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

《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

《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將使用改進版的SAGE引擎,這款製作過《命令與征服:將軍》和《中土之戰》系列的強大3D引擎非常適合表現宏大的戰鬥場面,EA洛杉磯的員工私下表示,製作組重寫了引擎相當大的部分,完善了SAGE在表現士兵外形細節和遊戲執行效率上的問題,玩家除了將繼續驚嘆於遊戲的畫面之外,一些被詬病的問題也會被修正。

基本信息

遊戲簡介

《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

EA公司的著名即時戰略遊戲《命令與征服》系列的最新作《命令與征服3(Command & Conquer: Tiberium Wars)》公布,這款遊戲同時還將登入Xbox 360平台。
《命令與征服3》的時間被設定在2047年,在《命令與征服:叛逆者》的故事發生數年以後,故事依舊圍繞著神秘資源Tiberium的爭奪而展開。本作是以正統《命令與征服》系列遊戲的主線情節為延續的續作,力圖為玩家展示一個被戰爭陰雲所籠罩的近未來世界的風貌。
《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是由EA Los Angeles研發的老牌即時戰略遊戲系列最新作,採用高精細的3D繪圖與高互動性的遊戲系統。
《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藉助研發《魔戒:中土戰爭II》時所奠定的根基,提供經過大幅強化改良的直觀式家用機專屬控制介面,快節奏的策略遊戲內容,具深度的單人戰役,以及豐富的多人連線遊戲體驗,讓玩家在未來的戰場上指揮龐大的軍隊,進行緊張刺激的即時戰略攻防。

情節簡述

故事敘述在近未來的2047年,情勢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一種會污染地球、具自行複製能力的外星物質“泰伯利亞礦(Tiberium)”的蔓延,令地球陷入放射冰河時期。由世界先進國家組成的高科技聯盟“全球防衛組織Global Defense Initiative,簡稱 GDI)”正努力抑制泰伯倫礦的增生。
然而,“NOD兄弟會(Brotherhood of NOD)”的狂人領袖肯恩(Kane)則對地球有另一番規劃。成為超級強權的肯恩秘密組織,決意使用泰伯倫礦支配及改造人類,實踐肯恩瘋狂邪惡的夢想。為了掌握地球的霸權,GDI與NOD於是展開全面衝突,一場涉及泰伯利亞礦及地球命運的戰爭,全面開打。
以泰伯利亞世界作為精彩故事背景的《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天衣無縫地融入了Tricia Helfer、Josh Holloway、Michael Ironside、Billy Dee Williams、Grace Park等一流好萊塢明星演出的高解析度的真人影片。

輝煌歷史

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的Westwood就是即時戰略遊戲(RTS)的代名詞。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葉,作為即時戰略遊戲鼻祖的Westwood工作室,推出了一款名為《命令與征服》(COMMAND&CONQUER)的全新即時戰略遊戲。在大部分遊戲都保持在幾兆甚至幾十兆的年代,950兆容量的《命令與征服》一經推出便引起了轟動。
《命令與征服》儘管是在DOS下運行的遊戲,但是在當時來看已經是相當豪華的
《命令與征服》講述了在不遠的未來,一顆神秘的流星墜落地球,並帶來一種奇特的植物Tiberium(T植物)。T植物具有很強的污染性,會將接觸它的生物同化,含有劇毒。儘管如此,地球的科學家卻發現該種T植物含有高能量,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能源。由於它繁殖力極強,沒過多久就已遍布整個地球。由於遭受T植物的污染,大部分區域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地球的環境空前惡化。為了尋求解決辦法,地球的科學家都在想辦法清楚T植物的影響。而NOD兄弟會(簡稱NOD)為了將T植物的神秘力量據為己有大肆發動戰爭,而地球各個國家則組成全球防禦組織(簡稱GDI)與之抗衡,戰爭隨之爆發了。
雖然《C&C》只能運行在DOS下,但是它率先採用了過關劇情動畫真人演繹的方式,給玩家極強的代入感,吸引玩家繼續遊戲下去。而這種方式也被日後的歷代《C&C》以及資料片延續。不僅如此,日後許多遊戲公司也紛紛效仿Westwood,將真人拍攝的電影劇情作為銜接遊戲前後關卡的橋樑。可以說《C&C》不僅僅掀起了RTS的風潮,更是開創了新的遊戲演繹方式。不過鑒於當時的環境,《C&C》對網路對戰的支持並不好,許多玩家都是為了“看電影”才來進行遊戲的。
對於廣大PC遊戲玩家來說,也許很多人都沒有玩過初代的《C&C》。不過對於這款作品的前傳卻是耳熟能詳,這就是當年國區域網路吧興起之初,每台電腦的保留遊戲之一的《命令與征服:紅色警報》。
《紅色警報》作為《C&C》的資料片,在遊戲模式模式和架構方面,繼續沿用《C&C》。不過在難度方面,《紅色警報》將難度降低,同時把遊戲開發的重點放到了兩個新的方向上:多人對戰和單人遊戲劇情。為了加快遊戲的節奏和增強趣味性,在兵種方面使用了陸海空三軍的完整設定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徹底鑄就了WESTWOOD的“簡單硬朗即時戰略”遊戲風格。
蘇聯攻打歐洲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紅色警報》頗為惡搞且顛覆歷史的劇情也是吸引廣大玩家來“觀賞”的原因之一。不過正因為如此,這款遊戲在國內慘遭被禁的命運。
“2.5D”的《紅色警戒2》預示了《C&C》系列開始進入了3D化時代
不僅如此,遊戲加強了聯網對戰功能。正因為如此,關國各地的網咖在《紅色警報》的幫助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紅色警報》的出現成就了國區域網路吧事業,也正是如此讓許多朋友與電腦結下了不解之緣(筆者也是其中之一)。《紅色警報》的風靡促使Westwood後來將這款資料片獨立出來,為其開發了續作《紅色警報2》以及該作的資料片《尤里的復仇》。
不過《紅色警報2》在筆者來看,它的出現似乎並不是真的要發展這個系列,更多則是一種救贖。因為在1999年推出的《C&C》正統續作《泰伯利亞之日》並沒有將這一系列發揚光大,反而是因為一些新要素以及偏離前作主題的情節,令許多老玩家難以接受。同時,暴雪娛樂的《星際爭霸》的興起,也使得這個系列開始走向沒落。《泰伯利亞之日》開始,《C&C》開始沒落。
1999年備受玩家關注的《C&C》系列正統續作《泰伯利亞之日》推出。隨著技術的發展,該遊戲也引入了當時流行的許多新要素,此外,在畫面方面也繼承了資料片《紅色警報2》的假3D的系統。
Westwood在宣布製作《泰伯利亞之日》時承諾,它將是一部全新的遊戲。不過,這只是一種宣傳手段。自1996年發布《命令與征服》之後,即時戰略遊戲的水平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之前《命令與征服》採用的引擎已經不堪重負,加上《星際爭霸》的出現,使得玩家對遊戲的策略性要求更高。但是《泰伯利亞之日》仍舊停止在過去的基礎上——一如既往的2D圖像,相類似的操作界面,一些新增的作戰單位。看起來《泰伯利亞之日》並不像是一部續作,更多的則是前作的資料片性質而已。因此,玩家對這款遊戲的評價並不高,上市僅幾周之後銷量便停滯不前。至此,Westwood也走向沒落,最後被EA收購。
鑒於《泰伯利亞之日》的失利,EA在收購了Westwood之後對該系列重新評估,認為即時戰略遊戲已經進入了3D時代。因此一款全3D的《命令與征服:將軍》閃亮出爐。《將軍》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只能算是《命令與征服:紅色警報》系列的續集,遊戲中的軍事集團並非熟悉的NOD和GDI兩方,而是中國、美國和作為第三方全球解放組織。雖然部隊不同,但是整體結構基本沒有變化。但是在遊戲方式方面也吸取了其他即時戰略遊戲的優點,比如戰鬥中部隊會獲得經驗值,從而升級獲得自動維修能力。而作為指揮官的將軍本人也會獲得經驗值,在1級、3級和5級時會有不同的項目可供用點數購買,購買之後就能夠獲得很多新的戰術能力:呼叫地圖外的遠程炮擊,可以建造特殊的科技或單位。《將軍》使用了較多的多邊形和較高質量的材質,光影運用也相對完善——旗幟等都有動態的影子,坦克駛過塵土飛揚且會留下長長的履帶痕跡,米格戰機在天空中拖出的尾煙,一瘸一拐地走著的傷兵。
《命令與征服:將軍》的問世,表明了EA要將這個列繼續發揚下去的決心,同時也向大家宣告:命令與征服系列正式進入了3D時代。
對於許多C&C系列的忠實老玩家而言,Westwood的消失似乎就預示了C&C系列的終結。不過再被EA收購之後,C&C並沒有停止。《將軍》以及其資料片《將軍:絕命時刻》等的推出,證明了EA仍在考慮將這個系列發展下去。而《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的發布,則讓大家又一次的企盼起來。

遊戲包裝 

 此次的《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採用DVD光碟為存儲介質,將分為兩個版本:普通版和收藏版。此次的收藏版被稱為《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凱恩特別版》。作為收藏版,除了包括原版遊戲之外,還有大量的內容,包括:《命令與征服III》遊戲地圖、《命令與征服III》壁紙、《命令與征服》黃金版、《命令與征服III》遊戲視頻剪輯、《命令與征服III》導演版開發採訪、完整過關動畫。
在這些內容中,恐怕最受期待的就是完整的過關動畫部分。由於整個遊戲都穿插了大量的過場動畫來介紹劇情,但是故事情節也因此受到了一定影響,顯得不夠流暢。為此,EA將每一個過場動畫都進行了銜接,重新編排,使之可以成為獨立欣賞的電影短片。《命令與征服》系列的過場電影一直是這個系列的賣點,因此這次的過場動畫的素質也是勿庸置疑的。
作為一名C&C的老玩家,在玩過這款完全以EA名義發行的新之後,的確對這個系列有了一番新的看法。除了在遊戲畫面方面的大幅度提升,從而對硬體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外,在遊戲性方面,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雖然本作的仍然延續了WESTWOOD的思路,但是同時也借鑑了當前即時戰略遊戲的新思路。讓遊戲的樂趣倍增。首先就是,在戰略戰術方面,本作吸取了暴雪的即時戰略遊戲中屬性和效果的加成和減成的概念,即使在兵力上占有絕對的優勢,但是也並不能對戰鬥結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兵種的相生相剋性使得玩家對於戰場上的兵力調配需要有更加精確的計算。正是如此,在有細的策略性和平衡性方面的到了極大的提升,從而使得系統擁有更高的耐玩度和可挖掘性。
儘管在系統方面有了大幅度的變化,但是基本操作方面卻是保留了《命令與征服》系列一貫的簡潔明了的風格。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能讓初學者也很快投入到遊戲中,但並不會因為遊戲過於膚淺而導致很快就淺嘗輒止。
從遊戲整體來看,《命令與征服3》中兵種相剋是延續了第一代的思路,是一種回歸,同時也作出了相當的強化。儘管在初代作品中也是強調兵種的相剋,但是仍免不了“蟻多咬死象”的俗套。而在這一作中則無法再看到這一現象,只要對部隊的整體搭配調度合理,以少勝多也不是不可能。不過由於兵種數量相對較少,有細的戰術性無法充分發揮,筆者希望能在資料片中看到更多的兵種,以便實現更加豐富的戰術。
值得慶幸的是,WCG已經宣布《命令與征服》正式成為官方比賽項目之一,這就表示了這一系列將會繼續繁衍生息下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命令與征服》系列將會重塑昔日的輝煌。

配置需求

WindowsXP(32位)要求
2.0Ghz或AMD兼容512MB記憶體8倍速度的DVD光碟機6.0GB的硬碟空間GeForce4Ti或ATIRadeon8500顯示卡DirectX9.0c兼容音效卡56Kbp/s網路在線上速度以進行網上遊戲WindowsVista(32位)要求
2.2Ghz1GB記憶體註:不支持64位的WindowsVista

即時戰略遊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