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款天條》

《十款天條》

拜上帝教的基本教義和戒律。洪秀全、馮雲山仿照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中《十款天條》的摩西所傳上帝耶和華的十誡,並結合中國傳統道德信條,在傳教實踐中加以總結提煉,於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在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區制定出來的。1852年(鹹豐二年)正式刊行,為《天條書》的重要部分。

十款天條

拜上帝教的基本教義和戒律。洪秀全、馮雲山仿照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

《十款天條》《十款天條》
的摩西所傳上帝耶和華的十誡,並結合中國傳統道德信條,在傳教實踐中加以總結提煉,於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在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區制定出來的。1852年(鹹豐二年)正式刊行,為《天條書》的重要部分。即:第一,崇拜皇上帝;第二,不好拜邪神;第三,不好妄題皇上帝之名;第四,七日禮拜,頌讚皇上帝恩德;第五,孝順父母;第六,不好殺人害人;第七,不好奸邪淫亂;第八,不好偷竊劫搶;第九,不好講謊話;第十,不好起貪心。前四條屬於宗教信仰,後六條是《原道救世歌》所舉六不正的內容,平時當作拜上帝會會員的生活守則,戰時則為軍事紀律,違犯者重則立即處決,輕者枷杖,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起了很大作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的領袖。出身農家,曾受聘為塾師。三次考秀才未取,絕望於科舉功名。後受基督教徒梁發編寫的《勸世良言》的啟發,於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組織民眾謀起義。作為太平天國的理論基礎,洪秀全在1845到1846年間,寫出《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和《原道救世歌》,宣傳了樸素的平等觀念和消滅“閻羅妖”的革命思想,其中也表達了洪秀全的人口思想。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鹹豐三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天朝田畝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八年,因掌握軍政實權的東王楊秀清“威權逼己”,遂密詔(一說無密詔)北王韋昌輝率軍返京誅楊。韋又擴大事態,濫殺無辜。洪秀全迫於眾怨,只好殺韋,以翼王石達開主政。

次年,石達開受猜忌負氣出走,太平天國瀕危。洪秀全重用陳玉成、李秀成諸後起良將,自兼軍師,又採取減賦和加強宗教宣傳等措施,度過難關。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為清軍圍困,糧盡援絕。洪秀全拒絕李秀成突圍之議,固守天京。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詩文及詔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一)及《太平天國史料》等書中。

洪秀全完全排除人口增多會出現衣食不足的可能性,認為人類的生和死,都有上帝的妥善安排。他說:“予想夫天下凡間,人民雖眾,總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於皇上帝,長亦皇上帝,一衣一食並賴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間大共之父也;死生禍福由其主宰,服食器用皆其造成。”(《原道覺世訓》)因此,無論人怎樣多,都應該相互平等,不應該為爭奪衣食而產生矛盾。“天下多男人,儘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儘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並之念?”(《原道醒世訓》)至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社會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近代則有閻羅妖注生死邪說。(《原道覺世訓》),即由清朝統治者所代表的整個封建統治體系造成的。他號召,“天下凡間我們兄弟姊妹所當共擊滅之,惟恐不速者也”(同上),直到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幾何乖漓澆薄之世,其不一旦變而為公平正直之世也”(《原道醒世訓》)。總之,消滅封建統治體系,建立公平正直的太平天國,是使人口眾多的中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天朝田畝制度》 )的唯一途徑。

洪秀全

中文名稱: 洪秀全

《十款天條》《十款天條》

又 名: 仁坤
性 別: 男
所屬年代: 清代
民 族: 漢族
生 卒 年: 1814—1864
相關事件: 太平天國
相關人物: 李秀成 楊秀清 秦日綱 韋昌輝

生平簡介

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國領袖。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今花都)人。出身農家,讀過村塾,屢試不第。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翌年到廣西貴縣(今貴港)賜谷村宣傳拜上帝教真義。後回花縣,著《原道醒世訓》 、《原道覺世訓》等文。1847年8月赴廣西桂平紫荊山會馮雲山,組織力量,開展政治鬥爭。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營盤嶺聚集2萬多會眾舉行反清武裝起義,建立太平天國;3日在武宣“登極”,稱“天王”;12月在永安(今蒙山)分封諸王。翌年攻桂林,克全州,占領兩湖,再從武昌沿江東下,攻占南京。1853年定都南京,改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再分兵北伐、西征,結果北伐失利而西征勝利。入主天王府後,深居簡出,生活奢靡,大權交由楊秀清掌握。1856年,太平軍先後擊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楊秀清居功自傲,逼封萬歲。遂密詔韋昌輝、秦日綱,誅殺楊秀清及其家人、部屬2萬多。1857年石達開帶20萬精兵出走後,只得重用陳玉成、李秀成等,以扭轉局勢。1859年命洪仁玕總理朝政。清廷勾結帝國主義加緊鎮壓太平天國,安慶、蘇州、杭州等相繼陷入敵手,天京被圍。1864年天京陷落前病死。

太平天國的創始人和思想指導者。廣東花縣官祿人。 1814年1月1日(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於農民家庭。

少時就學於本村書塾,熟讀四書五經等古籍。約從1828年(道光八年)起,屢試不中,思想頗受刺激。1843年一次應試落第後,閱讀了基督教布道書《勸世良言》,將書中內容和六年前一次大病中幻覺對照比附,以為幻覺中所見老者即上帝,自己即上帝派來拯救中國以使人們回到信拜上帝之路的使者,並按書中所言,自行施洗。次年,偕友馮雲山等往廣州和附近各縣及廣西貴縣開展傳教活動,宣傳拜上帝、不拜仙佛邪神的道理。此後兩年間,撰寫了《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多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譴責當時社會的腐敗、墮落,要求人們淨化思想,信拜上帝,以回復到古代“天下為公”的盛世。1847年春,到廣州美國傳教士羅孝全的教堂學道,得讀新、舊約聖經,並申請加入教會,但因口試不合要求未能實現。旅再赴廣西。時馮雲山在廣西桂平紫荊山區傳教獲得成功,信徒日增,形成“拜上帝會”,他被奉為首領。

在廣西,洪秀全與馮雲山共同策劃,制定了宗教和道德的戒律“十款天條”和各種儀式,組織和約束拜上帝會會眾。由於影響不斷擴大,拜上帝會與當地封建傳統勢力發生衝突,鬥爭日劇。其間,洪秀全與馮雲山及廣西人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形成領導核心,逐漸明確了推翻不信上帝的清朝統治者而另建新朝的目標。洪秀全自稱天父次子、天兄耶穌胞弟,其餘五首領並為天父之子,以堅定信徒信心。1850年夏,廣西天地會民眾的自發鬥爭達於高潮,清朝在廣西的統治瀕於癱瘓,洪秀全乘機通知散居各地的信徒到桂平金田村會合。半年間,會集萬人,編組成軍。1851年1月11日建號“太平天國”,稱天王。同年,設官封王,建立各項制度。1852~1853年(鹹豐二年至三年),統帥所編太平軍與清軍作戰,入湖南進湖北,沿長江攻占南京建都(號天京),統治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

建都後,洪秀全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這一檔案勾畫出他理想中的社會藍圖:實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每人都授與土地,不論男女,照人口均分;以古代《周禮》的制度編組戶口,每二十五家為一“兩”,為管理生產和分配的最基層的組織;每“兩”設一國庫,收成時,除足本“兩”人戶口糧外均歸國庫,每“兩”人戶婚娶彌月所需俱用國庫,鰥寡孤獨由國庫供養。這是建立一個平均的、自給自足的、公有的小農社會的理想模式。但洪秀全的這種構想並不很縝密。1859年輔政的洪仁提出《資政新篇》,主張興辦交通、銀行和礦業等,與《天朝田畝制度》的傾向完全不同,洪秀全也批示同意。以後又重新刊布《天朝田畝制度》,但其中主要內容如平分土地等並未實行。在思想文化方面,洪秀全以上帝為獨一真神,打擊佛、道異教,在建都天京後又發起了嚴禁一切孔孟諸子百家書籍的運動,只允許基督教的新、舊約聖經和太平天國編寫的書籍流傳,以圖加強思想統治。楊秀清反對這一政策,在1854年2月以天父下凡方式肯定四書、十三經及其他古書的價值。洪秀全遂下詔刪改四書等儒家典籍,宣布刪改後準人民閱讀。但此事迄未完成,終太平天國之世並未出版改定後的四書、五經,洪秀全本人對古人古書的嚴厲態度也沒有改變。與此同時,洪秀全還提倡文以紀實,反對浮文典故。

1856年9月,太平天國發生內亂。主要問題發生在楊秀清同洪秀全和其他高級領袖之間。洪秀全雖是天王,但楊秀清掌握了軍政實權;並常以天父代言人之名,超越洪秀全之上。韋昌輝在洪秀全的默許下(一說系奉洪秀全之命)殺楊秀清;又擴大事態,濫殺楊秀清部屬多人。洪秀全在石達開起兵威脅下,殺韋昌輝,以石達開主政。但鏇又對石達開心存疑忌,多方牽制,致石達開於次年帶兵出走,與洪秀全分裂。此次內訌,極大地打擊了太平天國,損傷了實力。1858年,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提拔後起的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等為方面軍統帥,自己兼任軍師。但鑒於楊、韋、石事件,家天下思想加重,多任用年幼無知或才幹不足的兄弟子侄,使領導機構的能力大為降低。1859年,任命新到天京的族弟洪仁為“精忠軍師乾王”,居於首輔地位。洪仁頗具政治資才,但與太平天國淵源較淺,引起宿將不服。洪秀全遂普遍加官晉爵,以團結人心,雖收到暫時效果,但卻導致了各將領據地自雄的局面。

洪秀全在太平天國中致力宗教甚於實際政務,即使在後期親掌大權時亦如此。太平天國內亂後,軍民產生失望和離心傾向。因此他更進一步沉溺和求助於宗教,親自反覆宣傳天父天兄與其父子為“父子公孫”三代,其父子受天父天兄安排坐江山,因而是神聖不可動搖的。又改國號為“上帝天國”,鏇又改回而於“太平天國”之上加“天父天兄天王”六字。這些宗教宣傳和舉措,較太平天國前期更為離奇而缺少社會內容,未能起到鼓舞士氣,加強權威的作用。

1860年太平天國攻占蘇南等地後,與盤踞上海等地的外國侵略勢力接觸日多,引起嚴重衝突。英國要求太平軍不進攻上海等條約口岸地區。幾經交涉,洪秀全同意在1861年內不進入距上海一百里以內地區;但拒絕了英國要求繼續延期的威脅,於1862年1月派兵進攻上海。曾有外國勢力提出願與太平天國合作,推翻清朝,平分中國土地,洪秀全斷然拒絕。在外國傳教士的要求下,洪秀全一度同意外國教士可在太平天國領土內自由傳教。但洪秀全對世界形勢並不了解,對外以天朝大國自居,缺乏近代國家主權觀念,因而輕易同意了外國在長江的航行通商權。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加緊鎮壓太平天國。1863年(同治二年)太平天國統治區相繼失陷,天京遭清軍包圍,糧盡援絕。李秀成建議“讓城別走”,洪秀全不從,堅持株守天京。城內缺糧,他親自在宮中草地尋揀百草,製作成團,稱為“甜露”,要人民以“甜露”為食。1864年6月3日,因病去世。一個半月後,7月19日,清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中央政權滅亡。

太平天國與以往單純殺富濟貧的農民起義不同,有自己獨特的改造社會的思想和政策,而其大多出於洪秀全。洪秀全所著詩文及詔旨、文告很多,留傳者已大略備於1949年後編輯出版的《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一)、《太平天國史料》等書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