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案》

《典型文案》

《典型文案》,新中國六十年當代文學的“檔案”,這是一部描述1949年以後的三十年中中國當代文學史著名案例的研究著作。具有非常紮實的案頭功夫和探幽索微、引人入勝的寫作風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典型文案》《典型文案》

這是一部描述1949年以後的三十年中中國當代文學史著名案例的研究著作。具有非常紮實的案頭功夫和探幽索微、引人入勝的寫作風格。

1949年以後,中國當代文學與政治、意識形態緊緊捆綁,制度力量非常強大,寫什麼和怎樣寫都取決於文藝政策和部署。當代文藝面對的往往不是人而是物:體制、政策、形勢、運動等等。過去研究作家作品的成敗,一般從其自身找原因,而在當代,必須從社會總體找原因,其自身原因退居次要乃至微不足道。因此當代文學史不是一部緣創作而延續的歷史,而是一部隨時被它外部的強大社會現實因素所牽制、影響和操縱的歷史。從特殊性言,當代文學史不是作家史,不是作品史;是事件史、現象史和問題史。因此,《典型文案》和以往對文藝和文藝史的研究都強調主體性,把作家藝術家的才能、性情、修養視為原動力不同;《典型文案》一書對當代文學史的研究,重心放在了“關係”的發微、辨析和闡釋上。當代文學史上存在一些集中反映了當時文學境狀的典型人物,還有樁樁件件交織著錯綜關係的文學史案例。分析它們,品味它們的諸多細節,成了《典型文案》主要的內容。這本書,是關於新中國六十年當代文學的一份“檔案”。其中,無論對人、事、史,均致力於考辨梳攏,抉微索隱,陳其概要。是一部理路謹嚴、具有思辨光芒和智慧含量然而又文采斐然的作品。 

作者簡介

李潔非,生於安徽合肥。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先後在新華社、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供職。八十年代中期起從事當代文學批評,後轉向專項研究,兼事小說、隨筆和史傳寫作。歷年出版著作主要有:《告別古典主義》(1989)、《小說學引論》(1995)、《循環遊戲》(1997)、《城市像框》(1999)、《漂泊者手記》(2000)、《龍床》(2006)、《典型文壇》(2008)、《解讀延安:文學、知識分子和文化》(2010)等。

編輯推薦

從蛛絲馬跡、寸絲半粟人手,用手術刀式的嚴謹解剖樁樁案例,走進新中國前三十年現場,探問當代文學史真相。
寂寞茅盾
晚近二三十年,茅盾從泰斗、大師,急遽跌落為被人輕慢的對象。生前名動天下,身後文名寂寞,這巨大反差的存在,乃不爭之事實。進而觀察,他的一生竟然充滿了不如意,說來難以置信一二十世紀中國的長篇小說巨匠茅盾,未盡其才。
路翎底氣質
我們必須在談論路翎時提到凡•高、茫茫人海中,這兩個背影是相似的——那不僅由於他們離開時的樣子,更由於他們的經歷、精神氣質和藝術面貌。
少年維特,長眠人寨
他用自己猶如冰炭的人生軌跡,提出了二十世紀的“郭沫若難題”。一個具有成為“文藝復興百科全書式人物”最佳潛質的人,最後那樣謝幕了。這讓人意識到,中國的現代轉型雖然已歷百年,現代器物、現代景觀也燦然可觀,但在文化上、精神上,離“現代”仿佛還在路上。
反覆——舒蕪的路
看他走過的曲折道路,看他如何為激情支配、未經理性澄清即著手似是而非的思想活動,最後又看到他一旦面對巨大現實權威,憂禍懼難,矯志偽心,金蟬脫殼……這好像是個人品格問題,但在深處,關乎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的探究。
迷案辨蹤——《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前前後後
它的命運是一筆糊塗賬,在當代文學歷史上,所有遭批判的作品,唯有這篇小說所經歷的過程撲朔迷離,讓人如墜五里霧,幾成五十年代一樁文學“迷案”這筆“糊塗賬”的“糊塗”之處,根植於整個國家政治從“新萌動”到“始料不及”的突變。作為一篇作品,雖小、不起眼,卻是戲劇性的一九五七年很完整的縮影。
屈服——陳企霞事件始末
雖然是“私醜”,只要能達到目的——令桀驁不馴的對手就範、屈服、這個目的,不僅完全達到,並且效果超平想像。就像在現場感受到的,“私醜”的泄露目引起了群體狂歡,在“私醜”面前人們群情激昂,他們接受並且擁護以“私醜”鑑別好人壞人的尺度。

讀者評論

《典型文案》里的許多故事,有高潮,有起伏;有高尚,有卑鄙;有情愛,有仇恨;有歡笑,有血淚;有純真,有權謀;有真相,有揣測;有氣壯山河的豪情,也有苟且偷生的無奈;有年少得志的飛黃騰達,也有晚景淒涼的落寞悲哀。不是小說,卻比小說還要好看。
書里的重要人物,大多都為文學愛好者所熟知:茅盾、郭沫若、胡風、路翎、舒蕪、丁玲、劉紹棠、王蒙、吳晗等等,以及當時的政治權威,他們一起構成了這部有關當代文學史的《典型文案》。雖然不是按時間或者人物的順序依次排列,涉及的人、事也有局限,但通過這些千奇百怪的“文案”,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當代文學史的複雜和詭異。
當代文學與政治的關係,用血肉相依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幾十年來名噪一時的文學作品,幾乎都與當時當地的政治風向有關。而我們的文學史,80年代以前一直用歷史唯物主義和階級鬥爭的觀點作為評價作家和作品的標準,具有較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近些年,在重寫文學史的思潮下,過去一些所謂的“大師”、“名家”被推下神壇,少數曾經被歷史遺忘的作家不僅重回讀者的視野,在學術界也得到極高的評價。《典型文案》里涉及的這些作家,幾乎都是已經過世而且已經過氣的御用文人,比如郭沫若,過世才不過三十多年,然而聲名日下,與其在世時天差地別。李潔非先生在蒐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用歷史的、辯證的、人性的觀點看待這些在建國最初三十年享有盛名的作家以及那段時間產生的文壇事件,讓讀者能夠有更開闊的視野觀察當代文學,為文學批評提供了一種較為客觀的判斷。
做中國文人難,要做有良心、有骨頭的中國文人更難。文人要考慮政治、藝術、文化、家庭、社交等重重因素,很難保持獨立的思想。而在政治的大風浪里,不管你的名氣多大、地位多高,只要思想稍有不合時宜,都有可能被打入阿鼻地獄。文人們不得不細心揣摩當權者的意圖,一方面阿諛奉承大唱讚歌,一方面剷除異己表達忠心。天真的胡風,到了五十年代還在堅持自己的文藝理論,結果碰得頭破血流,連帶著數以千計的家庭遭殃。戰鬥力十足的丁玲,打倒了蕭也牧之類的當紅作家,後來卻也在權力鬥爭中敗下陣來,被流放到北大荒十多年。
書中還揭開了許多文壇“秘史”,比如郭沫若少年時代的同性戀情結,茅盾退黨、入黨之謎。這些內容,看似八卦,但對於我們了解這些作家和他們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