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星血淚》[1946年英國電影]

《孤星血淚》[1946年英國電影]

本片根據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小說《錦繡前程》改編。描寫一個嚮往著“錦繡前程”的青年人匹普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經歷。歌頌了十九世紀新興的平民階段,鞭撻了以資產階級貴族階層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末落統治,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極端厭惡。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孤星血淚》《孤星血淚》

故事講述一個小孤兒皮普,從小依靠姐姐與姐夫過活,卻在無意中幫助了一位含冤被陷的逃犯,後來受到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人士資助,使他能在上流社會求學生活,成為一名紳士

獎項情況

獲得第二十屆奧斯卡(1947)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獎;獲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

導演簡介

大衛·里恩: 1942年正式與他人合作導演了戰時紀錄性故事片《我們服務的海洋》。這也為以後大衛偏向史詩性紀錄片創作埋下伏筆。第二年他開始獨立執導影片,攝製了反映中產階級生活的影片———《天倫之樂》(1943年)。1945年他導演了浪漫之作《相見恨晚》(1945年),獲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46~1948年間,他又將狄更斯的《孤星血淚》(1946年)和《霧都孤兒》(1947年)搬上銀幕,把英國民族特色發揮到極致。《桂河大橋》(1957年)即是50年代英國最著名的“跨洋電影”。大衛·里恩以雄厚的美國資本為後盾,將影片拍得壯觀宏偉,成為最成功的戰爭史詩巨片。該片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7項奧斯卡金像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傳奇史詩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而且又一次囊括了7項奧斯卡金像獎。大衛的風頭是日漸趨上。其後1965年的《日瓦戈醫生》,打破所有票房紀錄且贏得五座奧斯卡金像獎。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大衛在拍完《瑞安的女兒》(1970年)後突然息影。直到1984年,沉默了14年之後的他才又編導和剪輯了根據愛德華·福斯特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印度之行》。這次他以獨具匠心的敘事手法將歷史與詩交融,通過殖民地特有的人物同現實關係的鋪展和推行,著力揭示出比史實更富於哲學意味的人生意識和執著的造型意識。1990年在拍攝《諾斯特羅莫》時,大衛·里恩突然駕鶴西去,留下未完成的作品,成為一大憾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