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以不永傷》

《唯以不永傷》

《唯以不永傷》,80後作家蔣峰的代表作品,是80後作者作品中少有的重磅之作。一經推出,就博得眾多青年讀者的青睞,一時間洛陽紙貴。《維以不永傷》是他20歲完成的作品,是他獻給大家的最好禮物,充滿了人文關懷,充分體現了他的藝術追求。

《唯以不永傷》,80後作家蔣峰的代表作品,是80後作者作品中少有的重磅之作。一經推出,就博得眾多青年讀

《唯以不永傷》
《唯以不永傷》
者的青睞,一時間洛陽紙貴。《維以不永傷》是他20歲完成的作品,是他獻給大家的最好禮物,充滿了人文關懷,充分體現了他的藝術追求。

涵義

唯以不永傷,出自《詩經·周南·卷耳》,原意是那些行軍在外的男人只能依靠飲酒來擺脫思念親人的痛苦。到了這裡,意思變為:只有把這件事寫下來,才不至於永遠地傷懷。

全詩及注釋如下: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1]

陟彼崔嵬,我馬虺頹。[2]
我姑酌彼金櫑,維以不永懷。[3]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4][5]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6]

作品注釋
注釋:
出自詩經·國風·周南。

卷耳:野菜名,嫩苗可當菜吃
[1]寘:同置
[2]陟:登高。
虺頹:音灰頹,疲憊
[3]寘:酒尊
玄黃:馬過勞而視力模糊
兕觥:音四公,犀牛角制的大酒杯
[4]砠:音居,有土有石的山丘
[5]砠:音途,疲病。
[6]痡:音撲,疲病。

譯詩如下:
采呀采呀卷耳菜,不滿小小一淺筐。
心中思念我丈夫,淺筐丟在大道旁。

登上高高土石山,我馬跑得腿發軟。
且把金杯斟滿酒,好澆心中長思戀。

登上高高山脊樑,我馬病得眼玄黃。
且把大杯斟滿酒,不讓心裡老悲傷。

登上那個亂石崗,馬兒病得躺一旁,
僕人累得走不動,怎么解脫這憂傷!
朱熹認為: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也.現認為此說過於牽強.

作者簡介

在80後作者中,蔣峰絕對是個“異數”。其傳奇性的經歷,對外國小說的痴迷閱讀,鑄就蔣峰小說的獨特魅力。

《唯以不永傷》蔣峰近照
蔣峰近照

蔣峰1983年6月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2002年因《比喻,鵝卵石,教育及才華橫溢》獲第四屆新概念作文比賽一等獎。2002年9月考入中國防衛科技學院,次年從該校退學。現居北京,在《時尚男人裝》工作。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出版有短篇小說集《我打電話的地方》長篇小說《維以不永傷》和《一,二,滑向鐵軌的時光》作品集《才華是通行證》短篇集《淡藍時光》等書。目前正在創作《戀愛寶典》一書。
其個人部落格地址http://blog.sina.com.cn/jiangfeng
歷年在《萌芽》雜誌發表主要作品情況
《死在六點前》2002年6月
《維以不永傷(二)》2004年4月
《維以不永傷(三)》2004年5月,
《維以不永傷(最終回)》2004年6月
《淡藍時光》2006年8月
目前,沒有固定生活來源、居無定所的蔣峰,被外界賦予了一種為了文學即便窮困潦倒而不向商業低頭的悲壯味道,而這個21歲的大男孩極力用戲謔的態度化解自己無意塑造的“聖徒”形象,“只要我快樂,我想寫,這就夠了。”他說,“我會一直寫作,以等待榮譽的到來。”他確實有著紮實的語言功底,因而也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創作過程

2006年,蔣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唯以不永傷》的創作過程:
“《維以不永傷》起筆於二○○二年十二月,雖然在這之前我已經有兩次試著去寫第一部,還寫了一些與此有關的短篇,但是真正動筆的時候,第一次寫長篇的各種痛楚及疲憊依然如夜色中的烏雲在我的上方揮之不散。完成的字跡分別留在四個城市,最後於二○○三年五月初在長春定稿。我後來又寫了一個長篇和若干短篇,但已沒有哪一次的記憶能比這次的更為深刻。寫作的過程中我常常在幻想,在結束的那一天我會以怎樣的興奮來慶祝這剛剛走過的漫長之旅。然而四月底的SARS打亂了我所有的計畫。我離開自己的學校,偷偷地分別躲進兩個朋友所在的大學,寫了第四部的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之後接連被那裡的保全趕了出來。回到長春的第一夜我完成了最後一章——第十三章。然後我雙手攤在桌上,看著前方的壁鍾,呆呆的,什麼感覺也沒有,仿佛我的感情已被此書點點吞蝕掉。”

“維以不永傷》第一部去年七月發表在《布老虎青春文學》第一輯中,第二部發表在由媒體所吹捧的“80後實力派五虎將”——聽起來這是個莫名其妙的稱呼——的一本合集裡,第三部去年年底發表在上海的一本各色人的文集中,第四部的前七章發表於今年三月到五月的《萌芽》。”

片段預覽

開始是那個打奶的女人發現的。七年來她始終宣稱奶油因為比水輕而浮在上面,為此每天早晨五點鐘她都要趕到花園門口以求買到最濃的牛奶。有時候送奶人未能在天亮之前準時到達,她便沿著送奶人的來路迎去,決不容忍有人在她之前買到奶。同往常一樣,送奶人在奶桶頂層舀出一斤奶後,她堅持要再添半斤。然後她走回花園,朝雜草叢生的小道走過去,她將小道稱為“牛奶之路”,前後走了七年之久,以至於天色黯淡的時候她也能巧妙地繞過一株株淺色而近乎透明的白楊樹,而且從不被野草叢中的連秧纏住。走到中途她覺得自己踩進了泥里,黑暗中她無法看清自己的腳,只是感到雙腿怪沉的。她知道雨終於來了,同時想著這是走到哪了。然而不多久她便走了出來,撥開低垂在右眼前的柳枝,跨過齊腿高的鐵圍欄,看了看身前的那棟樓,還是只有一扇亮著燈的窗戶,亮燈的是她自己的房間。

她上樓的聲音震亮了樓道里的燈,借著光亮順便看看今天的牛奶濃度如何。進屋的第一件事是打開收音機,隨後來到廚房,將牛奶倒在灶上的奶鍋里,點上煤氣,最後才走回門口脫鞋子。廣播上說今天仍沒有雨,算上昨夜已經是連續三十七天沒降一滴水了。火的外沿將奶鍋圍成了一圈。她想再沒有什麼能使這夏天變得涼一些了,除非是秋天提前到來。牛奶開始向上漲,她調小一些火焰,然後又熟練地在牛奶落下去時提升火溫等著第二次上漲。昨晚又沒下雨,早該下一場的,她望著冒泡的牛奶想著。沒下過雨?她突然覺得有點不對勁兒,俯下身看看地面,地上滿是從她鞋上掉下來的泥。她匆匆跑到門口,把那雙拖鞋翻過來仔細盯著。光線有點暗,她看不清什麼,只看到鞋底花紋間的空隙塞滿了泥。她推開門走下樓梯,發現一路上都是她留下的腳印。她摸不準這是什麼顏色的鞋印,但卻如此清晰,甚至可以沿著印跡一路走回去。

起初她以為走錯路了,可能是記憶的岔口使她無意中發現另一條打奶的捷徑。太陽漸漸升起的時候她辨認出這確實是走了七年的小路,不一樣的是很明顯昨夜有人來過這裡,很多樹枝被折斷,成片的雜草也連根捲起。風過之時飛起一片受驚的昆蟲向她撲面滑過。她終於找到了那塊最泥濘的地方,蹲下來用手指蘸了蘸草上的濕泥,舉到眼前,在晨光中她辨明這就是鞋底泥土的顏色。她再次小心翼翼地將手臂向草叢中探去,仿佛一條蜿蜒前行的蛇那樣緩慢移動。她明白自己摸到的是什麼,左手將高矮不齊的雜草撥開,她看見有人死在了這裡。不是雨,而是死亡。死者的面孔被她長長的玫瑰紅色的頭髮遮住,一雙睜著的眼睛由於劇烈腫脹而凸現於頭髮之上,即使是無家可歸的乞丐也不會對那女孩身旁被扯碎的衣服懷有指望。不會再有什麼能使她如此恐懼,她起身向後退了半步,長吸了一口氣,驚嚇得喊了出來,不是因為見到了令人心寒的屍體,不是因為聞到霧氣中向四處延伸的血腥味,而是意外地發現那鍋不停冒泡的牛奶竟然還在她的手中。牛奶被晨風吹得起伏不定,伴隨著樹葉的沙沙聲滾到她的手指上,燙得她鬆開雙手。奶鍋掉到女孩裸露的肚子上,牛奶漫過屍體向身下流去,發出噝噝的熱氣,將好不容易才凝了的血重新融開。

在警察離開之前沒有其他人來過這裡,早在霧氣還未散盡之時,警察便清理了現場。然而訊息依然像波濤洶湧的水一般迅速傳遍整個社區,我們是最後知曉此事的幾個人。那天住在一樓的張爺爺照常在正午十二點一刻拎著一袋菸絲爬到樓上來與我姥爺下棋。從他老伴因肺癌死後的第二年起他就每天都在這個時候找我姥爺下棋,而且總是落敗三盤而歸。這一次他堅持著要再下一盤,“昨晚睡不著的時候我就想,”他抹著額頭上的汗說,“我之所以從沒贏過你,是因為我們還沒下過第四盤。”我姥爺告訴他本該把第二天的棋當作四、五、六盤的。“把風扇打開吧。”他說,“打從早上一死人,我就明白要有奇蹟發生的。”我姥爺端起茶杯,吹著浮在水面之上的碎茶及白沫,細小的水沫仿佛堆在路邊的柳絮從一側飄到另一側。我姥姥在沙發上坐起來,手裡還織著毛衣問他誰死了。張爺爺將象棋擺好,“下棋吧,”他盯著棋盤說,“什麼也不比象棋重要。”我表弟把線團從沙發上滾到地上,然後又興高采烈地纏回。“到底是誰呀?”我姥姥又問了一次。我表弟抱著線團向裡屋跑去,他想看看這紫紅色的線團究竟有多長,能把他一直帶到哪裡。“毛毛,對樓住的那孩子。”我姥爺喝了一口吹涼些的茶水,咬著滑進嘴裡的茶葉。茶葉散出濃烈的苦澀,他又吐回杯中。而那邊的我姥姥則將針抽出來插在沒有袖的毛衣上,從花鏡上方看著張大爺,同時起身拉開風扇。吐回去的茶葉在杯中緩緩張開,下沉,最後降落至底,消失在深褐色的茶葉之中。“棋收起來吧,”我姥爺點起裝滿菸絲的菸斗,“給我講講到底是怎么回事?”就這樣,毛毛的死訊傳遍了整個社區。

那一年我九歲,或許是十歲,不會更大一些。整個夏天也沒有下過一場雨,老人們搜尋了記憶的每一個角落也沒找到這么奇怪的天氣,此後也一樣,哪一年都沒能熱過那年。我姥姥禁止我們在上午九點後下午五點前出去。前後一個多月里她講了七次她是怎么看見那個人被一點點曬成水汽的,就好像從一街到七街的每條路上都發生過似的。“我們都是糖捏的,”她在沖橘子粉的時候告誡我們,“像這樣,一燙就化掉。”每天早飯後她都要配好各種果味的飲料放到冰櫃里。為了抗衡熾熱的氣溫,那台八八年就買來的冰櫃時刻都在無力地驅動著充滿噪音的發動機。我們封死了所有的窗戶以抵擋高溫的侵襲。在那一刻煙霧瀰漫,風扇和冰櫃交替鳴響,透過玻璃我們能看見白雲之下熱氣的流動,就仿佛火焰上方的空氣那樣凝在一起。他們剛剛開始說話,我姥姥就讓我和表弟回屋裡午睡。她從充滿檸檬味的冰櫃里拿出兩瓶葡萄汁放到桌子上,“喝完就給我躺到床上去。”之後她搶回我表弟手中越變越小的線團像個放風箏的人那樣走遍每個屋子將散落一地的毛線一點點纏回去。“才十六歲的姑娘。”我退出房門的時候張爺爺說。

讀者評論

蔣峰小說《維以不永傷》里曾明確提及,這部小說和福克納《聖殿》有著驚人的相似。起初我是讀到福克納慣用的夏日意象,然後讀完《聖殿》你會發覺諸多情節一一相互對位,是的,我願意將蔣峰的意圖理解為此,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初次寫長篇,缺乏構造情節的經驗,還沒有擺脫一個經典的範本,雖然這是某些當紅寫手從來不曾改變的情況。
——Ray

他的確是同年紀中最有實力的男作者。 除了出色的敘述能力和篇章結構安排,還來源於他作品文本中的現實魔幻色彩。在這本書里。悲劇已錯過的方式展現。
——盧卡斯

在我要將它遺忘了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今晚又忽然想起了這個名字特別好聽的小說,在電腦上翻出來讀才發現蔣峰的野心不是一點點,他還寫了另外的《一、二,滑向鐵軌的時光》來構架他這個虛幻的大作。更加決絕的味道。我特別容易被小說影響情緒,更別說是專門向你渲染一種情緒的小說了。
——echo

相關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