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記》

《南渡記》

《南渡記》是宗璞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一卷,出版於1988年,是長篇小說四部曲《野葫蘆引》的第一部。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寫出了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南渡記》《南渡記》

《南渡記》是宗璞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一卷,宗璞的《南渡記》出版於1988年,這部書是作者計畫寫的長篇小說四部曲《野葫蘆引》的第一部。《野葫蘆引》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寫出了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並可獨立成篇。這部作品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們對親人朋友的大善、對祖國民族的大愛、對入侵之敵的大恨、對亡國之禍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細膩的表現。

作者簡介

《南渡記》宗璞

宗璞(女)(1928—)原名馮鍾璞,筆名還有綠蘩、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國小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同年在《大公報》發表處女作《A.K.C》。1951年畢業分配在政務院宗教事務委員會工作。同年末調入中國文聯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藝報》任外國文學的編輯。1957年出版童話集《尋月集》,同年發表短篇小說《紅豆》(《人民文學》1957年7期)引起文壇注目,在反右鬥爭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農村。1960年調入《世界文學》編輯部。主要撰寫散文小說。“文革”中被迫中斷創作,1978年重新發表作品。後調人北京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說選》,散文集《丁香結》,長篇小說《南渡記》,翻譯《繆塞詩選》(合譯)、《拉帕其尼的女兒》等。所作《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她的作品多寫知識階層,文字優雅,富於學養,含蓄蘊藉。“文革”後的創作追求現代主義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寫,具有超現實荒誕象徵,比如《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受到批評界的注意。

作者自述

《南渡記》宗璞和馮友蘭

這兩年的日子是在掙扎中度過的。一個只能向病餘討生活的人, 又從無倚馬之才、如椽之筆,立志寫這部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實乃自不量力。只該在掙扎中度日。 掙扎主要是在“野葫蘆”與現實世界之間。寫東西需要全神貫注,最好沉浸在野葫蘆中,忘記現實世界。這是大實話,卻不容易做到。我可以儘量壓縮生活內容,卻不能不盡上奉高堂、下撫後代之責,也不能不吃飯。又因文思遲頓,長時期處於創作狀態,實吃不消,有時一歇許久。這樣,總是從“野葫蘆”中給拉出來,常感被分割之痛苦,惶惑不安。總覺得對不起那一段歷史。對不起書中人物;又因書中人物忽略了現實人物,疏親慢友,心不在焉,許多事處理不當,不免歉疚。兩年間,很少有怡悅自得的時候。

圖書書摘

親愛的孩子,我竟從沒有見過你們穿著寬大睡衣的樣兒,也從沒有給你們講過故事。現在可以講一個,雖然你們已經睡著了。

我真願意和在一起,就這樣坐在床邊,守著你們天真的,心裡為你們默默念誦。
這是大山裡的傳說,一個原始的,毫無現代色彩的傳說
故事開頭,照例是古時候。古時候,很遠的地方,有一個村莊。村莊邊上有一片

野生的葫蘆地,好像從開天闢地,就生在那兒。春夏枝蔓纏繞,一片綠陰涼;秋來結很多金黃的葫蘆,商高低低懸掛著,像許多沒有點燃的小燈籠。全村人都喜愛這葫蘆。每有新生小兒,便去認一個,把小兒名字剪紙貼在上面。等葫蘆長成,把小頭切開,就成為一個天然的容器。認葫蘆成為這村莊的一個習俗,像洗三、過百歲、抓周一樣。每個小兒都有一個可愛的葫蘆,掛在床頭。女孩子的更有五彩絲線的網路套著,裝著心愛的零碎。

一年秋天,敵人打進山里,究竟是什麼敵人,從沒有人說清過。這些人身披皮衣手持利器,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村人僥倖逃生,也淪入做苦工的境地。敵人到處搜刮,看見這一片金燦燦的葫蘆,不少葫蘆上有名字。知道原委後,登時哈哈大笑,把所有小兒集中,一刀一個全都殺了。

然後摘下葫蘆,也要砍開來用。誰知一刀砍去,進出火花,葫蘆紋絲不動。無論怎樣砍、切、砸、磨,連個裂紋也沒有。敵人發狠,架起火燒,只見火光中一片金燦燦,金光比火光還亮。燒了一天一夜,仍是葫蘆原樣。敵人發慌,把它們扔進山溪,隨水漂去。

水流很急,葫蘆不時沉入水底,一會兒又浮上來。溪面一時布滿葫蘆,轉著圈,打著鏇。據當時看見的人說,水上忽然響起一陣憤怒的哭聲,撼山震谷,只覺得那漂在水中的,不是葫蘆,而是小兒的頭顱

《南渡記》野葫蘆

葫蘆帶著哭聲漂遠了。

來年野葫蘆地里仍然枝蔓纏繞,一片綠陰涼。秋天,仍結了金黃的葫蘆,高高低低懸掛著,像許多沒有點燃的小燈籠。
嵋皺起臉,像要哭。她是不是在想,每個葫蘆里,裝著什麼樣的夢?

小娃伸伸腳。你們真像兩個小玩偶,不知戰爭會怎樣扭亂命運的提線。我很不安,為你們該得到卻不可測的明天,為千千萬萬在戰火中燃燒的青春,為關係到我們祖國的一切。
許多事讓人糊塗,但祖國這至高無上的詞,是明白貼在人心上的。很難形容它究竟包含什麼。它不是政府,不是制度,那都是可以更換的。它包括親人故鄉,包括你們所依戀的方壺,我傾注了半生心血的學校,包括民族拼搏繁衍的歷史,美麗豐饒的土地,古老輝煌的文化和沸騰著 ……

小說評析

在看南渡記時,初看一兩頁,對於口味嘗鮮太久的人來說,那平朴的語言,甚至當中偶爾一閃而過的老一代作家的天真感,覺得有些興趣索然。隔了幾天,也就是今天,星期六,拿起來看,一口氣看完了。

快看完時,思緒閃到現實,有些害怕,不知道怎么面對現實——這種現象說明的是我太投入書的內容當中了,已無餘力思考現實中的問題

力薦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覺得它是一部巨作,其實讀了它並不會就此改變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也不會讓我們因此而得出什麼歷史性的結論。

只是,當我合上書頁的時候,想向作者致敬,謝謝她以這種方式保存了一段意味深長的歷史畫卷

同時也暗暗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讀這本書,特別是中國人。其中一個原因是前面所提到的,舊中國特色的人情世故與通達老練,我所著迷的,希望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熟悉和了解那當中的美感,也許它們當中的一部分已經不適用於這個時代,但我們自己本來就根植於這片土壤,向傳承而來的那個方向張望,總覺得是有助於自我完整的事情。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圍繞在我們身旁的文學作品,長久以來,官樣文章太多,起教化作用,我們都不愛讀。而除此之外,各門各類中流傳最廣的,大喜玩弄炫目焦點來獲得認同,或自言自語,或自戀自憐,或個人意識太強烈,有時無形中叫讀者自己都喪失了立場。當然,也並非沒有喜歡的,但讀到南渡記時,才覺得這樣溫厚的文學作品,已經太久沒有接觸,好像從水裡浮出來大口呼吸那種暢快感。

還有,關於這位作者的行文,體現於其中的溫厚和客觀,不會叫人聯想到她是 女性。其實,女性作品被單獨議論,甚至有被看輕的傾向,我覺得是因為部分女性作者太過於自我審視,太輕易流露焦慮感,才叫世人察覺到有女性作品這一類別的存在。自我審視的現象本也不壞,但不知為何,竟在女性作者中隱成小潮流,討厭的就是這一點,自我審視固然必要,逃避審視自身以外的世界,就變得有些逆時代而行了。

小說總體不離戰爭的大時代背景,事關人類命運前途,作者筆下不時流出帶有些哲理的感慨。如在眾人議論日本侵略軍的被俘士兵時,孟弗之說:“他們也是人,但是在法西斯政策驅使下已經成為工具,被‘異化’了。我們進行這場保衛國家民族的戰爭,不僅要消滅反人類的法西斯,也要將‘人’還原為人。”“將‘人’還原為人”,乃是涉及為民立命的大問題,古今有多少哲人為之耗費心思呵!書中還用了很多筆墨寫那時的青少年,今天都已是七十以上的老人了。他們個個文明聰穎,活潑天真,有教養,有理想。他們的對話、神態,在談笑嬉戲之間,在敵人的野蠻轟炸面前,往往流露出父輩薰染的影響。我很喜歡這些片段的描繪。例如一群小青年在生物學教師帶領下到山野採集植物標本那一節,即是既見情又見景的好文章。

《野葫蘆引》是寫知識分子的,也主要是寫給知識分子看的。尤其是寫他們在民族存亡的大關節上的操守,寫他們怎樣堅韌不撥地、忠誠地守護著教育這塊事關子孫後代的神聖“陣地”。總之,是一部為知識分子立傳的作品。

宗璞的文風很有她本人的特色風格即人,一看便知是宗璞的,不是任何其他人的。全書都是短句式,讀起來可以“上口”而沒有滯礙之感,這是得力於她中國古典文學素養

相關情況

《南渡記》馮友蘭

談到自己的創作動機,宗璞說:“個人的記憶是會模糊的,但一個民族的記憶我們有責任讓它鮮明。想把這一段歷史不被歪曲地保留下來是我的創作動機。”由此可見,當時的背景在作者的作品中有深深的烙印

抗日戰爭爆發後,9歲的宗璞隨父親———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自北京南渡昆明,在西南聯大度過了八年時光。亡國之痛、流離之苦、父輩師長的操守氣節,給少年宗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宗璞於1985年開始寫作《南渡記》,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七七事變”抗戰爆發對北平知識階層的巨大震動,刻畫出知識分子在亡國之際表現出的氣節品格

1.華龍文學網
2.豆瓣論壇

版權資訊

作 者:宗璞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2/01/01
字 數:210000
頁 數:290
開 本:32
紙 張:膠版紙
ISBN:9787020036714
包 裝:平裝
定價:18.00

圖書信息

書名:南渡記
作 者:宗璞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6-1
ISBN:9787020080250
開本:16開
定價:60.00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