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

《孔子集語》

《孔子集語》者,陽湖孫觀察星衍字伯淵所撰也。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基本信息

簡介

孔子集語孔子集語

《孔子集語》是關於孔子言行事事跡的文字彙編,傳世有兩種:一是宋朝薛據輯的兩卷本,二是清朝孫星衍輯的十七卷本。薛氏輯本被收入《四庫全書》,孫氏輯本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後者不但從文字數量上超出前者六七倍,而且從編輯品質上也大大超過前者。

作者

孫星衍,字伯淵,一字淵如,號季仇、微隱、芳茂山人,江蘇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生於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卒於嘉慶廿三年(一八一八年),是清朝著名的考據學家、金石學家、訓詁學家。孫星衍歷官山東兗沂曹濟道兼管黃河兵備道,山東督糧道權布政使。(《清史稿?孫星衍傳》)作為一個著名的藏書家和學者,他對薛氏輯本很不滿意,於是在晚年引疾歸田後,與其族弟星海、侄婿龔慶一起檢閱群籍,從《易十翼》、《禮小戴記》、《春秋左氏傳》、《孝經》、《論語》、《孟子》,《孔子家語》、《孔叢子》、《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外的八十三種典籍中采輯了八百一十三條孔子言行記錄,並仿照《說苑》的體裁按類編排,共分十四篇十七卷,前十篇反映孔子的基本思想,後四篇多屬於孔子的生平事跡和寓言故事。初稿纂成之後,他又請著名學者嚴可均進行審校,前後歷時六年成書。值得注意的是,孫氏輯本不止重視材料的收集,還註明每一條材料的出處,並把內容相同或相近的材料排列在一起,而且對疑文脫句加以按語進行校勘,因而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當然,此書是從浩繁的古籍中逐條查閱輯錄而成,難免仍有所缺失。後來王仁俊作《孔子集語補遺》增補七十七條,李滋然作《孔子集語補遺商正》,再補八十九條。今人郭沂將這三部書進行了校點和整理,並補入了《論語》、《孔子家語》、《孔叢子》以外孫書未收錄的材料以及新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易傳》和八角廊竹簡《儒家者言》。

版本

孫氏輯本《孔子集語》首刊於嘉慶二十年,收入《平津館叢書》,扉頁題有“冶城山館藏版”。此版刊刻時將所輯文字的出處以陰刻白文置於段首,以篇為段,如有彼此互見的文字,則只將首條置頂,其餘低置一格,列於其後。此版嚴可均《序》置於書首,次及《孔子集語表》,次及《篇目》、正文,每半頁十一行,滿行二十字。因該版為孫星衍組織編撰刻印,故通稱“陽湖孫氏本”,又因收入《平津館叢書》,亦稱“平津館原本”。

光緒三年,以校刻精良著稱的浙江書局據平津館原本重新校刻《孔子集語》,汪詒壽任總校,收入《二十二子》,通稱“二十二子本”或“浙江書局本”。此版刊刻時將所輯文字的出處以陽刻置於段首,並加方括弧以示區別,全書除卷十四至卷十七外,各卷卷首下均註明“平津館原本”,全書各卷卷末均署有總校和分校者姓名,每半頁九行,滿行二十一字,篇章順序與原本相同。

光緒十年,江蘇吳縣朱記榮重新校刻《平津館叢書》,他親自校勘了《孔子集語》。此版糾正了平津館原本的衍損之處,刻工精美,每半頁十一行,滿行二十字,與原本同,但在編排上把《孔子集語表》放在了《篇目》之後。由於這是重校本,而扉頁題有“光緒乙酉夏白堤八字橋朱氏槐廬家塾珍藏”,所以此本又稱“重校平津館叢書本”或“朱氏槐廬本”。

另外,依據陽湖孫氏本校刊的《孔子集語》分別有:光緒十九年上海鴻文書局刊本,編入《二十二子》和《二十五子匯函》;光緒二十三年上海文瑞樓刊本,收入《子書二十二種》、《子書二十三種》和《子書二十八種》;同年,湖南新化三味書局刊本,收入《二十二子》;民國九年上海五鳳樓石印本,收入《子書四十八種》;民國十二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收入《三十六子全書》。

書序

《孔子集語》者,陽湖孫觀察星衍字伯淵所撰也。孔子修百王之道以詔來者,六經而外,傳記百家所載微言大義,足以羽儀經業、導揚儒風者,往往而有。其纂輯成書者,梁武帝《孔子正言》二十卷、王勃《次論語》十卷,皆不存見。存楊簡《先聖大訓》十卷、薛據《孔子集語》二卷、潘士達《論語外篇》二十卷,而薛書最顯,不免掛漏。近人曹廷棟,又為《孔子逸語》十卷,援稽失實,不足論。
嘉慶辛未歲,觀察引疾歸田,惜儒書之闕失,乃博搜群籍,綜核異同,增多薛書六七倍,而仍名之為《孔子集語》者,識所緣起也。其纂輯大例,《易十翼》、《禮小戴記》、《春秋左氏傳》、《孝經》、《論語》、《孟子》,舉世誦習,不載。《家語》、《孔叢子》,有成書專行,不載。《史記》孔子世家、弟子傳,易檢亦不載。其餘群經傳注、秘緯、諸史、諸子,以及唐宋人類書,巨篇只句畢登,無所去取,皆明言出處篇卷。或疑文脫句,酌加按語,或一事而彼此互見,且五六見,得失短長,可互證得之。
逾年,初稿成。又二年,屬其友人烏程嚴可均,略仿《說苑》體裁,理而董之。覆檢群書,是正訛字,更移次第,增益闕遺,為十四篇:勸學第一,孝本第二,五性第三,六藝第四,主德第五,臣術第六,交道第七,論人第八,論政第九,博物第十,事譜第十一,雜事第十二,遺讖第十三,寓言第十四。篇各為卷,六藝、事譜、寓言卷大,分為上下,以十四篇為十七卷。勸學等篇,與正經相表里。遺讖不醇,寓言蓋依託。乃雕版於金陵,公諸後世。
──嚴可均為之序

《論語》及孔子研究書目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集解》
《論語譯註》
《讀四書大全說》
《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
《論語:儒者的諍言》
《論語集注》
《論語新探》
《論語新解》
《孔子與中國之道》
《孔子:即凡而聖》
《論語的哲學詮釋》
《孔子大辭典》
《孔子集語》
《敦煌論語集解校證》
《論語今譯》
《論語別裁》
《論語之謎》
《北宋儒術治國政治研究》
《孔子集語校補》
《孔子哲學思微》
《論語今讀》
《定州漢墓竹簡》
《論語學的形成發展與中衰--漢魏六朝隋唐論語學研究》
《論語註譯》
《論語通譯》
《論語述何》
《論語正義》
《論語註疏》
《論語注》
《孔子編年》
《孔子說·孟子說》
《論語集釋》
《論語疏證》
《聖算知天命論語新解》
《論語趣談》
《我與<論語>:桃花源遊記》
《論語札記》
《孔子批判論語譯說》
《孔子論學》
《論語與現代管理》
《儒家者言釋文》
《孔門弟子研究》
《論語菁華》
《孔門弟子研究資料》
《孔子弟子資料彙編》
《儒學十三經》
《孔子文化大全圖書總目》
《孔子資料彙編》
《論語章句集注》
《四書訓義》
《孔子和他的追隨者》
《孔子思想研究》
《孔子弟子考》
《老莊語錄·孔子語錄·孟子語錄》
《孔子家語疏證》
《孔子論語年譜》
《孔子門人考》
《論語直譯》
《孔子年譜綱目》
《至聖先師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輯注》
《論語會箋》
《論語辨》
《孔學新論》
《論語源流考述》
《論語·孟子》
《元代論語學考述》
《論語新校釋》
《論語集解義疏》
《論語古注輯考》
《論語漢宋集解》
《論語解注合編》
《論語今註今譯》
《論語今注》
《論語著述考》
《論語論著目錄》
《論語之研究》
《唐抄本鄭氏注論語集成》
《論語思想史》
《論論會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