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戰爭》[書籍]

《城市戰爭》[書籍]
《城市戰爭》[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書是在以全球的視野講述中國城市的生與死。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城市戰爭城市戰爭

中國現代化進程就是一場城市化進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長株潭、大武漢……城市都在大興土木,狂歌飆進,似乎都想一躍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戰爭在這些城市和城市圈中展開,上海PK北京,深圳PK廣州,東莞PK蘇州,上海PK香港。但是,一場金融危機卻讓以東莞為代表的中國新興城市的脆弱性暴露無遺,黑雲壓城城欲摧。看來,中國城市的發展並非堅如磐石,鋼筋水泥的搭建也並不能“強大”城市的內心。人們不禁要問:珠三角向何處去.中國城市向何處去?最適合你的城市在哪裡?

作者是“南方·民間智庫”的主編,對經濟發民和城市發展有著深入研究。在《城市戰爭:尋找適合你的城》中,作者詳細評述了當今中國城市及城市圈的現狀,並以國外成熟城市與城市圈為例證,進行中西對比,從經濟、文化、生活等不同視角來解構中國城市,揭示城市的疼痛、憂傷和未來。

編輯推薦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長株潭、成渝都市圈……戰爭在高歌猛進的城市與城市圈間展開,但是,哪裡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城?與其換房換工作,不如換城換人生。

《城市季風》之後有關中國城市最好的讀本。

天涯社區,新浪讀書,新周刊聯袂推薦。

媒體推薦

中國城市向何處去?這是一個很多人在思考的問題。作者十七進制是天涯資深嘲友,自2008年以來,在天涯發表多篇關於城市發展的文章,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暉利的文風,深愛網友的追捧以,在網路上引起極大反響。今天,《城市戰爭》的出版,讓我們獲得一個系統觀察中國城市發展走向的機會,得以重新梳理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天涯社區執行主編華子

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正發生在中國,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當她告別被視為落後而蕪穢的田園時,表現出的是對都市文明極大的熱情,繁華和富足被當成詮釋都市文明的唯一的標桿,然而,許多人在擁抱繁華都市的時候,卻發現城市是吞噬人個性、情感與自由思想的猛獸,這一代中國人已經逐漸地穿唆時代大潮卷進都市,於是他們哀嘆:每一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故園蕪已平,那么我們不得不棲身的都市呢,她將擁有何種生態,她能否有資格成為我們下-代人精神上的故園?本書表達了憂慮與希冀,是記錄中國城市的一份經典文本。

——專欄作家十年砍柴

30年中國城市化的狂飆突進,是30年中國改革開放最眩目的財富。從農民到市民,從農村到城市,中國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顛覆再造,其間,個體命運與時代潮流交織;田園記憶與部市喧囂混合。作為中國的經濟引擎和文化符號,城市承載了一代中國人的榮光夢想,也構建了中國人的生活範例。如何理解中國城市,如何識別我們自己,如何設汁我們的未來,”南方?民間智庫”主編以宏大敘事手法和獨特思考,梳理了30年中國城市經濟、社會、人文發展脈絡,同時也以草根網路語言的快意和恣睢,提供了一個普通中國市民的生活讀本。

——《南方都市報》常務副總編輯任天陽

在某種程度上本書是在以全球的視野講述中國城市的生與死。對那些仍然沉浸在中國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夢想,但卻從不曾明白城市的本質和終極價值的官員和精英來說,本書無疑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這不是一本有關城市的專業書籍,卻比專業書籍更能顯現出知識和解釋的力量:無論是政客、企業家、公共知識分子,還是市民,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在城市裡沉浮的影子,從而知道自己的命運究竟一直是在怎樣的幕布上“表演”、《城市戰爭》與城市前途有關,與每個人的命運有關?這是一本充滿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著作。

——全國知名城市營運專家、深圳社科院城市營運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燕

作者簡介

十七進制,原名羅金海,湖北通城人,軍工專業畢業生,曾從事中國潛艇三維建模與生產設計,後棄武從文,就讀於華中科大新聞系。新浪網、天涯社區簽約作者,先後擔任過文學網站主編和媒體編輯,出版有長篇小說《牛頓的新裝》。為“南方·民間智庫”主編,現致力於民間智庫與城市文化的研究。

寫作背景

在風雲變幻的21世紀,城市個體與城市圈母體、城市圈與城市圈間,演繹出無數分合聚散的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城市的地方同樣也有恩怨。而這些複雜故事之間,除了上面提到的悖論之外,又衍生出兩個維度上的對立統一的概念。一個維度是城市個體的離散與文化的趨同。“中國的城市時代”造就了無數的新型城市,中國現在的城市人口已達6億7000萬,預計2030年城市數量達到1000座左右,這些新型城市在神州大地遍地開花,有的在數年之間崛起,城市標本變得更加多樣複雜。然而這些城市在發展中剷平曾經的歷史,在蜂擁而起的競賽中展現出的是“千城一面”。新型的超級城市成為所有城市的範本,再小的城市也搞出了CBD,再偏僻的城市也要打造“國際大都會”,一時之間,玻璃牆的反光亮度成了城市現代的標誌,煽情的“世紀大道”成了最大的民生工程,而整齊劃一的“權力美學”成了媒體竟相追捧的建築精品——儘管剝奪了老市民在胡同里閒逛、在百年的小餐館裡吃餃子的快樂,甚至將那些以此為生的小販強行趕出了這個城市。現在的城市,無論是北國冰城還是江南水鄉,無論是西安古城還是東方都會,都一律的哥德式建築和愛奧立克立柱、一律的大穹頂與基督教堂,甚至連現在看起來有點畸形的“巴洛克建築”都莫名其妙地在東方發揚光大,而獨具東方特色的古老作品卻被強行拆除,祖傳的文化圖騰被“時代特色”無情吞噬。更多的城市完全沉迷在“經濟中心”的意淫之中,忽略了自己身處的那片土地,將自己與郊區、農村徹底地分隔開來,成為“沙漠上美輪美奐的盆景”,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毫無生命力。這種趨同甚至還稱不上文化,頂多只是形式上的“盜版”。

另一個維度就是城市圈中心的聚散與離合。近年來中國城市的發展用“瘋狂”來形容也不為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這三個成型的中國城市圈,它們不再僅僅是一個傳承下來的地理概念,而已經成為雄心勃勃的地緣經濟政治中心。“長三角”城市圈是我國第一、世界第六的大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則是經濟發達、最具活力的城市群,而“京津唐”因其人才資源、地理優勢,其前途同樣不可限量。這三大城市圈,其GDP已經占到整箇中國的4O%,執中國經濟之牛耳。在城市圈的發展中,新興城市的出現既讓城市圈倍增戰略砝碼,同時又分解了曾經作為中心城市的聚合力,使得城市圈內部的鬥爭更為激烈。這個鬥爭又讓市民變得浮躁、淺薄,對於城市的終極定位,對於市民的“尋根情結”毫無幫助,愈發的離散就越發地孤寂,越發的聚合又導致更多的擁擠與生存壓力。城市圈帶來的不是田園牧歌式的新生活,而是陰霾密布無可逃避的天空。

對於所有這些悖論,每個飄浮其中的城市人,作為個體深感無力。雖然有經濟上的收穫能麻醉部分人的思考,但人歸根結底還是要沉澱到人文中去。我們來到城市,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城市究竟要向何處去?這個城市,它到底屬於誰?如果一切終歸虛幻,那該用什麼哲學觀點來支撐城市與城市人的劣跡?是放浪形骸的縱慾主義,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偽善麻木的犬儒學說,還是縹緲高遠的禪家境界?

也許,悖論與矛盾一樣,是與人類一起並存的共同體,它與流感病毒、蟑螂、劣根性,以及愛與恨一樣,是人類不可能徹底擺脫的陰影。在矛盾中發展,克服一個個悖論,以“西西弗斯”的態度來不斷迎接這些哲學拷問,也許才是我們面對“城市”這個巨大命題的正確態度。這一切或許顯得有點悲觀,但這就是城市與人類的命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