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飲一江水》

《同飲一江水》

《同飲一江水》是中央電視台首次就同一主題進行多國合作的大型人文地理類紀錄片,全片通過高清攝像機和立體聲錄音設備記錄影像和音效,畫質精美,影像逼真。而多地區的航拍、動用重型設備的特技攝影等手段更使影片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簡介

中央電視台牽頭,聯合大湄公河次區域高棉、寮國、緬甸、泰國、越南五國國家電視台合作攝製,歷時3年傾力打造的20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同飲一江水》將於2008年1月2日起每晚22:40在央視一套隆重推出。

《同飲一江水》本著“和平、友誼、合作、發展”主旨,從大湄公河次區域地理、自然、經濟、文化、宗教、人民生活和社會現狀等各個側面切入,講述不同國家不同經歷的人們和他們的生活故事。記錄了泰國78歲的馴象大師、越南女子排爆隊員、寮國原始熱帶雨林村民、高棉洞里薩湖和中國廣西桂林有著相同境遇的漁民、泰國大海嘯中奇蹟般生還的孩子、緬甸著名紅寶石礦區的礦工、中國雲南傳統手工藝人等四十多個人物的生動片段,同時將刻畫著大湄公河次區域燦爛古代文明、豐富自然資源、獨特人文風情的精彩畫卷,以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合作成果如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同飲一江水》的20個選題、境內外二百多個拍攝點全部由合作六國電視台共同確定,中央電視台的12支拍攝團隊累計出境達237人次,拍攝高清素材六萬多分鐘,其中包括泰國、緬甸、寮國三國接壤的神秘金三角地區的首次航拍;緬甸的抹谷紅寶石礦區、仰光大金塔、曼德勒、蒲甘;高棉的著名古蹟吳哥窟、洞里薩湖;寮國的熱帶雨林、孔埠瀑布;泰國的考艾國家森林公園、大象村;越南的九龍江平原、順化古城,以及雲南、廣西等次區域極富特色和風情的名勝古蹟。這些素材最終被整理編輯成20集既有著共同特質,又能夠獨立成章的影片,每集時長45分30秒,分別為《多彩的水系》、《人與大象》、《生活在水上》、《大地之寶》、《雨林故事》、《果香人家》、《稻穀飄香》、《永遠的節日》、《不變的虔誠》、《龍舟競渡》、《鮮花之地》、《手工製造》、《吳哥的微笑》、《獨特的魅力》、《一起成長》、《市場百態》、《一同走過》、《江河變通途》、《凋謝的罌栗花》、《共有的家園》。

2005年5月,中國中央電視台、高棉國家電視台、寮國國家電視台、緬甸廣播電視台、泰國大眾傳媒第九電視台、越南電視台等六國電視台負責人在北京共同簽署了“大型電視紀錄片《同飲一江水》合作攝製協定”,2005年12月在雲南舉行開機儀式,之後又幾次召開六國合作會議,共同討論選題、協商拍攝細節,並最終於2007年底攝製完成。

《同飲一江水》是中央電視台首次就同一主題進行多國合作的大型人文地理類紀錄片,全片通過高清攝像機和立體聲錄音設備記錄影像和音效,畫質精美,影像逼真。而多地區的航拍、動用重型設備的特技攝影等手段更使影片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該片的成功推出,不僅能夠通過電視這一有力的宣傳渠道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做全面的推廣,增進次區域內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世界對整個區域的認識,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次區域六國之間的友誼,和在電視文化方面交流、合作的成果。

台長寄語

《同飲一江水》《同飲一江水》

瀾滄江-湄公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的湄公河三角洲注入大海,全長4880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河流。途徑中國、緬甸、寮國、泰國、高棉、越南等六個國家,是名副其實的亞洲之河。

在這條大河的流域內,因其獨特的熱帶、亞熱帶氣候和中南半島崇山峻岭的地理條件,植被茂盛、物產豐富、美麗寧靜,從未被現代人類文明所打擾,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塊保存完好的原始地貌環境之一,在那茂盛的綠色植被下,掩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那風光旖旎的背後又有多少故事我們從未解讀,涌動的河水激盪起我們無限的遐想……走近瀾滄江,走近湄公河,《瀾滄江-湄公河》系列電視紀錄片將帶給世界一個真實的瀾滄江-湄公河。

《瀾滄江-湄公河》大型電視系列片的項目計畫目前已經正式啟動,由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聯合湄公河次區域五國(高棉、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國家電視台攝製,將於2007年與世界觀眾見面。

這是一部關於河的紀錄片,但記錄的不僅僅是河流,它是整個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經濟文化、宗教文明、人民生活等整套現狀的展現;打動世人的不僅僅是鏡頭與畫面的切換,更是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流域人民的敘述。

《瀾滄江-湄公河》的合作攝製,是亞洲乃至世界電視史上的一件大事,對於這一流域六個國家在外交、經濟合作、文化交往等方面也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必將在國際電視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樹立一個典範。

通過合作傳達善意,通過文化促進經濟,通過溝通實現共同發展,在國與國之間實現“與鄰為伴,和平共處”。這一次《瀾滄江-湄公河》的合作攝製,將給這個充滿動盪和不安的世界帶來一片和平的綠葉,這是它更深遠的意義,更崇高的使命。

主創人員

《同飲一江水》《同飲一江水》

總導演:李曉山,生於北京,做過農民和店員。1979年進入北京廣播學院學習導演。1983年畢業後在西藏電視台做導演。1990年進入中國中央電視台。最初拍電視劇,後專注並倡導中國新紀錄片。修養和技能全面,善於主持大型紀錄片集和指導製作。

總製片人:吳晟煒

執行製片人劉嘉

總撰稿于堅

總攝影白楓

耿小震

顧鐵流

劉寧

汪士卿

魏星

楊柯令

照那斯圖

李小江

王雁

胡庶

韓鬥鬥

王雁

分集介紹

《同飲一江水》《同飲一江水》

第1集《多彩的水系》

瀾滄江-湄公河是連線高棉、中國、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六個國家的自然紐帶,這六個國家(中國以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參加)組成了大湄公河次區域。以往很少有對這條河流進行巨觀審視的機會,因此,作為系列片的開篇,對這條紐帶進行描述顯然是必須的。

這樣一條偉大而又迷人的河流,並非從一開始就這樣壯闊的。在奔向大海的一路上不斷有很多支流加入進來,向它貢獻新的能量,它才寬廣、奔放和有力。正是因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六國豐富的物產資源、多彩的文化資源以及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大湄公河次區域才如此燦爛而迷人。本集中將敘述瀾滄江-湄公河的水系、次區域的地理地貌以及基本概況。

第2集《人與大象》

多樣的地理環境與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得大湄公河次區域成為世界上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數據表明,雖然這一區域的土地面積還不到亞洲大陸總面積的二十分之一,但這裡擁有的動物種類卻占到了整個亞洲大陸的四分之一。

在這塊土地上,大象,是最尊貴的動物,是獨一無二的王者。本片通過再現泰國八十歲獵象老人的捕象雄風,對雲南西雙版納野象群的追蹤拍攝以及現場記錄獨一無二的大象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象醫院等內容,解讀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人與象從古到今的關係。同時,這塊土地上的野生動物資源,生命的豐富與精彩,也將在本集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

第3集《生活在水上》

瀾滄江-湄公河這條大河孕育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淡水魚類生態系統,也孕育了這個流域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毅力。這裡的漁民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捕撈多種多樣的魚。漁業目前顯然還不是這一地區收入很高的產業,但它是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人民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的自然漁業面對相似的困境,不同地區的漁民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中國廣西灕江上的漁民黃六七投入了新的旅遊事業;越南安江的阿雄則則在湄公河上進行網箱養殖;而高棉洞里薩湖上的漁民尹耿麗頑強的帶領一家人,充滿信心地開始了新的捕撈季。通過個故事,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漁民的日常生活圖景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第4集《大地之寶》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寶石,驚艷寰宇,價值連城。自古以來,大地中的寶藏就是一個國家的財富。在現代文明社會中,財富不僅僅是黃金、寶石這些礦產,還有那些國家的戰略物資:煤、石油、有色金屬。

本集介紹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國家財富的發展變化,從銅到金銀、寶石,直至煤、錫以及多種複合稀有金屬礦。另外,講述了一位緬甸礦工從世界最著名的抹谷紅寶石礦區出發,到仰光大金塔獻上自己的寶石,以求精神升華的故事。本集闡述了這一區域人們對財富的認識和態度,同時也介紹了寶石的挖掘、加工過程;寶石的使用和歷史;仰光城市和仰光大金塔;遍布於流域各國的礦產資源以及開發和利用。

第5集《雨林故事》

大湄公河次區域曾經被熱帶雨林所覆蓋。原本這裡人們的生活方式完全適應熱帶雨林和叢林,很多民族甚至有自己保護森林資源的禁忌規定。然而人口的增加和對物質的渴望不斷衝擊著舊的防線。

本集通過深入寮國雨林村寨和中國西雙版納傣族村落的生活,記錄雨林民族的獨特文化,展現人們保護熱帶雨林的不同方式,介紹熱帶雨林的知識,表現美麗的熱帶雨林景色,揭示人類和熱帶雨林相互依存的關係。同時也告誡人們,過度的需求對原生態地理的危害。

第6集《果香人家》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最誘人的物產,是那些生長在熱帶天空下的水果。這裡的每個季節,大地上總是碩果纍纍。美味的水果在這片土地上俯仰皆是,這裡是世界著名的水果天堂。

對泰國羅永府果農頌薩和越南湄公河上的果商鄧文冬一家交叉敘述的故事線,串聯起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豐富的物產、美麗的自然風光,表現了這裡富足悠閒的生活。現在這裡的人們開始意識到了水果產業在經濟、環保等方面的重要性,而不再僅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和物產豐富的標誌。

第7集《稻穀飄香》

大湄公河次區域從北到南,跨越了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眾多河流滋養著233萬平方公里肥沃的土地,為稻米的生長提供了最好的條件。稻子被種在高山之巔,種在遼闊的平原,也被種在大海邊,這是世界上稻米的主要產區。稻米是這個地區人們食物的最主要來源,經濟收入的重要資源。稻米生產決定了人們生活的內容和節奏,稻米的生產史可以說就是這個地區的文明史。

本集隨著民謠的節奏展開了一幅從播種到收穫的稻作畫卷。種類繁多的稻子:緬甸山上生長的旱稻、越南和高棉的漂稻以及被專家稱為“植物中的大熊貓”的野生稻;多種多樣的耕作、播種與收穫方式,描述了流域各國人民和生存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農耕文明,同時表達出人民對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第8集《永遠的節日》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是世界上節日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許多古老的節日保持至今。可以說,節日是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一個表情。當大家為歡度一個共同的時刻而進行準備的時候,共同的文化背景、價值取向就把人們聯結在一起,節日是人們相互的認同。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因此也有大部分人都要歡度的節日,比如春節、潑水節,同時,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也保留著自己獨特的節日,比如泰國的雨傘節、大象節、高棉的送水節、中國雲南的祭龍節、火把節等等。

通過寮國少女素帕拉參加潑水節“七仙女”選美的經歷、越南春節的準備過程以及各種節日的介紹,這個區域節日和水的特殊關係,節日和自然、宗教以及農耕生產的關係都在本集中得到解讀。

第9集《不變的虔誠》

世界上恐怕沒有第二條河流像瀾滄江-湄公河這樣,從源頭到入海,兩岸散落著無數的祭壇、寺院、靈塔以及各色各樣的宗教建築。它是構成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這裡生活習俗的重要因素。

寺院的日常生活;佛寺的建築和裝飾藝術;緬甸萬塔之城-蒲甘;孩子們的成人禮;佛寺學校;收集保護貝葉經的故事;藏傳佛教的彩粉壇城等等,構成了本集的看點。

第10集《龍舟競渡》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六個國家都有龍舟,雖然各地比賽龍舟的時間、方式並不相同,但是龍舟都體現了人們對神聖河水的崇拜與敬畏,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美滿生活的企盼,以及在這一活動中所需要的那種團結、和諧、拼搏的精神。

本集同時講述了中國廣西和寮國兩支龍舟隊訓練、比賽的故事,並介紹了端午節和開門節的習俗;也讓我們看到了各國不同龍舟賽的熱烈場面,不同的生活風情。從本集可以看到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水和人們的生活是如此密切相關,人們對水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