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賀方回》

《寄賀方回》是宋朝詩人黃庭堅所做的詩詞之一。

作者

黃庭堅

詩詞正文

少游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

作品賞析

黃庭堅在黔州與戎州度過了六年漫長的謫居歲月,好不容易在1102年(宋徽宗崇寧元年)被調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但到官僅九日即罷官。在貧窮困頓中,他只得漂泊於江湖間,後寓居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這首七絕就是1103年(崇寧二年)在鄂州寄給賀鑄(字方回)的詩。賀鑄是一位豪放俠義之士,又富有才情,詩、詞精絕,名重一時。黃庭堅與他頗有交誼,他在赴泗州通判任時,路經當塗,曾與黃庭堅會面。這首詩就是他們分手後,黃庭堅寄贈之作。詩寄賀鑄,卻從秦觀身上落筆,因為秦觀既是黃庭堅的摯友,同為蘇軾弟子,同時與賀鑄亦是知交。秦觀於1094年(紹聖元年)因被列入“元祐黨籍”而被貶處州,1096年(紹聖三年)又徙郴州,而後貶橫州、雷州,愈貶愈遠,直至天涯海角,1100年(元符三年)五十二歲時才被赦北返,歸途中卒於藤州(治所在今廣西藤縣)。這首詩第一句“少游醉臥古藤下”即寫秦觀的逝世。字面上並未明寫其死,只是說“醉臥”,是因為不願提及老友之死,他以這一描寫抒發了對摯友深情綿邈的追念。但這樣寫,也並非杜撰,而是有事實為依據的。據惠洪《冷齋夜話》:“秦少游在處州,夢中作長短句曰:‘山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掛空碧。醉臥古藤陰下,杳不知南北。’後南遷久之,北歸,逗留於藤州,遂終於瘴江之上光華亭。時方醉起,以玉盂汲泉欲飲,笑視之而化。”(《苕溪漁隱叢話》引)當時的人認為,這首詞可能是一種讖語。儘管秦觀歷盡磨難,但臨終時卻以寧靜的心境面對死亡。黃庭堅此句既是化用了秦觀的詞,又切合其視死如歸的坦蕩情懷。第二句說“唱一杯”,而不說“唱一曲”,這又是黃庭堅造語的生新之處。晏殊有詞說:“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唱一杯”既包含了“一曲新詞”的意思,也呼應了上面的“醉臥”,針線極密。這個問題極耐人尋思。接著詩人自己作答:“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這一轉折使詩境從低回沉思中振起,然後一氣貫注,收束全詩。這兩句用逆挽的寫法,形成襯墊,全力托出最後一句,挽住題目作結,有畫龍點睛之妙。黃庭堅對賀鑄的推重、讚美,全部凝聚在這句詩中了。在他看來,只有像賀鑄這樣的豪俠多才之士,才有資格為秦觀唱出斷腸之詞。他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說:“碧雲冉冉衡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當時廣為傳誦,人稱“賀梅子”。“江南斷腸句”正是化用賀鑄詞中的成句,切合追悼秦觀之意。秦觀生前很喜歡賀鑄這首詞,《詩人玉屑》就載有黃庭堅的評價:“此詞少游能道之。”

此詩在尺幅之中,蘊含深情,表現了三個朋友相互間的情誼,構思精巧。但它不僅是一般的寄友懷人之作,黃庭堅的感嘆中沉澱著深厚的內容。在北宋的激烈黨爭中,許多才識之士紛紛遠貶,經歷了種種磨難,有些人就死在嶺南貶所。宋徽宗繼位,朝野都希望能消彌黨爭,徽宗也以此標榜,宣布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因而所謂的“元祐黨人”得以遇赦,但劫後餘生也不能長久,蘇軾、秦觀、范純仁等都在此時去世,陳師道也死於貧病,1102年(崇寧元年),蔡京任宰相,黨禍再起,開列了包括蘇軾、秦觀在內的百餘名“奸黨”的名單,在全國刻石,並下令銷毀蘇軾父子三人及蘇門弟子等的著作。黃庭堅在遇赦時也曾對徽宗寄以厚望,但朝政如此,他又重新陷於絕望之中。師友凋零,前途未卜,他憂患餘生,心情十分悲涼落寞。就在作詩的這一年,黃庭堅再貶宜州(治所在今廣西宜山),不久即辭世。在這樣的境遇下,他把賀鑄視為知己,其寄慨之深沉,就非同一般了。賀鑄雖是太祖賀皇后的族屬,但秉性耿直,長期悒悒不得志,終於憤而退隱,卜居蘇州、常州一帶。所以他們的友誼是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礎的。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間(1064—1067)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