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

在流放期間列寧總結了該協會的鬥爭經驗,用以指導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設工作。 1898年3月初,當列寧還在流放地時,俄國的一批社會主義者就召開了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宣告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建立。 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後,在列寧的領導下召開了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制定了布爾什維克在這次革命中的策略。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楊諾夫·列寧是馬克思、恩格林創立的無產階級學說及其事業的繼承者。他創建了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並締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是世界無產階級及其它勞動人民的領袖和導師、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朋友。
列寧於1870年俄歷4月10日(公曆22日)出生在伏爾加河岸的辛比爾斯克城,即現在的烏里揚諾夫斯克。列寧的父親伊里亞·尼古拉也維奇·烏里揚諾夫是一位具有民主進步觀點的中學教師,後來成為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廳的視察員,因多年從事國民教育的勞績,晉升為省國民教育總監,並曾獲得貴族稱號。列寧的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是一位醫生的女兒,結婚前住在農村,雖然只受過親職教育,但由於她勤奮好學,後來仍然通過考試獲得國小教師的稱號。她讀過許多書,並擅長外語和音樂。她十分關心孩子們的學習和品德教育,終日為他們操勞。烏里揚諾夫一家有六個孩子。列寧的哥哥叫亞歷山大,姐姐是安娜。妹妹奧里婭。弟弟德米特里,最小的妹妹叫瑪麗婭。

聰明活潑的列寧從五歲就開始學習文化,九歲進入辛比爾斯克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品學兼優曾獲得金質獎章。列寧的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曾是喀山大學的優等生,民意黨人青年小組的成員。1887年3月13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因參與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捕。同年5月20日被殺密。受到極大震驚的列寧從血的教訓中增強了與沙皇專制制度作鬥爭的決心,並堅定地說:“我們不走這條路”。17歲的列寧已在探索著一條與沙皇專制制度作鬥爭的新的道路。1887年6月底,列寧全家遷居喀山,秋天他進了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入學不久,他因反對大學裡的警察制度而被開除,並被禁止在喀山居住。一年後列寧回到喀山,在那裡參加了當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開始研究《資本論》。1889年5月,列寧全家遷往薩馬拉城。1891年21歲的列寧以校外生的資格通過了波得堡大學的畢業考試。並被授予優等生畢業文憑。在薩馬拉城,列寧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寫了最早的一篇論文:《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1893年8月,列寧移居彼得堡(現列寧格勒城)。從此,揭開他革命生涯中新的篇章。

列寧是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締造者。世界歷史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俄國是各種矛盾的集合點,要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並進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就必須有馬克思主義武裝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列寧很早就說過:“給我們一個革命家的組織,我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這成了他孜孜以求的目標。為此他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和俄國的實踐相結合,為建設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而鬥爭。1895年秋,在列寧的領導下,彼得堡所有的馬克思主義小組聯合成了一個統一的政治組織,並命名為“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這個鬥爭協會是以民眾性工人運動為基礎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萌芽。它只活動了不長的一段時間,以列寧為首的一批骨幹就被逮捕了,列寧先是被監禁,後被流放西伯利亞。在流放期間列寧總結了該協會的鬥爭經驗,用以指導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設工作。1898年3月初,當列寧還在流放地時,俄國的一批社會主義者就召開了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宣告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建立。以列寧為首的流放者集會宣布加入社會民主工黨。事實上“一大”並沒有把黨真正建立起以來。在委員會中經濟派占據了優勢,一大後,組織上更加渙散、政治上更加動搖、思想上更加混亂,經濟派成為建黨的主要障礙。1900年列寧創辦的《火星報》和1901-1902年期間他寫的《怎么辦》一書,粉碎了經濟主義。1903年7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黨綱和黨章。在討論黨章時,黨內產生了尖銳分歧。誕生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第二次代表大會之後布爾什維克同孟什維克推行的機會主義組織路線和策略路線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

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後,在列寧的領導下召開了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制定了布爾什維克在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革命日益走向高潮的11月上旬,列寧從國外回到了彼得堡,以加強對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和彼得堡委員會的領導工作。在鬥爭緊張工作繁忙的日子裡,列寧還十分關注黨中央的機關報《新生活報》的編輯出版工作。他參加該報編輯部的會議並撰寫文章,宣傳黨的策略思想。使這份報紙在黨的生活和革命鬥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05年12月當莫斯科工人舉行武裝起義時,列寧讚揚了工人們的壯舉,並號召彼得堡的工人支援他們的鬥爭。莫斯科工人起義失敗後,列寧又及時幫助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鼓舞他們的鬥志。1906到1907年列寧仍在國內堅持鬥爭直到1907年的12月才被迫離開俄國。

1917年二月革命後,列寧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於4月3日(公曆4月16日)回到了俄國。針對俄國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在著名的“四月提綱”中,為黨和無產階級制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和革命和平發展的策略路線,接著,他在布爾什維克黨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又進一步發揮了“四月提綱”中的原理,從4月到7月90 天的時間裡,列寧一面領導中央委員會的工作,一面直接指導《真理報》編輯部的工作。先後寫了150多篇文章和幾本小冊子,宣傳布爾什維克黨的策略方針,從而武裝了布爾什維克,增強了他們對革命的必勝的信念。

列寧是十月武裝起義方針的制定者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領導者,1917年7月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平示威的鎮壓和接踵而來的對布爾什維克的打擊,使俄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根本改變,“七月事變”打破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革命和平發展的前途已經斷絕。列寧也被迫轉入地下,在拉茲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繼續指導著革命鬥爭並撰寫《國家與革命》一書,8月9日列寧離開俄國到達芬蘭,繼續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並關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科爾尼洛夫叛亂的迅速被粉碎,使國內階級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布爾什維克的威信大為提高,很快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蘇維埃中占據了優勢。列寧分析了新的革命形勢,在9月12日到14日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和莫斯科委員會寫的兩封指示信里,明確提出了通過起義把政權轉歸蘇維埃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新方針。為了便於加強領導,10月7日列寧從芬蘭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黨中央全會通過的武裝正義的決議,並指導了起義的準備工作。10月24日夜間列寧到了斯莫爾尼宮,親自擔負起指導起義的重任。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革命工人、兵士和水兵執行了起義的戰鬥命令。深夜攻下了冬宮,宣告臨時政府已被推翻,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從此,開始了社會主義的新紀元。

列寧不僅勝利地領導了俄國革命,而且指導和鼓舞了當時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在他的倡議下創建了共產國際,他親自主持了共產國際的成立大會,領導了二、三、四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從二大起任執行委員。

列寧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者。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的理論第一次在一個農業占優勢的落後國家裡變為現實。在這樣的國度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新課題。蘇維埃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為發揮人民民眾的才智,建設社會主義 開闢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打敗了資本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鎮壓了白衛匪幫的叛亂,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並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並制定了適合俄國國情和符合經濟規律的新經濟政策。列寧堅信俄國有一切必要的和足夠的條件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在他的領導下,擬定了綱領性的俄羅斯電氣化計畫,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以奠定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擬定了通過農業合作社和農業機械化以改造分散的小生產者,並吸引他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計畫。列寧高度重視文化教育工作,他把發展文化教育,進行文化建設計畫時代的主要任務。他強調說:“在一個文盲的國家內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列寧所說的文化建設包括掃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造就經濟建設及其他方面的專門人材。提倡共產主義道德風尚,改變愚昧不文明等廣泛的任務。在經濟文化建設中,列寧經常提醒黨的組織和幹部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專家的作用,檢查在使用和團結專家方面存在的問題。

列寧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克服官僚主義的積極倡導者。他對蘇維埃國家機構中的拖拉作風、文犢主義深惡病絕,認為它是阻礙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敵人”之一。列寧是改革國家機關的推動者,在他看來,要有效地克服官僚它義,就必須改革國家機關,使其密切地聯繫民眾,選拔優秀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到重要的經濟崗位上去,還要建立起明確的職責和民主檢查、監督制度,對於因官僚主義造成重大損失者,應分別情況給以處分,而克服官僚主義的根本途徑是提高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程度。

列寧極端厭惡個人崇拜。他認為工人領袖不是天使,不是聖人,而是普通人。他堅信:“千百萬創造者的智慧,卻會創造出一種比最偉大的天才預見都還要高明得多的東西。”列寧十分謙遜質樸、極端關心黨的事業,模範地遵守黨的集體領導原則,經常作自我批評,隨時注意傾聽民眾的意見,一向反對突出他個人。他多次拒絕藝術家為他繪製和塑造肖像,也反對人們為他祝壽。1920年4月23日,俄共(布)莫斯科委員會為列寧五十壽辰舉行了晚會,他故意推遲到晚會快結束時才到場,他在答詞中首先表示“感謝你們使我沒有聽祝壽演說……讓我們今後根本免去這種祝賀儀式”。歌功頌德的陋習是和列寧格格不入的,他語重心長地說:“一些政黨在它失敗和衰落之前,往往會驕傲自大”,“我希望我們無論如何不要使我們的黨落到驕傲自大的地步”。

列寧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革命事業的無產階級的領袖,他不知疲倦的和長期緊張的政治活動,以及社會革命黨暗殺造成的創傷,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從1922年上半年起,便身患重病。1924年1月21日,便與世長辭了。他的逝世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最沉痛的損失。他為人類做出的傑出貢獻永垂青史。
參考資料:雅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