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若耶溪》

《入若耶溪》是南朝·梁代詩人王籍所作詩詞之一。

王籍詩《入若耶溪》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入若耶溪
【創作年代】南朝·梁 
【作者姓名】王籍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②。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③。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④。

作品注釋

①艅艎(yú)(huáng):舟名。泛泛:船行無阻。
②陽景:日影。回流:曲折的溪流。
③逾:同“愈”,更加。
④長年悲倦遊:詩人多年以來就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以此而悲傷。倦遊:厭倦仕途而思退休。

作品賞析

若耶溪在會稽若耶山下,景色佳麗。這首詩是王籍游若耶溪時創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淨,同時也達到了“動中間靜意”的美學效果。
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遊玩,用一“何”字寫出滿懷的喜悅之情,用“悠悠”一詞寫出“空水”寥遠之態,極有情致。
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詩人用一“生”字寫雲霞,賦予其動態,用一“逐”字寫陽光,仿佛陽光有意地追逐著清澈曲折的溪流。把無生命的雲霞陽光寫得有知有情,詩意盎然。
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蟬噪”、“鳥鳴”使籠罩著若耶,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為深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二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像唐代王維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杜甫的“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聲響來襯托一種靜的境界,而這種表現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創。最後兩句寫詩人面對林泉美景,不禁厭倦宦遊,產生歸隱之意。全詩因景啟情而抒懷,十分自然和諧。此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

作者簡介

王籍,文海。琅邪臨沂(屬山東)人。其父王僧佑為南齊驍騎將軍,晉安王文學。王籍自幼習文,博涉有才,為任、沈約所賞識。仕齊為冠軍行參軍,入梁為安成王主簿,天監中為湘東王蕭繹諮議參軍,遷中散大夫。547年(太清元年)引安西府諮議參軍,帶作塘令,不理縣事,不久逝世。
王籍詩歌學謝靈運,《南史·王籍傳》稱“時人鹹,謂康樂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莊周”。他在會稽所作《入若耶溪》一詩尤為人們所稱道。其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二句,南方文人擊節讚賞,嘆為“文外獨絕”;北朝盧詢祖、魏收則不以為然。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舉出《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句,以為“籍詩生於此意爾”。顏氏此說,恐失之穿鑿,但此詩這種“動中有靜”的表現手法對後世頗有影響。蕭繹曾集其文為十卷,已佚。存詩二首,逯欽立輯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崔顥詩《入若耶溪》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入若耶溪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崔顥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入若耶溪
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
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
岩中響自答,溪里言彌靜。 
事事令人幽,停橈向余景。

作品賞析

在這首詩中,詩人抒寫的是清幽秀麗的若耶溪。詩人用幽靜的情趣,輕靈簡淨的筆觸,素淡、勻潤的色調,刻劃若耶溪的山水幽境,表現自己處在這清淨幽美環境中的愉悅、寧靜心情。
一、二句,敘寫作者乘著小船進入若耶溪。“輕”、“去何疾”和“已到”這幾個字,傳達出詩人由於舟行迅疾、將入佳境而激起的歡快、驚喜之情。
三、四句,描寫詩人到達雲門山下,在清澈如鏡的溪水上輕輕盪槳,暢遊山水風光的情景。但詩人並沒有正面描寫溪兩岸的青山、綠樹、溪花、幽草,甚至也沒有寫雲門山和雲門寺;而是著意抒寫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應與融合。“起坐魚鳥間”一句,是寫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時而仰望碧空翔鳥,時而俯視清溪游魚;“動搖山水影”一句,則描寫自己天真地用船槳拍擊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動搖、變幻。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的身心無拘無羈,與魚鳥游翔,與山水嬉戲,完全與美妙的大自然契合無間。這兩句著重寫動態,從魚鳥、山水和詩人自己的活動中表現一種“空靈”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靈動、有情趣。
五、六兩句,著意渲染清溪的幽靜。但詩人並未把它寫成一片死寂,而是以聲音反襯寂靜。詩人諦聽著溪岸山岩中發出的各種聲音,並且饒有興致地期待著山岩自己的回聲。同時,他還感覺到在這清溪里說話,儘管暫時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靜;但話聲一停,環境越發顯得清靜。環境如此幽靜,使詩人深深感嘆“事事令人幽”。此時,即將沒入西天的夕陽,將一束淡淡的光輝灑落在這縹碧澄清的溪水上,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船槳,面對著夕陽,讓全身沐浴在殘餘的陽光之中。詩到這裡,戛然而止。但這一束射到溪中的夕陽光,卻使這蜿蜒曲折的若耶溪,一路上都穿行在林蔭蔽天的山崖之間的清靜幽深境界如在眼前了。詩人在這首詩中之所以著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環境的幽靜,正是為了寄託詩人喜清厭濁、好靜惡鬧的情懷。

作者簡介

崔顥(未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以《黃鶴樓》詩,頗令李白折服。開元年間及進士第。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後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然行履稍劣,好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為口實。754年(天寶十三年)卒。有詩一卷。(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