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是由季羨林所著的一本哲學知識讀物類書籍之一。

作者: 季羨林 著,季羨林研究所 編出 版 社: 當代中國出版社
《季羨林談人生》季羨林談人生
  • 出版時間: 2006-1-1
  • 字數: 120000
  • 版次: 1
  • 頁數: 159
  • 印刷時間: 2006/01/01
  • 開本:
  • 印次:
  • 紙張: 膠版紙
  • I S B N : 9787801704535
  •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編輯推薦

學術大師的生活態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
人生,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永遠也沒有結論的研究課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感慨,而且大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本書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耄耋老人談對人生的感悟。在這裡,你的心靈將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內容簡介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
這部書是季羨林先生談人生的雜文集。季先生以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的理解,談了對人生的看法。季先生書中所談,涉及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認識,怎樣看待個人命運、怎樣做人與處世、什麼是成功、什麼是禮貌、怎樣交朋友、怎樣對待毀譽、怎樣對待壓力、什麼是孝道、怎樣認識老年、長壽之道、怎樣看待衣著款式、什麼是人的素質等問題,論說活潑、生動、道理深刻。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 )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人德國格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直至現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屯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糖史等。主持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近年擔任《儒藏》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究院的首席顧問。其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優秀散文、雜文作品。

目錄

人生
再談人生
三論人生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不完滿才是人生
世態炎涼
走運與倒霉
緣分與命運
做人與處世
牽就與適應
謙虛與虛偽
容忍
成功
談禮貌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隔膜
論恐懼
壞人
論朋友
三思而行
傻瓜
毀譽
論壓力
愛情
談孝
老年
談老年(一)
談老年(二)
談老年(三)
老年十忌
老馬識途
長生不老
長壽之道
一寸光陰不可輕
我們面對的現實
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一切問題
真理愈辨愈明嗎?
我害怕“天才”
談中國精神
衣著的款式
溫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
談倫理道德
……
後記

媒體評論

什麼是人生——評《季羨林談人生》 轉貼自:解放日報 作者:解放日報 張進
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而這本《季羨林談人生》卻不同,身為學術大家的先生,自謙“是一個平凡的人”,像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講話,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卻又時時讓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讀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在輕鬆的氛圍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靈的愉悅。
季羨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虛心向學,具有人格與學術的雙重魅力。本書收錄了先生論述和侃談人生的雜文、隨筆共53篇。在開篇的“人生漫談”里,先生首先強調的是,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麼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應有所作為。先生認真審視了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這的確發人深省。作為一個平凡人的我輩,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懂得如何尋找自我,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許不平凡些。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對社會、對他人、對子孫後代的責任,才能像個“人樣”地活出生活質量來。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先生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儘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不管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會有人情煩惱,都逃不脫“生、老、病、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最重要的是採取怎樣的生活態度。有時,生活就像參禪領悟,只有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在書中,先生對人生的“世態炎涼”、“走運與倒霉”、“緣分與命運”進行了鞭辟入裡的解析,讓我們對做人與處事、遷就與適應、成功、毀譽、壓力等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領悟到另一種思維方式,另一種生活智慧。
通觀全書,先生講的最多的是倫理道德,一再強調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係”,亦從更深層面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這世界不屬於哪一個人,甚至也不僅僅專為人類所備。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當前的書攤上,擺滿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大談人生奮鬥、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厚黑之術”,吸引了不少讀者。此類書籍到頭來卻會讓人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淺。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狀元”畢竟太少。而通過修身踐行,積善成德,成為一個有德之人,平凡人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古人說:“人皆可為堯舜”。先生期望每一個人,對世界,對國家和社會、對家庭都要儘自己的責任,都應該在道德方面不斷修養和鍛鍊,“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先生談人生,深入淺出中顯現出真知灼見。無論處世還是為學,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可從中獲益。況先生每論及一個問題,都會旁徵博引,從東西方文化、歷史、宗教的角度作出積極的思索和闡釋,飽含著樸素和真誠,是先生九十年的人生體驗和偉大思想的結晶,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教育作用。慢慢讀來,恰似在細細品味一壺幽幽的茗茶,在寧靜和思考中獲得對人生的感悟和真諦。
季羨林談做人與處世 轉貼自:文摘報 作者:文摘報
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處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後,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關鍵是怎樣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個: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從表面上看是勝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們征服了。自從產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屢創奇蹟。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大至宇宙飛船,小至原子,無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的、能懲罰的。報復或懲罰的結果,是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人口爆炸,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或者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或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我們把大自然看作夥伴。可惜我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採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至於人與人的關係,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後果不堪構想。
至於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起於私心雜念。解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90歲後,大師回頭看人生 轉貼自:華夏時報 作者:
沒有噱頭,沒有炒作,平靜的學者,平靜的書,卻仍然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對於季羨林來說,“不完滿”已是一種境界,照他的話來說,他老人家可算是相當“不完滿”。而許多人在讀他的這本書時,則是想從裡面找出一些“完滿”的東西。
什麼是人生?也許每個人的回答都會不一樣。蒙田會是一種答案,周國平會是另外一種答案,而另外一些人並不回答,只生活。
季羨林的回答是,不完滿才是人生。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不缺少任何榮譽的他的口中。
在《季羨林談人生》這本小書中,季羨林談到了人生、緣分、命運、處世、朋友、愛情、成功等眾多話題。沒有學術上的賣弄,沒有哲學家們玄之又玄的通病,身為學術大家的季羨林講起話來,像喝白開水一樣通俗而又易懂。他說,他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季羨林覺得,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不管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會有人情煩惱,都逃不脫“生、老、病、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很圓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最重要的是採取怎樣的生活態度。有時,生活就像參禪領悟,只有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這樣的道理都很平常,也很普通,可能很多人都說過,說過以後又忘了。年輕人並不在意這種“平凡的真理”,他有的是遠大的抱負和少年的激情,於是留下這些“空洞的話語”,就出發了。
現在,我們又聽到這些“空洞的話語了”。在《季羨林談人生》中,俯拾皆是這樣的東西:“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不完滿才是人生”……
90多歲的季羨林一面這樣對自己說,一面對青年說。在這些樸素和真誠的話裡面,是先生經過90年風雨洗禮的人生智慧。
我覺得,先生的話未必要作為青年的教條,但它可以提醒我們怎樣去思考。
在序言裡,季羨林提到,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我為什麼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應有所作為刀把 。

書摘插圖

人生
在一個“人生漫談”的專欄中,首先談一談人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未可厚非的。
而且我認為,對於我來說,這個題目也並不難寫。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經滾了八十多個春秋了。一天天面對人生,時時刻刻面對人生,讓我這樣一個世故老人來談人生,還有什麼困難呢?豈不是易如反掌嗎?但是,稍微進一步一琢磨,立即出了疑問:什麼叫人生呢?我並不清楚。
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眾生中也沒有哪一個人真清楚的。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談人生者眾矣。什麼人生意義,又是什麼人生的價值,花樣繁多,撲朔迷離,令人眼花繚亂;然而他們說了些什麼呢?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是越談越糊塗。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哲學家的哲學,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們的哲學同吾輩凡人不搭界,讓這些哲學,連同它們的“家”,坐在神聖的殿堂里去獨現輝煌吧!像我這樣一個凡人,吃飽了飯沒事兒的時候,有時也會想到人生問題。我覺得,我們“人”的“生”,都絕對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制定一個誕生計畫,然後再下生,一步步讓計畫實現。只有一個人是例外,他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他住在天上,忽然想降生人寰,超度眾生。先考慮要降生的國家,再考慮要降生的父母。考慮周詳之後,才從容下降。但他是佛祖,不是吾輩凡人。
吾輩凡人的誕生,無一例外,都是被動的,一點主動也沒有。我們糊裡糊塗地降生,糊裡糊塗地成長,有時也會糊裡糊塗地夭折,當然也會糊裡糊塗地壽登耄耋,像我這樣。
生的對立面是死。對於死,我們也基本上是被動的。我們只有那么一點主動權,那就是自殺。但是,這點主動權卻是不能隨便使用的。除非萬不得已,是決不能使用的。
我在上面講了那么些被動,那么些糊裡糊塗,是不是我個人真正欣賞這一套,讚揚這一套呢?否,否,我決不欣賞和讚揚。我只是說了一點實話而已。
正相反,我倒是覺得,我們在被動中,在糊裡糊塗中,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我勸人們不妨在吃飽了燕窩魚翅之後,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後,或者在卡拉OK、高爾夫之後,問一問自己:你為什麼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飢受寒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後,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塗。謂予不信,請嘗試之編輯推薦學術大師的生活態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
人生,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永遠也沒有結論的研究課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感慨,而且大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本書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耄耋老人談對人生的感悟。在這裡,你的心靈將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相關詞條

北京大學 校長 教授

資料來源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2622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