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馬歇爾》

《加油!馬歇爾》

《加油!馬歇爾》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西維吉尼亞亨廷頓小鎮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小鎮上橄欖球傳統歷史悠久。幾十年來,運動員、教練員、球迷們和他們的家人們一起為馬歇爾大學的球隊加油助威。在當地,橄欖球已經不僅僅是一項運動,而為馬歇爾大學橄欖球隊加油已經成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1970年發生的那場事故改變了這一切。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劇照劇照

1970年11月14日晚,一架載滿馬歇爾大學橄欖球隊所有球員、教練和球迷的航班準備降落在三州機場,飛機在著陸過程中意外撞向阿巴拉契亞山,全體機組人員和剛剛在南卡羅萊納完成艱苦比賽的37名球員、8名教練及學校員工和組成啦啦隊的25名亨廷頓市民全部遇難。

悲劇發生之後,大學校長唐納德·戴德蒙(大衛·斯特雷澤恩飾)準備延緩參賽計畫,而恰巧錯過航班躲過一劫的助理教練瑞德·唐森(馬修·福克斯飾)也因悲慟而不願返回綠茵場。不過在亨廷頓,馬歇爾球隊的影響遠不止運動那么簡單,它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亨廷頓將挽救這支球隊。

經歷了最初的一系列挫折之後,人們在局外人傑克·倫蓋爾(馬修·麥康納飾)的身上找到了希望和力量,作為一名年輕教練,倫蓋爾希望重建球隊,用重振雄風的戰績治癒人們心底的創傷。

不到一年後,在1971年9月18日,馬歇爾大學全新的球隊重登賽場,這些初出茅廬毫無經驗的年輕人將在倫蓋爾和唐森的指導下展開空難之後的第一場搏殺,這場比賽無關成敗,它在向世人證明,馬歇爾人精神不死!

演員介紹

《加油!馬歇爾》馬修·麥康納
馬修·麥康納出生在美國的克薩斯州,父親經營一家加油站,母親是高中的音樂老師,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最開始,馬修·麥康納並沒有對表演產生興趣,而是立志要做一名律師,在德州大學的學習期間,受到一本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銷售員》的靈感啟發,從而改變志向,開始學習電影。他的表演生涯開始於1991年在學生的電影作品中出演角色,在1992年執導了一部短片。在早期馬修·麥康納的表演生涯中,他只是飾演一些追逐女孩子的花花公子角色,在1994年的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4》飾演一個陰鬱瘋狂的嗜血殺手,開始轉變戲路。在2000年他參與了電影《獵殺U-571》的表演。馬修·麥康納同是還在喜劇片中出演角色,如《緣分沒法擋》《十日拍拖手冊》 ,他覺得最有意思的銀幕角色是在《火焰末日》扮演一名美國戰士。近兩年麥康納又出演了《撒哈拉騎兵》《利慾兩心》《賴家王老五》等商業片,知名度和影響力直線上升。

幕後製作

關於導演

對於導演處女作來說,在美國上映首周便能狂收4000多萬美元聽起來像個神話,這就是約瑟夫·邁克金提·尼科爾(JosephMcGintyNichol,綽號McG)初執導筒的《查理的天使》 ,即使在美國國外,該片依然紅火異常,在31個國家雄踞首映票房榜首,並在全球賺得2億6400萬的票房總額。隨後McG又執導了《霹靂嬌娃2》 ,全球票房仍然將近2億6000萬。憑藉著驕人的票房業績,McG成立了製片公司WonderlandSoundandVision,在電影和電視領域分別與哥倫比亞公司和華納兄弟公司展開合作。

其實McG最初是從為搖滾樂團“甜蜜射線”(SugarRay)錄製專輯起家,後來他又為Gap和可口可樂執導了商業廣告,迄今為止,McG已經為眾多著名音樂人拍攝了50多首MV,專輯總銷量已經超過了1億張。

真實呈現

劇照劇照

製片人巴茲爾·伊旺尼克(BasilIwanyk)說:“這並非是一部有關空難和球隊成長的電影,它在講述人們如何遭受和對待不幸以及怎樣從中恢復的故事。”在真實的空難發生時,製片人伊旺尼克只有不到6個月大,後來長大後的他也從未體會到這一事件的巨大影響,他回憶說:“我知道那場空難,但我不知道後來都發生了什麼。”在一次為另一部電影查找資料時,伊旺尼克意外的發現了有關馬歇爾空難的報導,亨廷頓社會和馬歇爾大學在經受了痛失親人的巨大打擊後重建球隊所付出的艱辛努力立即吸引了他的關注,伊旺尼克很快意識到這真實故事的難能可貴。經過調查,伊旺尼克發現在事件發生後的30多年間,只有一部鮮為人知的紀錄片《AshestoGlory》記載了這個故事,將它搬上大銀幕看來勢在必行。

本片編劇傑米·林頓(JamieLinden)其實與影片中的助理教練瑞德·唐森有所關聯,林頓曾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就讀,而唐森正是林頓的校友。2000年,在馬歇爾大學空難事件的30周年紀念活動中,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校報上刊登了關於唐森的文章,看到這篇文章的林頓決定進行深入研究。他回憶說:“我被文章中講述的馬歇爾球隊的經歷打動了,我是在空難之後出生的,我父母的那代人可能會記得,但從此之後,那次不幸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導演McG也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而且立即就被吸引了,他說這是他遇到過的最精彩的故事。整個事件充滿了戲劇性,以致無需過多潤色修飾,McG說:“真實發生的一切令人難以置信,你甚至會認為是純粹的好萊塢虛構。比如說影片的最後一幕,球場上最後時刻的扭轉乾坤看似刻意捏造,而實際上真的發生了。”

在創作劇本期間,傑米·林頓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做出取捨,他說:“我們儘可能的讓故事周全完整,這個悲劇影響了整個球隊、學校、所有教職員工、以及他們的朋友、家人和鄰居。最讓我頭疼的挑戰是必須省略很多個人細節,這讓我徹夜難眠,編輯的過程很艱難,對於這部影片,甚至讓人痛苦。”

劇照劇照

另外,傑米·林頓還深入挖掘出故事中命運的陰差陽錯。如原定搭乘那趟航班的球隊設備經理約翰·海根(JohnHagan)因認為航班抵達日期(13日)不祥而決定駕車前往格林維爾;埃迪·卡特(EddieCarter)因回家參加父親的葬禮而錯過了比賽和航班;球隊的開球手馬賽洛·拉哲特曼(MarceloLajterman)已經與女友瑪麗秘密結婚,並決定在返回翌日的派對上當眾宣布喜訊,孰料航班讓他同愛人陰陽相隔、失之交臂。林頓稱,在所有遇難者中,最令人心碎的莫過於兩對交情篤深的夫妻,他們甚至互相為彼此的孩子作了義父母,一對有4個孩子,一對有5個,那場空難之後,共有18名兒童成為孤兒。

慘劇發生之後,一個問題也隨即產生,是否應該重建馬歇爾大學的橄欖球隊,意見雙方的分歧雖然針鋒相對,但明顯全都無可厚非,因為雖然在賽場上重振雄風可以告慰空難中的在天之靈,但當每次球場比賽的歡呼聲響徹亨廷頓的街道,那些痛失愛子的母親必定會黯然神傷。

扮演倫蓋爾的馬修·麥康納說:“於是選擇變成了如何對待、恢復和繼續的問題,雖然每個人的方法都不相同,但最重要的是邁出第一步,也許你還不確定將走向何方,但邁出第一步是必須的。經歷了悲痛之後,你必須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樣才會開始恢復。”麥康納在片中曾說道:“如果你已經在球場上展開陣容全力以赴,如果你將一切都給了橄欖球,那么就不能失敗,當比賽結束時,我們也許會在記分板上落後,但我們不能被打敗。”這段勵志之詞並非源於劇本,而是出自麥康納的好友、德克薩斯大學著名橄欖球教練達里爾之口。

為了扮演好倫蓋爾,馬修·麥康納同真人相處了很長時間,在麥康納看來,倫蓋爾是一個局外人,他有些另類,而當時的境況也非同尋常。他所做的就是讓人們在循序漸進中面對現實和當前。McG認為倫蓋爾局外人的身份非常適合那種情境,他和那場空難毫無關係,這樣才會直率的專心於重組球隊的工作。

劇照劇照

麥康納說:“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偉大的角色,一個教師、一個教練和一個父親。像倫蓋爾這樣令人感動、激動和振奮而又非虛構的角色非常罕見和驚人,當我看完劇本,立即產生了表演的衝動,隨即我同傑克·倫蓋爾取得了聯繫,當時我對那段歷史還一無所知,我必須深入了解才行。”

擔任本片顧問的倫蓋爾曾這樣解釋當初臨危受命的動機,他從電視中看到相關報導時正在俄亥俄州的屋斯特學院任教練,他感到既然體育運動讓他成為了一名大學球隊教練,那么他就要做出回報,要用橄欖球運動賦予給他的一切幫助這所學校,他覺得自己會對重建球隊有所幫助。

曾是哥倫比亞大學橄欖球明星的馬修·福克斯在片中扮演倫蓋爾的助理教練瑞德·唐森,在空難發生之後,兩人必須重新招募和訓練幾乎一整隊的菜鳥。當時唐森只有27歲,只有三個賽季的教練經驗,他錯過了失事的飛機,不僅因慘禍而悲痛,還由倖存而生出愧疚。在喪生的37名球員中,有20個是他親自招收的。

福克斯說:“在空難過後的36年中,瑞德一直承受著心理重壓,他因沒能乘上那趟航班而苦悶不堪。”真正的瑞德·唐森除了任本片顧問之外,還在片中扮演了亨廷頓對手球隊的教練。憑著對唐森的了解,福克斯深知唐森參與影片拍攝的苦衷,他覺得自己該為那些孩子負責,重提往事無疑會讓他痛受折磨。福克斯決定用沉默和眼神來塑造角色,他認為這是表達人物沉重心理的最佳方式。在片中,福克斯曾逐字逐句的道出唐森的一段話:“我曾走進20棟房子,坐在20個客廳中向20位母親承諾,我會照顧她們的兒子,可他們都不在了。告訴我,我該怎樣才能看著一個母親的眼睛再次向她許下諾言呢?”

劇照劇照

在影片開始拍攝前,製片人巴茲爾·伊旺尼克和導演McG就做足了功課,不但與傑克·倫蓋爾和瑞德·唐森不斷會面,而且還走訪了當地的很多家庭和曾經在馬歇爾大學工作過的退休職工,除了幾位主要當事人之外,他們還邀請學校代表預審了劇本。目前在馬歇爾大學負責交流和運營的副校長基思·斯皮爾斯(KeithSpears)就曾是遇難球員的同學,他說:“其實,他們不需要得到我們的許可就能拍攝這部電影,但他們希望能得到。人們唯一擔憂的是,影片能否如實反映當時的情況。我們本著三項原則:尊重死難者,尊重西維吉尼亞和亨廷頓的人民,保證大學的完整統一。在空難之前,馬歇爾是所出色的大學,在空難之後,這仍是所出色的大學,馬歇爾可不是什麼‘墜機大學’。”經過最初的交談,馬歇爾校方發現影片製片方的想法與他們的非常一致,傑米·林頓的劇本嚴格遵照了事實,學校歡迎劇組進駐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未及開拍時,人們在春山公墓紀念6名未能鑑定身份的死者的紀念碑上發現了一封寫給製片方的匿名信,信中以全體死者身份寫道:“你們接受了挑戰,將把我們的故事告訴給世人,我讓每個在天之靈去協助你們,我們也許從地球上消失了,但我們代表著每一個馬歇爾人的希望,我們的精神不朽。”編劇傑米·林頓看過這封信之後,將複印件分發給每個演職人員,再次強調他們所擔負的責任和影片的基調。

2006年4月1日,亨廷頓當地的支持者為製片方舉行了熱烈的歡迎儀式,在場的8000人群情激昂的喊出當年馬歇爾球隊的賽場口號:“我們是馬歇爾人!”

關於拍攝

影片在馬歇爾大學和亨廷頓市開拍,用製作設計師湯姆·梅耶(TomMeyer)的話來講,當地的真實感是攝影棚中營造不出來的。梅耶回憶說:“我們走在街頭,人們會走上前來,對我們說現在依然記得空難那天。我們在亨廷頓拍攝了三周,在當地的經歷總在改變我的設計。”

為了準確捕捉到亨廷頓的外景,梅耶領導著由100人組成的設計製作團隊將亨廷頓的第四街區恢復成70年代的樣子。幸運的是,當地的建築並非廢舊立新,大多建築都保持著往日的風貌,只要去除掉近些年的元素即可。

劇照劇照

在重現空難現場時,梅耶與導演McG對最初選定的地點非常滿意,因為該處外景地距機場只有400多米,可以清晰看到跑道,給人一種與生還咫尺之遙的心碎之感。不過,經過仔細斟酌,主創人員還是決定放棄,轉道亞特蘭大的FultonCountyAirport/BrownField機場進行拍攝。由於真實空難的發生地點周圍有濃密的森林,於是梅耶先讓推土機在平坦的地面上製造出墜機巨大衝擊的效果,隨後,劇組用拖車運來了在莫哈維沙漠找到的被廢棄的DC-9型客機機身,並移植了從木材公司購得的100棵50英尺高的大樹,再用液壓機械模仿出猛烈的墜機對樹林的破壞效果。特技協調人大衛·弗萊徹(DavidFletcher)指導小組鋪設了3000多英尺長的丙烷管線,與2500磅的氣罐相連,從而製造出蔓延1000多平米的火勢。另外,片中的消防隊員都來自亞特蘭大消防隊,而且有兩輛消防車曾出現在當年的空難現場。

亞特蘭大WXIA-11電視台資深晚間節目主持人韋斯·沙金森(WesSarginson)曾在27歲時率先報導空難,當他來到梅耶通過研究照片和電視膠片而重現的墜機現場時,竟然目瞪口呆,他說逼真的現場讓人產生時光倒流的感覺。在影片開拍的前一天,一位員工被掉落的樹枝砸傷,匆忙趕來的急救醫生被眼前的空難現場震驚了,甚至開始詢問急救中心為何沒通知他們。

片中同澤維爾隊的比賽在莫里斯·布朗學院拍攝,充滿現代氣息的莫里斯·布朗學院運動場被改扮成馬歇爾大學運動場綠白相間的模樣,1200多英尺長的網眼護欄都被木質部件取代,所有塑膠座椅均被更換,LED和大螢幕也讓位給傳統記分板,所有的一切都要與故事發生的年代相吻合。

片中三場比賽場景是在體育動作協調人馬克·埃利斯(MarkEllis)的指導下完成的,之前,埃利斯曾指導《最長的一碼》《萬夫莫敵》的拍攝。在影片拍攝前,埃利斯觀看了大量當年馬歇爾隊的比賽錄像,並請教了包括倫蓋爾在內的前球隊教練。為了物色片中球員,劇組組織了為期兩周的公開選拔,有4000多人前來應徵,埃利斯在其中選出了200人,經過層層測試,最終選定了65人。在兩周時間內,這65人經受了地獄般的訓練,不但運動強度極高,而且很少吃午飯,更衣室也沒有空調。埃利斯說:“如果他們不像對待真的比賽一樣,那么就會失去真實感,這是裝不了假的,必須在球場上體現出無時不在的求勝狀態才能打造出出色的動作場面。”

影片段預告絮

男主角MatthewMcConaughey有飛行恐懼症。這也可能是他接拍這部由飛機失事而生的電影的原因之一。

顯示“我們是馬歇爾”口號的會議室場景是分開拍攝的。會議室場景在一天拍攝,而口號是在第二天拍攝的。

根據當地人的說法,“我們是馬歇爾”(WeareMarshall)並不是當時馬歇爾大學橄欖球隊的口號。

很多馬歇爾大學的學生及教職員工都曾出現在影片中。

空難發生之後,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曾調查墜機原因,並於1972年4月14日公布了調查結果,原來飛機當時的高度低於最低下降高度,而且沒能關注跑道環境,歸根結底,空難是由駕駛艙儀表數據運用不當和測高儀的錯誤造成的。

穿幫鏡頭

影片背景中曾出現一列車身上標有“聯合鐵路公司”字樣的火車,而聯合鐵路公司在1976年才成立。

簡評

From the ashes we rose.我們從灰燼中重生。
——電影副標題
《加油!馬歇爾》不僅篤信人性的善良,還會讓觀眾也相信。
——IGN MOVIES
一部感傷的勵志電影,影片的成功有賴於馬修·麥康納的活力和魅力。
——《阿波羅導報

經典運動題材電影

運動,一直是電影人衷愛的勵志題材之一。運動是一種力量的爆發,精神的激勵,這類電影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備受各大主流電影獎項的寵愛,自然成了許多電影人的首選題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