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瑪依之歌》

《克拉瑪依之歌》是作曲家呂遠創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首歌曲,這首歌曲鏇律優美,民族風格濃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摘掉貧油帽子的喜慶局面,很多人也是因這首歌了解了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之歌》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建國四十周年廣播金曲獎。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歌曲名:克拉瑪依之歌

作詞/作曲:呂遠

年代:1957年

原唱:呂文科

歌詞簡譜

《克拉瑪依之歌》簡譜《克拉瑪依之歌》簡譜

當年我趕著馬群尋找草地
到這裡來駐馬我瞭望過你
茫茫的戈壁像無邊的火海
我趕緊轉過臉 向別處走去
啊克拉瑪依 我不願意走進你
你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
啊克拉瑪依 我不願意走進你
你沒有歌聲沒有鮮花沒有人跡
啊克拉瑪依 你這荒涼的土地
我轉過臉向別處去
啊克拉瑪依 我離開了你
今年我又趕著馬群經過這裡
遍野是綠樹高樓紅旗
密密的油井和無邊的工地
我趕緊催著馬
向克拉瑪依跑去 

創作背景

克拉瑪依之歌克拉瑪依之歌
新中國誕生以後的五十年代初期,百廢待興。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建設起一個富強繁榮的國家,是放在中國人民面前的頭等大事。當時的中國還戴著貧油、落後的帽子,不少外國專家斷言在中國找不到石油。我國著名科學家李四光帶著地質隊伍到處勘察,1956年,好訊息傳來了:在我國新疆克拉瑪依發現了大油田
著名音樂人、詞曲作家呂遠,那時正值年輕熱情的年華,看到克拉瑪依發現大油田的訊息,興奮不已,上級又下達了任務,要求配合形勢加以宣傳。呂遠想為克拉瑪依寫一首歌,但他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趴在地圖上找了半天,地圖上也沒有這個地名,他不停地哼著“克拉瑪依,克拉瑪依”,構思得十分吃力,終因感覺太空洞,他暫時放下了創作。
沒想到第二年,即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呂遠被打成反黨右傾分子,不過還是“可以繼續使用”的人員,從北京發配到蘭州煉油廠勞動改造。這個“反黨右派分子”帶著自己的樂器和一些未完成的手稿,來到了蘭州,白天“勞動改造”,晚上伏案創作。蘭州煉油廠煉的就是克拉瑪依開採的石油,在這裡呂遠斷斷續續聽說了一些克拉瑪依的情況,他覺得自己和克拉瑪依的距離縮小了不少,創作的欲望重新開始涌動。
這一次,他把自己想像成了一個騎著馬兒的遊牧人,幾度來到克拉瑪依,而這個地方只能令他憂傷,“茫茫的戈壁像無邊的大海,我只好轉過臉向別處走去”。再次來到,發現這裡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變化令人振奮,克拉瑪依,“你這樣鮮艷,這樣雄偉,這樣美麗,油井像森林,紅旗像鮮花”。歌曲通過一個四處遊走的牧人的眼睛,唱出了克拉瑪依令人激動的前後不同、今昔之變。經過這樣處理,兩者對比十分鮮明,而且情緒有大起大伏的空間,歌曲內涵顯得十分豐富。
一個周末的晚上,呂遠覺得腹稿成熟了,他彈著吉他,輕輕哼唱,《克拉瑪依之歌》一氣呵成。清風吹送,鏇律繞樑,呂遠舒了一口氣,經過難產的作品終於完成,但他當時並沒有想到這首歌會有多大的影響。
這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呂遠的歌曲多是自己寫詞自己譜曲,和其他作曲者有所不同的是,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由於家境富裕,呂遠從小受到的是西式教育,少年時期的文學藝術觀念多少有些“歐洲中心主義”,認為藝術的最高殿堂在西方。1946年,呂遠帶著“小資產階級思想”參加革命,才知道革命文藝觀與他往日受到的教育是那么的不同。尤其是在解放區,革命文藝簡樸到簡單,直接與宣傳形勢、民眾鬥爭、生產任務相聯繫,把音樂定位為教育人民、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的武器。而呂遠的作品總是抒情性的多,他總覺得藝術作品應該帶有生活情趣,於是他的作品往往不符合革命標準。“小資思想”和“講究審美情趣”,使他成為屢次遭受批鬥的對象,被劃為右傾分子也是必然,為此,音樂家也十分苦惱,說“我一直想成為堅定的革命左派,但就是成不了。”其實這個時候他已經自詞自曲地創作出了一批很“革命”的、也流傳一時的作品。其中有《馬車夫之歌》、《木工合唱》、《哪兒來了這么個老貨郎》、《建設者之歌》等。
2008年9月28日,克拉瑪依市50周年市慶的這天,呂遠飽含著對克拉瑪依的深情厚誼,將自己珍藏50多年的《克拉瑪依之歌》手稿,鄭重地交到克拉瑪依市市長徐衛喜手中。徐市長雙手捧著這發黃的手稿,向90歲的呂老深情地鞠了一躬。他們早已經把“榮譽市民”的稱號授予了這位不但寫了《克拉瑪依之歌》、後來又寫了《克拉瑪依新歌》的音樂家。 

評價

《克拉瑪依之歌》幾十年前來廣為傳唱,這首歌優美,遼闊,充滿生機的鏇律和很美的歌詞,鏇律中民族風格濃厚。人們因為《克拉瑪依之歌》很早就知道了克拉瑪依,因為《克拉瑪依之歌》的和美好而嚮往克拉瑪依。《克拉瑪依之歌》以及後來的《我為祖國獻石油》等歌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陸續摘掉貧油的帽子,為後來中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克拉瑪依市

克拉瑪依市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加依爾山南麓,克拉瑪依,系維吾爾語“黑油”的音譯,得名於市區附近的一座天然瀝青丘——黑油山。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噴油,當時取名為克拉瑪依油田,是新中國成立後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

作者呂遠

呂遠呂遠

呂遠,中國著名作曲家,1929年生。山東煙臺人。1963年在海政歌舞團任藝術指導至2000年。曾任中國文聯全國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等職。50多年的專業創作生涯中,呂遠為祖國和人民奉獻出1000多首歌曲,約100部歌劇、舞台劇和影視片音樂。代表作有《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俺的海島好》、《八月十五月兒明》《泉水叮冬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與唐訶全作)、《思親曲》等受到普遍歡迎的抒情歌曲和歌劇《壯麗的婚禮》、《大青山凱歌》等。

原唱呂文科

呂文科呂文科

呂文科(1930.8.16~1997.11.16)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河北井陘縣人。他長期與作曲家呂遠合作,演唱了呂遠創作的《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受到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讚揚。《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讓呂遠和男高音呂文科結識,共同的愛好和追求,藝術上的珠聯璧合,使二人結成的“二呂現象”,成為歌壇一段佳話。
1997年11月16日晚19時,呂文科在北京海軍總醫院去世。

獲獎

《克拉瑪依之歌》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建國四十周年廣播金曲獎。

視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