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群動物

封閉群動物

封閉群動物(Closed colony animals)是指引種於某親本或同源親本的動物,讓其不以近交形式,也不與群外動物雜交而繁衍的動物群, 目的是要求整個群體儘量防止近親交配而保持著遺傳變異,也就是說既保持群體的一般特性,又保持動物的雜合性。

基本信息

封閉群動物清潔級ICR小鼠(封閉群)

封閉群動物(Closed colony animals)是指引種於某親本或同源親本的動物,讓其不以近交形式,也不與群外動物雜交繁衍動物群,目的是要求整個群體儘量防止近親交配而保持著遺傳變異,也就是說既保持群體的一般特性,又保持動物的雜合性。

至於個體間差異的程度因引種來源的不同而有不同,如引種於一般雜種,則個體間差異就大;如果引種於有近交歷史的動物,則個體間差異就小。

概述

封閉群動物ZCLA長爪沙鼠封閉群生物學研究
封閉群動物屬不同基因型動物,又稱遠交群(outbred stock)。祖代來自近交系的遠交群又稱非近交系(noninbred strain)和隨機交配品系(random-bred strain)。封閉群是一個長時期與外界隔離,雌雄個體之間能夠隨機交配的動物群。其遺傳組成比較接近於自然狀態下的動物群體結構。由於在遠交種群中,個體之間具有遺傳雜合性而差異較大,但是從整個群體來看,封閉群狀態和隨機交配使群體基因頻率基本保持穩定不變,從而使群體在一定範圍內保持有相對穩定的遺傳特徵。

封閉群是指一個種群在五年以上不從外部引進新種,僅在固定場所的一定群體中保持繁殖的動物群。由於封閉群體本身的特點,加上客觀上具有各種各樣的相似存在形式,就使封閉群這個概念很混亂。有人叫“非近交群”(Non-inbred colony),有人叫“非近交系”或“非近交品系”(Nou-inbred),甚至有人叫“遠交系”、“遠交株”或“遠交動物”(Outbred animals)。實際上這些叫法並不是指真正的“封閉群”,而只是通常供應使用的、保持於各種飼養系統的非近交群體而已。特別是“遠交”一詞很容易使人理解為遺傳學上的“異系交配”。

因為“遠交”在遺傳學上是指遺傳上不相關的動物、植物的雜交,或沒有相近親緣關係的不同家系的兩個個體的交配,甚至把不同特種、不同變種的交配都看作是異系交配。而實驗動物的封閉群,其個體之間並不是沒有親緣關係,甚至是很親近的或有一定的近交。所以封閉群不應叫成上述這些名稱,它們之間更不能劃等號。

特點

封閉群動物澄江動物群-動物資料
封閉群動物具有雜合特性並避免了近交,從而避免了近交衰退的出現,所以,其生活、生育力都比近交系強,具有繁殖率高,疾病抵抗力強,故封閉群可以大量生產,供應量充足。封閉群在整體上由於沒有引進新的血緣,其遺傳特性及其他反應性能保持相對穩定,但就群內個體間而言,因其有雜合性,所以個體間的反應性具有差異,某些個體反應性強,某些個體反應性弱,因此,個體間的重複性和一致性不如近交系動物好。根據這些特點,封閉群動物一般適用於藥物篩選、毒理安全試驗和教學使用。

常見的封閉群動物有,昆明種小鼠、LACA小鼠、Wistar大鼠、NIH小鼠、 青紫蘭兔、紐西蘭兔等,尤其是中國昆明種小鼠,目前是使用最多的動物,其祖先可能是Swiss小鼠,1946年印度引進中國昆明,以後又分送中國各地,因此得名“昆明種小鼠”,而且已經為該動物的名稱註冊。

分類

封閉群動物澄江動物群產地
封閉群按其來源和遺傳背景不同,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1.來源於近交系的繁殖群及其子代,不用兄弟姐妹交配方式保種進行生產的實驗動物。

2.來源於非近交系,不是以培育近交係為目的而生產的實驗動物群。

如系來源於近交系的封閉群,雖然對繁殖群的的大小不作特殊規定,但應採取在群體內不產生隔離狀態的方法繁殖。

如系來源於非近交系的封閉群,應經常保持“群體的有效大小”,一般為50隻以上,同樣應採取群內不產生隔離狀態的方法繁殖。

上述兩種封閉群,除了在選擇時應考慮繁殖力外,均不採用特殊的淘汰方法進行選種。

培育方法

封閉群動物的培育方法較為簡單,只要不引進新品種,讓其自行繁殖就可以,當然要避免近親繁殖。但是長期保持一個封閉群就必須要控制各種條件,採取一定的措施。

保持封閉群的主要目的的是為了減少群體內的遺傳變異,使整個群體的性狀、特徵能持續穩定不變,而且不產生性質不同(變異)的個體或小群體。培育時應注意下列規則:

(一)群體封閉後應維持五年以上

(圖)封閉群動物

圖1—不同繁殖率基因型個體的基因型頻率變化:在A/A為35%
A/a為5%,a/a為25%的群體中a/a的繁殖率為A/A和A/a的1/2時
各基因型頻率的變化。
為什麼把小鼠封閉群有效時間定為五年,其理由如下。假如將兩個近交系進行交配,培育出一個新的群體(雜交群)。此時,把其中一個近交系的基因型假定為A/A,另一近交係為a/a,則兩者雜交以後所產生的F1基因型必定是A/a,然後讓F1進行隨機交配,從理論上講,F2代基因型分離的比例A/A為25%,A/a為50%,a/a為25%。再讓F2進行隨機交配,生下F3,其基因型的比例和F2一樣,不發生變化。但實際情況不會如此準確,因為還有其它許多因素(如繁殖率的高低)的影響,假如具a/a基因型的個體比A/A及A/a基因型的個體繁殖率低1/2的話,此時這三種基因型出現的頻率就各不相同(如圖1所示),即隨著代數的增加,a/a型頻率逐代減少,而A/A型的頻率則逐代增加,也就是說,在起初10代(從1~10代),各基因型頻率,都有變化,達到15升後才趨於穩定(幾種基因型頻率平行發展)。這雖然是理論的推導,但已用於實踐,故目前暫定15代,也就是說經過15代後,該群體的基因型頻率才能達到相對穩定。以小鼠為例,一年大約繁殖3代,要達到15代,就需要5年時間。因此,5年確定為小鼠封閉群的最低年限,但這種年限只能用之於小鼠,如豚鼠和兔等世代間隔長,封閉群達到穩定的年數,就比小鼠的更長了。

(二)防止產生群體內的隔離狀態

封閉群體,不要在隔離狀態下進行繁殖(交配)。上面所講的是隨機交配時的情況。如果交配不隨機(如一封閉群隔離飼養,每處的雌雄只數都不多),而是兄弟姐妹之間交配,則該封閉群就會分化為許多近交系,從而使該群體的基因型結構發生變化,結果不但破壞了封閉群固有的遺傳結構,而且將使封閉群分化成幾個近交系,如近交系之間再進行雜交,雖可提高該群體的繁殖率,可是封閉群原有的特點將因此丟失。

(圖)封閉群動物

圖2—繁殖場較多時,為避免各繁殖之間產生隔離生產的方法
假如將某封閉群分在兩個飼養間飼養,各飼養間又獨立地自行保種,這樣就使群體有效大小減少一半,隨之近交係數也將提高,從而在這兩個飼養間產生基因結構(型)變化的可能性也就大了。因為,基因結構的變化原則上趨向於不隨機交配的群體一方。如果經過若干代之後就會變成兩個完全不同的封閉群。即使是各飼養間的群體量很大,但相同基因結構的微小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經過幾十年代後,這些微小差異積累起來,也同樣產生上述結果。有時雖然在同一飼養的保種,但採取的方法與上述兩飼養間的作法相同,結果也會產生兩個封閉群。

總之,若同屬於一個封閉群,則留種對必須在整個群體內普遍地選擇,並進行隨機交配。如果繁殖場有兩個以上都生產同一品系的封閉群,為避免隔離狀態下的配種,可採用圖2方式繁殖生產。即由一個種群繁殖提供雌雄種鼠,再分配給各繁殖場,進行隨機交配生產,然後供應使用。

(三)不要用人為淘汰的方式選種

封閉群動物圖3—自第15代起進行淘汰式選種後基因頻率變化情況
所謂人為淘汰的方式選種,是把基因決定的性狀引向特定方向,結果使群體內基因結構發生變化。例如在圖5-3中,基因結構大體自第15代起才趨於穩定。要想增加具體a/a基因型的個體,而進行淘汰方式的選種,結果使其有a/a基因型的小鼠在全體種鼠中上升到1/2,從而使其他基因頻率發生急劇變化。

圖3所示只是一種基因型的改變所產生的結果,但即使是單基因,在實際上也伴隨著許多其他遺傳性狀的變化。因此,在封閉群中,原則絕對上不允許進行淘汰式選種。

但是,涉及到繁殖能力問題,可視為例外,因為作為實驗動物首要的基本條件是可繁殖性,尤其是封閉群,利用雜合性提高繁殖率是其特特。人們在選種時有意無竟地都想用繁殖率高的動物作種。在群體被封閉後在5年之內,只要採用同一方法,只選擇繁殖率高的留種,其基因結構幾乎不會引起變化。因此育成封閉群後選種時,應挑選繁殖率高的為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