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內科學(上、下)》

實用內科學(上、下) 內容簡介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是臨床醫學中各學科的基礎。第10版《實用內科學》是一本關於內科疾病的綜合參考書,內容涉及內科領域各主要專業,內容實用而全面,並緊跟時代步伐,以滿足臨床工作者、正在進修的內科醫師及正在學習的醫學生學習和臨床實踐的需要。

實用內科學(上、下) 本書前言

《實用內科學》是一本關於內科疾病的綜合參考書,內容涉及內科領域各主要專業,本書力求實用而全面,並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滿足臨床工作者、正在進修的內科醫師及正在學習的醫學生學習和臨床實踐的需要。本書自1952年問世以來,45年間每4�D�D�D5年作一次重大修訂,再版10次,期間還出過海外繁體字版,總發行量達150萬冊,第8版時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第10版《實用內科學》對全書編目作了較大調整,增編了現代醫學發展密切相關的分子生物學概論及免疫學概論,並對遺傳學基礎作了大幅度修改。由於基礎理論的飛速發展,使許多疾病的發病機理得到闡明,診斷方法及治療措施獲得長足進步。例如癌基因和腫瘤抑制基因的發展,使淋巴瘤、白血病的發病機理有了新的認識。又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使糖尿病的發病原理日趨明確,對該病的分類乃更為合理。血紅蛋白病也從分子水平做了大量研究,闡明了基因缺陷或點突變對調近代程式的影響等等。本書對其中一些成熟的理論予以介紹。基礎理論的發展也促進了診斷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及血液病方面,本版介紹一些疾病的基因診斷方法,基礎學科的發展促進了風濕病學的進步,為此,本版首次將風濕病辟專篇介紹。

影像學的進展也很快,第9版已普遍介紹了CT及MRI的套用,近來,在超聲心動圖領域中,已由原來二維的超聲發展到動態三維、經食管超聲、血管內超聲和超聲造影顯像,本版均給予介紹,核素診斷已與電子計算機斷層儀結合,並廣泛用於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腫瘤病人,如單光子發射電子計算機斷層儀(SPECT)及正電子放射電子計算機斷層儀(PET)等。

本書在每次新版修訂過程中,均增補一些實用的內容,本版增加了移植免疫、與災害相關的擠壓傷、大出血後的腎功能衰竭、"支原體感染"章、"肺炎衣原體肺炎""老年人肺炎"、"毒癮"等節,又由於介入性治療已廣泛用於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循環系統疾病篇增加了心血管病的介入性治療一章,另外,造血系統疾病中的新療法如幹細胞移植、成份輸血、治療性血液成份單采等均作為新標題替代了舊的章節。本版也增加了"愛滋病"的內容和深度,以適應實際的需要,新的抗菌及抗腫瘤藥物均有飛速發展,除專辟兩篇予以深入介紹外,各系統均有治療方案的更新,如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治療方法就有較大的更動。

實用內科學(上、下) 本書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二篇 醫學遺傳學概論

第三篇 臨床免疫學概論

第四篇 分子生物學基礎與臨床

第五篇 臨床流行病學概論

第六篇 臨床微生物學概論

第七篇 臨床藥理

第八篇 抗菌藥物的臨床套用

第九篇 惡性腫瘤化療的臨床套用

第十篇 危重病人監護

第十一篇 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篇 化學、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三篇 營養代謝障礙疾病

第十四篇 新陳代謝疾病

第十五篇 內分泌系統疾病

第十六篇 循環系統疾病

第十七篇 呼吸系統疾病

第十八篇 消化系統疾病

第十九篇 泌尿系統疾病

第二十篇 造血系統疾病

第二十一篇 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二篇 風濕性疾病及骨關節病

第二十三篇 精神疾病

第二十四篇 神經系統疾病

第二十五篇 老年醫學

附錄

人體檢驗正常參考值

血液

血液流變學

血液化學

血清酶學

骨髓

免疫學檢驗

內分泌功能檢測

腎功能試驗

肺功能測定

尿液檢驗

胃液檢查

腦脊液檢查

心導管檢查

心臟超聲檢查

超聲測量

新舊藥名對照表

索引

實用內科學(上、下) 文章節選

細菌性食物中毒

凡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攝食含有毒性物質(如升汞、砷劑、有機磷等)的食物,以及食物本身的自然毒素(如毒範圍是蕈、有毒魚類等)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均屬於"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食物中毒的特徵是突然爆發、潛伏期短、易集體發病以及發病者均與毒性食物有明確的聯繫等,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因,可分為兩大類。
1. 細菌性食物中毒。其特點為(1)有傳染性:病原有沙門氏菌屬,變形桿菌、副溶血弧菌、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等,(2)毒素性:葡萄球菌、肉毒桿菌等。

2.非細菌性食物中毒 其病因有(1)化學性:如升汞、砷、鉛等,(2)生物素:毒蕈、毒魚(河豚)等。

本文所敘述者限於細菌性食物中毒(Becterila food poisoning)乃由於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包括細菌感染與細菌毒素的中毒兩方面),其中沙門氏菌急性胃腸炎已於上文述及。

一、副溶血性弧菌(嗜鹽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食物中毒也稱嗜鹽菌食物中毒,是進食含有該菌的食物所致,主要來自海產品,臨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嘔吐、腹瀉及水樣便為主要症狀。

[病原]

副溶血弧菌是革蘭氏陰性多形態桿菌或稍彎曲弧菌。本菌嗜鹽畏酸,在無鹽培養基上,不能生長,於3%�D�D6%食鹽水繁殖迅速,每8�D�D9分鐘為1周期,低於0.5%或高於8%鹽水中停止生長,在食醋中1-3分鐘即死亡,加熱56℃5�D�D10分鐘滅活,在1%鹽酸中5分鐘死亡。

已知副溶血弧菌有12種O型原及59種K抗原,據其發酵糖類的情況可分為5個類型,各種弧菌對人和動物均有較強的毒力,其致病物質主要有分子量TDH類似溶血毒(TRH)具有溶血活性、腸毒素和致死作用。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傳染源為病人,集體發病時往往僅少數病情嚴重者住院,而多數未住院者可能成為傳染源,但由於病人僅在疾病初期排菌較多,其後排菌迅速減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廣泛流行。

(二)傳播途徑 本病經食物傳播,主要的食物是海產品或鹽醃漬品,常見者為蟹類、烏賊、海蜇、魚、黃泥螺等,其次為蛋品、肉類或蔬菜。進食內類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三)易感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壯年為多,病多免疫力不強,可重複感染。

本病多發生於夏秋季沿海地區,常造成集體發病,近年來沿海地區發病有增多的趨勢。

[發病機理與病理]

吞服10萬個以上活菌即可發病,個別可呈敗血症表現。該菌人侵襲作用,其產生的TDH和TRH的抗原性和免疫性相似,皆有溶血活性和腸毒素作用,可引致腸袢腫脹、充血和腸液瀦留,引起腹瀉,TDH對心臟有特異性心臟毒,可引起心房纖維顫動,期前收縮或心肌損害,最的有人發現脲酶與本病腹瀉有關。患者體質、免疫力不同,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呈多型性,山區、內陸居民去沿海地區而感染病情較重,臨床表現典型,沿海地區發病者病情一般較輕。

主要病理變化為空腸及迴腸有輕度糜爛,胃黏膜炎、內臟、淤血等。

[臨床表現]

潛伏期自1小時至4天不等,多數為10小時左右。

起病急驟,常有腹痛、腹瀉、嘔吐、失水、畏寒及發熱,腹痛多呈陣發性絞痛,常位於上腹部、臍周或回盲部。腹瀉每日3�D�D�D20餘次不等,大便性狀多樣,多數為黃水樣或黃糊便,約2%�D�D16%呈典型的血水或粘液血樣,但很少有里急後重,由於吐瀉,患者常有失水現象,重度失水者可伴聲啞和肌痙攣,個別病人血壓下降,面色蒼白或發紺以至意識不清,發熱一般不如菌痢嚴重,但失水則較菌痢多見。近年來國內報導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臨床表現不一,可呈典型、胃腸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見的慢性腸炎型。

本病病程自1�D�D6日不等,可自限,一般恢復較快。

[實驗室檢查]

(一)白細胞計數 總數多在1萬/mm3以上,中性粒細胞偏高。

(二)糞便檢查  鏡檢可見白細胞或膿細胞,常伴有紅細胞,易被誤診為菌痢,糞便培養可檢出副溶血弧菌,絕大多數迅速轉陰,僅少數持續陽性2�D�D4天。

[診斷]

在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季節,根據進食可疑食物(醃漬品、海產品)、集體發病,潛伏期短而起病急驟、發熱和腹痛均較其他腸道傳染病為嚴重,腹瀉物呈血水樣、失水多見等特點,臨床診斷即可成立,對可疑食物進行培養,有時可分離出和糞便中相同的副溶血弧菌。

本病應與葡萄球性食物中毒、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類、沙門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亂等鑑別。

[治療]

(一)支持及對症治療

脫水者需輸入生理鹽水及葡萄鹽水,或口服補液鹽,以糾正失水,血壓下降者,除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藥。

(二)抗菌藥物

輕者患者可不用抗菌藥物,較重者可給複方新諾明或慶大黴素,阿米卡星和諾氟沙星等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預防]

預防措施與其他細菌所致者似。

(一) 動物性食品應煮熟煮透再吃。

(二) 隔餐的剩菜食前應充分加熱。

(三) 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時交叉污染。

(四) 梭子蟹、蟛蜞、海蜇等水產品宜用飽和鹽水浸漬保藏(並可加醋調味殺菌,食前用冷開水反覆沖洗)

實用內科學(上、下) 作者介紹

陳灝珠 中國工程院院士,1924年生,廣東新會人。1949年畢業於前國立中正醫學院本科。現任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科教授,博士研究導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世界衛生組織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訓合作中心主任和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領導小組成員,國家教委重點學科和上海市領先專業學科帶頭人,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副主任委員和上海分會常務理事,上海醫學 會心血管病學會主任委員和內科學會常務委員,上海市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專家諮詢組組長,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名譽副會長,上海食療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中華醫學雜誌、中華內科雜誌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副總編輯。從事內科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48年,對內科疾病尤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學、侵入性診斷、電起搏和電復律治療危重心律失常、我國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結合治療、心肌梗塞的危險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與溶栓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有甚深造詣。為我國心血管病侵入性診斷和治療的奠基人之一。歷年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300餘篇。編著和主編書7本,參編書20本,獲部、省級以上科技和教學成果獎12項,醫療工作立功2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40餘次,參與主持6次,報告論文30餘篇。培養研究生博士後2位、博士33位、碩士21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