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偶記》

《夜讀偶記》

《夜讀偶記》,文藝論著。茅盾參加20世紀50年代有關文藝問題討論所寫。百花文藝出版社1958年8月出版。作者採取漫談方式,著重論述了現實主義的特質、產生和發展,以及世界觀對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具有較強的學術性。

基本信息

簡介

《夜讀偶記》夜讀偶記

《夜讀偶記》茅盾著,是作者在1956年國內掀起的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問題討論中,在閱讀了參加論爭的三十多篇論文的基礎上寫成的一部極為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1958年8月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它闡述了範圍相當廣泛的藝術美學中的眾多重大理論問題,但中心內容是論析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理論問題, 影響廣泛。

寫作背景

《夜讀偶記》長達六萬多字,主要是針對當時國內開展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討論中所涉及的問題而發的。一九五六年九月《人民文學》發表了何直的《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一文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問題,在國內引起了相當廣泛而熱烈的討論。茅盾利用晚上的時間,陸續讀了一九五六年九月至一九五六年八月國內八種主要文藝刊物登載的討論文章三十二篇(約五十萬字),“讀時偶有所感,便記在紙上。”後來經過整理,寫成文章,題名《夜讀偶記》。

主要內容

這部長篇文藝論著,主要圍繞著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鬥爭、創作方法與世界觀的關係這兩個問題,採取漫談的方式,通過對中國和歐洲的文學發展和各種文學流派的分析,著重論述了現實主義的特質,它的產生和發展,以及世界觀對於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在這一基礎上,對當時討論中出現的分歧意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對其中一些錯誤觀點,進行了批評。
一、圍繞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鬥爭問題,作者指出,歐洲某些學者藉口“文藝思潮發展程式”,妄指“現實主義已經過時”的論調是錯誤的。
某些歐洲學者認為,文藝思潮的發展,就是浪漫主義否定了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又否定了浪漫主義,而新浪漫主義或現代派再否定了現實主義,從而提出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新浪漫主義或現代派”這一公式。茅盾指出這個公式是不符合事實的,也是不科學的。它“表面上好象說明了文藝思潮怎樣地後浪推前浪、步步進展,實質上卻是用一件美麗的屍衣掩蓋了還魂的殭屍而已”。而這個殭屍,就是形式主義。他認為,所謂否定現實主義的現代派,實質也是抽象的形式主義。它的思想根源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創作方法是反現實主義的。由此說明一九五六年後在歐洲又“時髦”起來的“現實主義已經過時,而現代派是探討新藝術的先驅者”的論調,“只是因襲了資產階級學者對於文藝思潮的歷史發展的陳腐謬說而已。”
其次,作者著重論述了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鬥爭,比較系統地對《詩經》、先秦諸子散文、漢賦、《史記》、樂府、建安文學、駢文、唐代古文運動、新樂府運動、明代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等文學發展過程,作了具體的分析比較,以大量的文學史事實,論證了四個問題:第一,中國文學史上,進行過長期而反覆的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鬥爭。我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是從遠古開始的,創造並發展現實主義方法的,首先是被壓迫的人民大眾;而人民大眾所創造的現實主義文學在一定時期內,又影響了統治階級的一部分文人。第二,反現實主義的文學,曾經屢次以“正宗”的面目出現在各個歷史時期,這就是追求形式美的,供剝削階級娛樂的形式主義文學。另外還有一種反現實主義的文學,也曾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不過不一定居於“正宗”的地位。第三,士大夫階級的文人,曾經屢次發起反對形式主義“正宗”派文學的運動,可是由於他們本身存在的局限,他們也就不能對於在這個基礎上,作者為了回答在討論中對現實主義產生的時代的不同理解,以及對“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鬥爭”這一理論的質疑,又進一步論述了現實主義的特質,以及它的產生和發展。他從歷史事實出發,深刻地論證了:被剝削階級的階級本能及其鬥爭的性質,規定了它對文藝的要求和任務,從而產生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這種文藝,就其內容來說,“是人民性的,真實性的”,“總是充滿了樂觀精神,富於不屈不撓的求生意志的”。就其形式來說,“是民眾性的(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而剝削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剝削地位和剝削制度,它的文藝總是歌頌剝削階級的恩德、剝削制度的永恆,這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這種文藝,就其內容來說,“是虛偽、粉飾、歪曲現實”的,就其形式來說,“是強調形式的完整、追求雕琢,崇拜綺麗,乃至刻意造作一種怪誕的,使人看不懂的所謂內在美。”他強調指出,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證明了“階級社會裡,文學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這樣的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鬥爭。”“階級的對立和矛盾,是產生現實主義的土壤,階級鬥爭的發展,促進了現實主義的發展。”同時也指出,這並不等於說,在階級社會裡的一切作家作品可以簡單地劃分為不是現實主義的,就必然是反現實主義的。現實主義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它發展過程中起作用的,首先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次是現實主義本身的藝術發展的規律。”在當時研究空氣比較稀薄的情況下,茅盾這些看法給文藝界、學術界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思想資料,至於它是否完全合乎科學,那是一個需要繼續討論的問題。
二、圍繞創作方法與世界觀的關係,作者著重論述了正確的世界觀對於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批判現實主義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根本區別,並分析了公式化概念化產生的根源。
首先,作者通過對歐洲文學史上古典主義與現代派諸家(未來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的發展過程的具體分析比較,論證了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關係。他認為古典主義和現代派,表面上好象極不相同,可是骨子裡卻有一脈相通之處,這就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基礎。特別是從現代派諸家五十年的歷史發展來看,現代派雖然變出了許多“家”,彼此之間,好象距離很大,但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它的思想基礎是同一的主觀唯心主義;它對現實的態度是同一的不可知論;它的創作方法是同一的“非理性的”形式主義。茅盾在分析了古典主義與現代派諸家的理論與實踐之後,強調指出:“事實證明,創作方法不但和世界觀有密切關係,而且是受世界觀的指導的。怎樣的世界觀,就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方法,而怎樣的思想方法,又產生怎樣的創作方法。”“任何表現手法(包括純技術性的技法,如格律,結構,章法、句法等等)都是服從於思想方法的。”在這個基礎上,他回答了在討論中有人提出的為什麼有的作家政治立場是反動的,卻能採用進步的創作方法的質疑。他指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在於:第一,作家的世界觀本身就很複雜而有矛盾,有進步的方面,也有落後甚至反動的方面。第二,因為一種歷史久遠的創作方法(如現實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經驗的積累,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規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這一套藝術規律,“當然只是這一創作方法的一面——即關於形式的一面,而且是由內容決定的,可是,資產階級作家卻往往把它看作創作方法的整體,而且從這樣的觀點接受了這個創作方法”。
其次,作者通過對理想與現實,以及現實主義發展過程的具體分析,論述了批判現實主義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根本區別。他明確指出,有一些文藝史家,曾經企圖以“理想”與,“現實”的互為起伏、消長,來解釋文藝史上各種主義的興起和消歇,是不科學的,因為文藝中的理想和現實這兩種因素的對立,並不等於是反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對立。他對現實主義的發展,在各個歷史階段中的共同點和特殊點,進行了分析。指出它的共同點是:認為現實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忠實地反映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的內心世界。”但是它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中,也有自己的特殊點。例如文藝復興時代的現實主義,人物塑造“大都是胸襟豁達,意氣軒昂,有抱負,有理想”,是“理想”多於“現實”;啟蒙運動時代的現實主義,人物塑造注意“抓住了人物的個人性格和社會環境的矛盾”,而且主人公大都是普通的平民,是“現實”勝於“理想”;而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人物塑造則是有意識地從“社會制度決定了人物命運”出發,去描寫社會底層的各種人物。它對萬惡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是深刻的,但還提不出一個“鼓舞人心的理想———依照社會發展的規律指出一條前進的道路”。這是由於它們還沒有擺脫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所以無法正確解決理想與現實結合的問題。這以前的現實主義,可以總稱之為舊現實主義,只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才能夠把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透過現實,指出理想的遠景。因此,作者認為,不能夠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稱為社會主義時代的現實主義。
再次,作者從作家的思想方法,論述了公式化,概念化產生的原因。他指出,作家進行創作時,必然會碰到三個問題。一是所感覺到的是怎樣的?二是應該是怎樣的?三是實際上是怎樣的?對於如何解決這三者的矛盾,古典主義者、浪漫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都各自不同,這是由於思想方法的不同。古典主義者主要寫了“我認為應該如此”。浪漫主義者主要寫了“我感覺到是如此”。而現實主義者是注重認識感覺的階段,而亦不忽視理性階段的重要性。在這個基礎上,作者進一步分析了當時文藝創作中出現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指出產生這種傾向的原因,作家缺乏生活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由於思想方法上的主觀主義,其中包括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因此,克服公式化與概念化的有效方法,“是在生活實踐中加強鍛鍊,使得自己的思想方法完全擺脫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從這一點出發,作者批評了當時有的人把產生公式化、概念化的原因,歸咎為“馬列主義大多了”,“因為政治第一”等觀點。這裡,作者的認識雖然還受著一定的局限(例如,沒有指出對作家創作的行政干涉過多,片面宣傳文藝創作為政治服務、甚至為中心服務,以及在題材、形式上的種種限制和文藝理論上的其它清規戒律等等),但基本上是講道理的,符合實際的。

作品評價

總而言之,《夜讀偶記》是一部學術性、理論性較強的文藝論著。它涉及到文藝理論中許多重要問題,特別是對現實主義的特質及其產生和發展,以及世界觀對於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作者不是採取抽象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對中國以及歐洲文學史的發展過程的分析比較,從大量的文藝現象中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和理論,很有說服力,這就形成了《夜讀偶記》的顯著特色。
其次,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回答當時圍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討論提出的若干問題,並對國內外出現的某些“修正主義文藝觀點”進行批判。由於這個原故,他也受到當時泛濫起來的“左”傾思潮的影響,存在一些錯誤,如作者認為何直的文章,是在修正主義文藝思想影響下產生的,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他對當時一些反教條主義的理論觀點的批判,也多有個妥之處。此外,這部文藝論著的敘述方法和表現形式,也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因採取漫談的方式、信筆所之,常如脫疆之馬,離題頗遠,然後再收回,這就冗長而嚕,而全篇結構也就鬆弛、且有重複之處,就文風而論,這都是不足取的”。

相關論點

書中有些觀點也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說得不盡科學。主要論點是:

(一)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始終貫穿著現實主義和反現實主義的鬥爭。這種鬥爭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矛盾對立在文學領域裡的反映,證明了列寧關於“階級社會中產生兩種文化的理論的正確性”。“創造並發展現實主義方法的,首先是被壓迫的人民大眾”。“反現實主義文學是供剝削階級娛樂的形式主義文學,常居於‘正宗’地位”。但人民的現實主義文學又影響了統治階級文人,而且“爭取了無數出身於士大夫階級的傑出文人歸向現實主義大旗”。

(二)關於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關係,是現實主義創作理論中一直爭論不休的重要問題。茅盾認為,作家選擇什麼創作方法, 是為他的世界觀所指導、所制約的。但作家的世界觀不是清一色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作家世界觀的複雜性,同樣複雜地表現在創作方法上,這就出現了既非現實主義又不是反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對於非現實主義作家的世界觀應作具析有進步的,有反動的,也有先是進步後來反動的。反現實主義的作家則與此不同。它不是一種創作方法,理解為各種各樣反人民反現實的若干創作方法,其共同特點是“脫離現實,逃避現實,歪曲現實,模糊了人們對於現實的認識;因此在政治上說來,它們實在起了剝削階級的幫閒的作用”。同時,對於世界觀和創作方法常常存在著矛盾的這個老問題,作者著重從藝術創作的特點和規律上予以解釋。他肯定這種矛盾是存在的,認為一種歷史久遠的創作方法,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規律,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作家只是從藝術規律方面接受了現實主義,運用它的認識現實的方法去從事文學創作,因而產生了矛盾現象。

(三)對西方現代派文藝是基本否定的。認為,象徵派是後來以各種名目出現的反現實主義的現代派的先驅;現代派的共同的思想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它“把直覺、本能、意志、無意識的盲目力量抬到首要地位”,還採用了弗洛伊德心理學說,強調描寫人的生物性本能;“對現實的看法和對生活的態度,則是頹廢文藝”,把現實世界看成“只是荒唐、混亂的集合體”。他們反對歷史傳統、否定人類一切精神財富。在藝術上全力追求形式的新奇,創作抽象的形式主義文藝。”然而,他們的不要思想內容的形式主義作品,依然表示了他們對現實的看法,對於生活的態度。”“這種看法和態度,早已有個名稱,叫做‘頹廢’”。它“象鴉片一樣有毒”。

(四)肯定和提倡社會主義現 實主義。他認為,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是階級社會中被壓迫的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又是隨著社會經濟和階級鬥爭的發展而發展的。在社會經濟和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上,往往相應地出現了內容和形式都更加豐富或具有新的特點的現實主義文學。批判的現實主義可以總 稱之為舊現實主義發展的最完美的階段,但是由於唯心歷史觀的束縛,批判現實主義的大師們還沒有認識到社會發展的規律,沒有認識到無產階級是推翻舊社會、建設光明幸福的新生活的決定力量,因此,其作品僅是批判了他們所憎恨的資本主義制度,卻提不出一個鼓舞人心的理想。當前的時代已經進入了人類歷史的偉大轉折點,出現了社會主義走向勝利的新的條件,在藝術創作方法上代之而起的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把現實和理想結合起來,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起來,透過現實,指出理想的遠景,這是只有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才能完成的任務,因為這個嶄新的創作方法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其哲學基礎的,是現實主義在新的歷史階段的新發展。

茅盾作品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及文學評論家。常用的筆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