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統簽》

《唐音統簽》

《唐音統簽》,唐五代詩歌總集。是由明代胡震亨(1569~1645)所編著。是中國古代私人纂輯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詩歌總集。胡本人也為此付出畢生精力。《明史·藝文志》著錄此書為1024卷,《千頃堂書目》著錄為1032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1027卷,惟故宮博物院所藏范希仁抄補本1033卷最為完全。全書以十乾為紀,自《甲簽》至《壬簽》,按時代先後輯錄唐及五代的詩作以及詞曲、歌謠、諺語、酒令、占辭等。《癸簽》則包括體裁、法微、評匯、樂通、詁箋、談叢、集錄等部分,是胡氏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研究唐詩的總結。

基本信息

編者簡介

唐五代詩歌總集。編者明代胡震亨 (1569~1645?),字孝轅,號遁叟,又號赤城山人。浙江海鹽人。萬曆二十五年(1597)舉人,屢試進士不第。歷任固城教諭、合肥知縣、定州知州、職方員外郎,乞歸。晚年家居,藏書萬卷,日夕探討,校讀精勤。著有《赤城山人稿》、《讀書雜記》、《海鹽縣圖經》、《李詩通》、《杜詩通》、《唐音統簽》等。其中尤以《唐音統簽》一書,輯錄唐五代詩,卷帙浩繁,網羅宏富,是中國古代私人纂輯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詩歌總集。

內容介紹

唐音統簽唐音統簽
《明史·藝文志》著錄此書為1024卷,《千頃堂書目》著錄為1032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1027卷,惟故宮博物院所藏范希仁抄補本1033卷最為完全。全書以十乾為紀,自《甲簽》至《壬簽》,按時代先後輯錄唐及五代的詩作以及詞曲歌謠諺語酒令占辭等。《癸簽》則包括體裁、法微評匯樂通詁箋談叢集錄等部分,是胡氏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研究唐詩的總結。此書對唐詩的源流與變革、體制的形成、風格流派的異同、作家的高下以及有關的知人論世材料,都作了較系統的論述;對常用辭彙的注釋和考訂,唐詩別集、總集、金石著錄、唐詩評論的綜合目錄,也都分門類地作了交代;所引明人詩話,亦有為今日不易得見者,因而又具有文獻價值。此外,書中各家詩人小傳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除新舊《唐書》外,還引用了雜史筆記地誌詩話及各家別集的材料,並加以考訂。又采輯了許多詩人的遺聞逸事,附入小注,其中引用的材料大都註明出處,有時還註明編纂時所援用的版本。這些,對唐詩研究都是有用的。《唐音統簽》編成後,未能全部刻印,歷來通行易見的刻本只有《戊簽》《癸簽》兩種。前人記述此書者,多出於傳聞,如清代王士禛即誤以《全唐詩》為《唐音統簽》的轉刻本。但是,據俞大綱《記唐音統簽》所錄,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所藏范氏抄補本《唐音統簽》,其中全部為刻本者是《甲》、《乙》、《戊》、《癸》四簽;《丙簽》卷八七至九二、卷九六至一七一為刻本,卷九三至九五、卷一七一至二一一抄補;《丁簽》卷二一二至三二一、卷四○○至卷四九七為刻本,卷三二二至三九九、卷四八○至五五二抄補;其他各簽都是抄本。《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唐音統簽》中僅《戊》、《癸》兩簽有刻本,亦為臆斷。

與全唐詩

《唐音統簽》與清代康熙時所刊印的《全唐詩》有重要關係。《全唐詩》 900卷,就是以《唐音統簽》及季振宜《唐詩》為底本編纂而成的。其中初、盛唐部分主要採用季振宜書的成果,中、晚唐部分則在很多地方吸取了《唐音統簽》的成果。季書中所缺的中、晚唐詩,一般都可在《唐音統簽》得到補充。例如《全唐詩》中的殷堯藩詩,就是據《唐音統簽》補充的。此外,《全唐詩》所輯錄的散佚詩篇和斷章零句,也多半采自《唐音統簽》。

重大影響

唐音統簽唐音統簽
清朝初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編纂的唐代詩歌總集,共900卷。康熙為《全唐詩》所作序中,謂全書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後人多從其說。近年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編《唐代的詩人》、《唐代的詩篇》,將《全唐詩》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編號作了統計,結論是:該書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這個數字是相當可靠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聖祖玄燁即考慮編纂此書,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蘇州時,將主持修書的任務交給江寧織造曹寅,並將內府所藏季振宜《唐詩》一部發下,作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揚州開局修書,參加校刊編修的有賦閒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潘從律、汪士綋,徐樹本、車鼎晉,汪繹、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以季振宜《唐詩》為主、兼采胡震亨的《唐音統簽》。具體來說,初、盛唐部分以季書為底本,略作增刪校補,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書比較單薄,編修諸臣參用胡書作了較大幅度的增補《全唐詩》各集後所附佚句,絕大多數系據胡書移錄。《全唐詩》將有唐一代詩歌匯為一帙,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於成書倉促,存在問題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數端:一、未及廣檢群書,故缺漏甚多;二、考訂粗疏,多有誤收,今人考訂其誤收他朝詩即達數百首之多,唐人張冠李戴、重收復出之作亦不少,三、小傳較疏舛,作者先後次第亦多混亂;四、諸詩皆不注出處,徵引者難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詩題及詩句錯誤較多。
該書編成的次年,即由內府精刻行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揚州詩局刻本。後又有揚州詩局本,二本皆為一百二十冊,分裝十函。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歸併成三十二卷。1960年,中華書局據揚州詩局本斷句排印,並改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

收藏家

季振宜(1630~1674),字詵兮,號滄葦,揚州泰興人,為清初著名藏書家,藏書之富,甲於江南。他整理唐詩,始於康熙三年(1664),迄於康熙十二年(1673),歷時十年,始得告成。全書凡七百十七卷,收詩四萬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

所據材料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據《季滄葦藏書目》載,其所藏宋版唐詩總集、別集,多達一百五十餘種,如宋刻《萬寶詩山》、明抄《詩淵》,皆為罕見的大型類編詩集。在其開始編集後,又得到錢謙益原擬“集成唐人一代之詩”的未完稿。

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黃德水,吳琯《唐詩紀》的成果。具備了這些條件,以季氏的學力,經過十年的反覆校訂、廣事補遺,終於編成該書.書成後的次年,季氏即去世。當時書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轉入內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