免疫系統紊亂性疾病的方法。目前,骨髓移植的套用範圍越來越廣,已經涵蓋淋巴瘤和實體瘤的治療。此外,犬還在條件反射、過敏反應、貧血病的肝髒療法、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對呼吸調節作用、垂體激素對糖代謝作用等諾貝爾獎的成果中功勳卓著。

(二)近交系小鼠與組織相容性抗原的發現
20世紀初即發現同一種屬不同個體之間進行正常組織或腫瘤移植時會發生排斥反應,現在知道排斥反應是因為受體的免疫系統對供體的組織發生了免疫反應,由代表個體特異性的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所誘導,MHC存在於許多高等脊椎動物體內,在小鼠稱H-2抗原系統,在人類又叫白細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system,HIA)。1935年進入傑克遜實驗室工作的斯奈爾博士深知近交系小鼠在遺傳和免疫學研究中的價值,他在30年代用近交系小鼠做移植實驗時發現,在同一純種小鼠間作組織移植就不會發生排斥,但在兩種不同純種小鼠間作組織移植時則一定會排斥。利用兩個近交系小鼠雜交得到第一代(F1),當親代移植到F1時不會排斥,F1移植至親代會排斥,F1彼此間相互移植不會排斥。F1彼此交配得到第二子代F2親代移植後的排斥和接受現象存在一定的比例。斯奈爾首先發現決定組織移植排斥與否的關鍵物質是位於細胞表面的抗原,命名為組織兼容抗原(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s,也稱H抗原),隨後在小鼠的細胞核內發現至少有15小段染色體控制著許多強弱不同的組織兼容抗原,其中第17對染色體上的H-2含有最強有力的組織兼容抗原,因此又稱為主要組織兼容複合體(MHC)。斯奈爾在近交系小鼠的基礎上培育出同源近交系小鼠,即遺傳背景完全相同,只是所研究的某個基因(H-2基因)不同;以及重組近交系小鼠,即H.2在重組近交系小鼠的後代可以發生染色體交換和基因重組。利用幾種珍貴品系的小鼠,斯奈爾後來在H-2複合體中共發現80個不同的基因。在小鼠的研究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