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傳》

《凱恩斯傳》

出版社:三聯書店\n\n《凱恩斯傳》\n頁碼:905頁碼\n\n出版日:2006年\n\nISBN:7108024152\n\n條碼:9787108024152\n\n版次:2006-04-01\n\n裝幀:平裝\n\n開本:16開\n\n中文:中文。

基本信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同中國或者亞洲沒有什麼直接的接觸。他對印度的情

《凱恩斯傳》凱恩斯傳
況比較了解,因為這曾是大英帝國的版圖,而且他在印度事務部做過短期的文官。他的第一本書是關於印度的金融問題,儘管他從未想過到印度去訪問是寫作這本書的必要條件。但是,他對中國的事情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對中國金融的了解來源於他的朋友——滙豐洋行的董事查爾斯•艾迪斯爵士,對中國政治和社會的了解則通過另一個朋友,曾在中國服務過的英國領事官員阿吉•羅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凱恩斯傳》《凱恩斯傳》

頁碼:905頁碼

出版日:2006年

ISBN:7108024152

條碼:9787108024152

版次:2006-04-0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中文:中文

內容簡介

1912年,他在《經濟學雜誌》上撰文評一位中國學者的著作,這就是陳煥

《凱恩斯傳》《凱恩斯傳》
章撰寫的《孔門理財學》(陳煥章是康有為的弟子,191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澤注)。凱恩斯在這篇書評中指出中國學者很早就懂得“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法則——譯註)和“貨幣數量說”。他引用了明初葉子奇在1378年就提出的“價格下降,應當發行紙幣;價格上升,應把紙幣收回”。他對中國的人口數字大惑不解。他說,中國眾多的人口顯然是在近代產生的。中國人口從18世紀初的1億上升到1842年的4.13億。他發現在中國並沒有發生西方世界的那種經濟或自然條件的巨大變化。因此,中國人口的迅速發展令人無法解釋。他擔心“中國的黃金時代恐怕一去不復返,因為享受這個條件的人口太多”凱恩斯是作為一個貨幣經濟學家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因而只有涉及中國的貨幣問題才讓他感興趣。他從一開始就是一位貨幣改革家。他設計的第一個貨幣計畫是1910年的中國“金匯兌本位”計畫。他不贊成在中國發行紙幣,因為中國人的歷史經驗表明,紙幣“將無可避免地帶來經濟不穩與最終的災難。而且它將阻撓農村地區從實物貿易到貨幣貿易的過渡”。他建議“一種以白銀為流通的貨幣,但以黃金為本位貨幣”。他認為中國不應當積累黃金,而應當在倫敦保留生息存款,在對外支付時可把這些存款轉換為黃金。他舉日本為例,說它把大多數的儲備都轉換成英國的國債券。凱恩斯的這個計畫一直被鎖在一個抽屜里,直到他去世後才被人們發現。

從一個更廣泛的角度看,凱恩斯對W.S.傑文斯筆下的亞洲十分著迷。傑文斯把亞洲稱為“貴金屬的巨大儲藏地和市場”,他還認為“東方產品的低廉價格引起了貴金屬向東方的不斷流動”,“從我們手上拿走了成百上千萬的金磚。而這些金磚在西方放在那裡毫無用處”。這種強烈的形象化描述在凱恩斯的腦子裡觸發了一個經濟史的“貨幣”理論,把長時段的經濟興衰同黃金和白銀的升降聯繫在一起。儘管西方的貴金屬不斷向亞洲流失,但由於亞洲人偏愛囤積貴金屬而不使用之,所以他們仍然很貧窮。西歐則在16世紀充分利用從南美洲流入的金銀,和在18世紀攫取的印度黃金財富開始了商業和工業革命。凱恩斯關於利率的流動性偏好理論也許就是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產生的。1918年,中國又一次進入凱恩斯的視野。他反對在德國賠款問題上援引強加於中國的“庚子賠款”為先例。1937年,他敦促英國和美國在日本不願放棄對中國的侵略時,中斷與之的全部貿易關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參與了對中國發放貸款的討論。總體而言,他確實是中國的一個朋友,不過他對中國知之甚少。

凱恩斯的三個信條

第一,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充滿激情的自由貿易鼓吹者。他認為,由於沒

《凱恩斯傳》《凱恩斯傳》
有保障充分就業的國內政策,很多國家不得不過分依賴出口推動的發展方式,最終引起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強烈反應。他寫道,在推動一個國家同國際經濟的融合過程中,“強有力的自我節制”是必要的。在中國快步奔向全球化的時刻,凱恩斯的這個警告是適宜的。

第二,他相信工商業活動受到無法降低的不確定性的制約。生意上的決定取決於長遠預期,而對長遠預期“不可能找到科學根據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可預測的機率”。這就意味著,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金融市場的波動是一種特有的流行病。最後,在匯率問題上經濟學界至今似無定論。凱恩斯本人信任用國際協定來調節的固定匯率制。他經歷了20年代和130年代的貨幣戰,親眼目睹了國家操縱匯率以達到貿易上的競爭優勢的手段。他把英國在1921年的經濟衰退歸罪於東亞貨幣的大幅度貶值。因此,他必定會反對一個國家利用匯率偏低的貨幣來不斷積累外匯儲備以達到出口推動型經濟發展的目的。他不厭其煩地指出,外匯儲備不是為了囤積而是為了使用。因此我認為他一定會敦促中國多花少省。

正如我在本書的結尾部分中所說的,“只要這個世界有需要,凱恩斯的思想就會一直存在下去”。然而,一本凱恩斯的傳記不可能只描述他的經濟思想。正如他的夫人莉迪婭•盧波科娃用她那種帶俄國腔的英語所說的,他“不僅僅是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哲學。他在這些領域裡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而這些領域也對他思考經濟學和經濟問題的方法產生了影響。儘管經濟學家都致力於“做至善的事情”,很少有人把倫理學當成一回事。經濟學家們以為,只要能讓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就是對他們有好處。然而凱恩斯堅持認為,經濟發展只有在當它能夠使人們在道德上得到改善時,才算是正當的事業。從某種程度上講,經濟學和倫理學應當攜手並進。但當人們的收入水平超出一定的標準時,經濟學和倫理學就開始分道揚鑣。今日的西方出現了失控的消費主義浪潮,文化和精神價值成了“酷愛金錢”的犧牲品。凱恩斯對此一定非常不快。

哲學方面,凱恩斯是一位直覺主義者,相信人們對善與惡、真理與謬誤、對與錯的行為有直接的、先驗的認知。這種直覺是在一個人的經驗之外就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更加信奉的是康德主義而不是功利主義。他對艾薩克•牛頓的評價是:“他的直覺肌肉最強壯,最有韌性。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受到上天如此的厚愛。”這段話對凱恩斯也適用。他的朋友奧斯瓦爾德•福爾克懷疑他的腦子“是否真是典型的西方式的,抑或只是徒有虛表”。凱恩斯認為對任何問題的分析只是他的“思想結構的外表,而不是實質”。這更像藝術家的頭腦,而不是科學家的頭腦。從個性上看,凱恩斯具有審美家和管理人才的雙重性格。他的情趣和愛好是唯美的:他的經濟學佳作都有一種詩意。但這些藝術火花是為保衛受到威脅的社會秩序這個任務服務的。他常常願意犧牲他認為是正確的東西,以換取他認為可以得到的東西。他在這方面的直覺十分敏銳。他意識到:“文明是少數幾個人的個性和意志建立起來的一種單薄、脆弱的外殼。人們只能通過巧妙地制定和不擇手段地維護規則和習俗來維持明。”他之所以能夠繼續引起我們的注意是因為他正是屬於那“少數幾個人”之一。他將自己的一生和思想貢獻給了捍衛“單薄、脆弱的”文明外殼的事業。

作者簡介

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1934年7月19日出生在中國哈爾濱一個俄籍猶太富商家庭,嬰兒時就同父母一起被日本關東軍拘押在日本一年。戰後由於無法拿回在哈爾濱的巨大家產,移居英國,六十多年後才重新訪問幼時的故園(2005年9月曾來華講學).他的《凱恩斯傳》使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傳記作家之一”,享譽國際學術界,並被英國女王封為勳爵。這本積三十年功力的著作只有一個中心思想:經濟學不是“科學”,而是倫理學的一種套用,經濟學家首先應該具有文化和道德觀。

媒體推薦

凱恩斯從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經濟理論能為現實經濟服務,他參與的論戰都是在政策辯論層面上的。從這一點來說,凱恩斯更像是18和19世紀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家,而不是20世紀主流的學院派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傳說很多,而本書從全球化的高度展現凱恩斯這位有著世界性影響的人物的人生軌跡,正是其高出其他作品的地方。
——中華讀書報

編輯推薦

哈羅德所寫的傳記對凱恩斯的生平作了廣泛的描述。雖然重點是介紹凱恩斯的公共生活,即他對經濟學和在公職工作中的貢獻,但也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凱恩斯的個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他的關係、他們的共同興趣、他的抱負和興趣以及他的人生哲學。在哈羅德的平實而又生動的描寫下,作為一個典型的英國資產階級知識界代表人物的凱恩斯的人格躍然紙上。

本書詳細記錄了20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的一生。他在逝去的歷史上寫下濃重的一頁。在今天,不論是贊成者,還是反對者,都承認他對西方經濟學造成的巨大衝擊力和影響力,他的創新精神和敬業精神,他思想中的某些科學成分將激勵後人不斷前進。

凱恩斯從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經濟理論能為現實經濟服務,他參與的論戰都是在政策辯論層面上的。從這一點來說,凱恩斯更像是18和19世紀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家,而不是20世紀主流的學院派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傳說很多,而本書從全球化的高度展現凱恩斯這位有著世界性影響的人物的人生軌跡,正是其高出其他作品的地方。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責任與善行
第1章王朝起源
第2章劍橋文化:賽吉維克和馬歇爾
第3章在劍橋長大

參考連結

http://www.amazon.cn/dp/zjbk32942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