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章》

《出口成章》

《出口成章》里收集的二十多篇短文,都是建國以後到1963年之間的作品,是老舍指導青年讀者學習寫作的入門書,內容涉及寫作中語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如:“對話”,“人物語言”,“敘述與描寫”,“文病”,“比喻”,“簡練”等。老舍先生列舉大量生動有趣的實例,“手把手”地輔導大家該如何運用優美的漢語言文字進行寫作。相信在老舍先生的悉心傳授下,廣大讀者都能做到“文通字順,出口成章”。

基本信息

(圖)《出口成章》《出口成章》

簡介

《出口成章》是老舍的創作談,薄薄的書翻到哪頁都有可看的內容,是老舍先生生前編的最後一本書,是老舍先生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還有是講話稿或記錄,內容大致都是講文學語言問題。

《出口成章》里收集的二十多篇短文,都是建國以後到1963年之間的作品。有談論文學的隨筆、札記和書信,也有在這種或那種場合的講話,大多跟文學有關。

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 老舍:《出口成章》

基本信息

作者: 老舍

ISBN: 9787309040883

頁數: 176

定價: 12.0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4-07

目錄信息

人、物、語言

語言、人物、戲劇

人物、語言及其他

語言與生活

話劇的語言

兒童劇的語言

戲劇語言

對話淺論

關於文學的語言問題

學生腔

談敘述與描寫

人物不打折扣

文病

比喻

越短越難

談簡練

別怕動筆

談讀書

寫作背景

也許人們還沒有忘記,那時候,很多文人都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創作了。套用胡風的話,就是“一動筆就要挨罵”,“不動筆也要挨罵”。而在某些人看來,文學就必須“繁榮”也是“應該”繁榮的,為了填補歷史的空白,許多苦大仇深的革命青年被組織起來,由中央文學研究所這樣的機構來教育他們,從識字開始,然後再一步一步把他們培養成“無產階級的大作家”。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老舍先生寫下了他關於文學的最真誠的文字。輕聲細語,苦口婆心,面帶微笑,或者也可以說是,面帶苦笑。

很多年後的今天,有人憤憤地撰文指出,當年的文學研究所,不過是“一個要把某某某們培養成大作家的掃盲班”。其實,我們應該“憤憤”的,又何止這樣一個“掃盲班”。

《出口成章》跟那個時期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一樣,也覆蓋著一層時代的痕跡。當時那些最常用的字眼,“階級”,“工農兵”,等等,也都在老舍先生的筆下反覆出現。

精彩語錄

《出口成章》里的原話:

“語言之美並不是耍貧嘴。”

“用我們自己的話道出東西的特質,便出語驚人,富有詩意。”

“平易近人的語言,往往是作家費了心血寫出來的。”

“不是照抄真人真事,而是要運用想像的。”

“寫東西,要一句是一句。”

“在思想之外,文學的語言還需要感情。沒有感情,語言無從有力。”

“信筆由思皆俗韻,秋風寶劍盡真情。”

“別怕動筆”一章:“第一步頂好是心中有什麼就寫什麼,有多少就寫多少。二來是,用所謂的一大堆生活經驗而寫成的一千或二千字,可能是很好的一篇文章。寫不出大的,就寫小的;寫不好詩,就寫散文;這樣高高興興地,不圖名不圖利地往下乾,一定會有成功那一天。”

“取精去粕地吸收營養。這樣,我們的學習便較比深入、細緻,逐漸豐富我們的文學修養。”

“勤於習作,就必然勤於觀察,對新人新事經常關心。”

“寫文章,用一字、造一句,都要仔細推敲。寫完一句,要看看全句站得住否。”

文摘

在文學修養中,語言學習是很重要的。沒有運用語言的本事,即無從表達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會有多少說服力。

語言的學習是從事寫作的基本功夫。

學習語言須連人帶話一齊來、連東西帶話一齊來。這怎么講呢?這是說,孤立地去記下來一些名詞與話語,語言便是死的,沒有多大的用處。鸚鵡學舌就是那樣,只會死記,不會靈活運用。孤立地記住些什麼“這不結啦”、“說乾脆的”、“包了圓兒”……並不就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北京人來。

我們記住語言,還須注意它的思想感情,注意說話人的性格、階級、文化程度,和說話時的神情與音調等等。這就是說,必須注意一個人為什麼說那句話,和他怎么說那句話的。通過一些話,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與性格來。這就叫連人帶話一齊來。這樣,我們在寫作時,才會由人物的生活與性格出發,什麼人說什麼話,張三李四的話是不大一樣的。即使他倆說同一事件,用同樣的字句,也各有各的說法。

評價

老舍先生著作中《出口成章》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不看原著是無法領會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