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倪墓誌》

《元倪墓誌》

《元倪墓誌》,全稱“魏故寧遠將軍燉煌鎮將元君墓志銘”。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二月刻。楷書。19行,行22字。縱74厘米,橫73.5厘米。民國初年在河南洛陽姚凹村出土,曾歸常熟曾炳章、昊興蔣榖孫、番禺陳漁春。1960年從陳氏處訪得此石。現藏上海博物館。

基本信息

簡介

元倪墓誌元倪墓誌
元倪墓誌,全稱“魏故寧遠將軍燉煌鎮將元君墓志銘”。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二月刻。楷書。19行,行22字。縱74厘米,橫73.5厘米。民國初年在河南洛陽姚凹村出土,曾歸常熟曾炳章、昊興蔣榖孫、番禺陳漁春。1960年從陳氏處訪得此石。現藏上海博物館。

背景

河南洛陽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後的都城。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為了推行漢化,改拓跋為元姓。洛陽城北邙山一帶為元氏祖墳,陸續出土了大量墓志銘,統稱元氏墓誌。元倪為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孫,屬北魏道武帝後裔的有元顯、元均、元廣、元鑒、元遙、元倪、元啼、元殲、元繼、元乂、元爽、元維等。元倪《魏書》、《北史》皆不見有傳。

釋文

魏故寧遠將軍燉煌鎮將元君墓志銘
元倪墓誌(局部)元倪墓誌(局部)

君諱倪,字世弼,司州河南郡洛陽縣都鄉照明里人。
太祖道武皇帝之玄孫,左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大宗正卿領司宗衛將軍定州刺史南平王之叔子。年廿九拜員外散騎侍郎。太和廿一年二月寢疾卒於洛陽照明里宅。蒙贈寧遠將軍敦煌鎮將。春秋卅四。以今正光四年歲次癸卯二月戊午朔廿七日甲申遷葬於景陵東山之陽。乃作銘曰:國靈鍾美,開英帝族,載挺伊人,溫其如玉。皇室千里,清高出俗,匪直才孤,亦唯俊獨。爰始入仕,民譽斯盛,逶蛇自公,退食從政。大道是遵,行非由徑,德音式昭,明心克鏡。一世百齡,登之者罕,命有隨遭,壽亦修短。歲路未央,遐年詎滿,之子離災,生塗中斷。貴賤同盡,熟異王孫,埋靈滅識,委魄荒原。人鄉稍遠,鬼穸長昏,鐫聲金石,用慰沉魂。高祖道武皇帝。曾祖廣平王。祖使持節都督涼州及西戎諸軍事領護西域校尉征西大將軍儀同三司涼州刺史南平王,謚曰康王。祖親南安姚氏,萬年縣君伯之次。父左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大宗正卿領司宗衛將軍定州刺史南平王,謚曰安王。母太原王氏,謚曰恭妃。

特點

《元倪墓誌》是元氏墓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元倪為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孫,墓誌的書寫者應是當時高手。此志刻工亦甚精,能將原書筆意較細緻地傳達出來。從刻本看,原書書法熟練,墨色豐腴飽滿,因受南朝書法影響,滲入圓筆和行書筆法,點畫流動,書風趨於秀逸瀟灑,圓潤典雅,為北魏墓誌中的佳品。結體具有一般魏體的基本特徵而屬其中平正規矩者。

臨摹

元倪墓誌(局部)元倪墓誌(局部)
《元倪墓誌》因受南朝書法影響,滲入圓筆和行書筆法,點畫流動,書風趨於秀逸瀟灑,是雄強悍勁的魏碑向楷書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書體。雖未署作者名,通過秀逸精健的書法推斷,該墓誌很可能是造詣頗深的書家和刻工所為。
其一、點。該墓誌中的點分為三類:圓勁秀麗的瓜子點是露鋒尖筆直下寫成;右上挑點、相同點等,是承上筆筆勢,用行書筆法寫成;撇點乃側鋒直下而成。點的起筆宜大膽果斷,如快馬入陣,迅疾遒勁,這樣能避免毛筆蘸飽墨後,由於動作緩慢,在起筆處形成大墨團。點有從上直下、由內向外、由外向內、由下往上和橫向取勢的,所以應把握好入筆方向。
其二、長橫。長橫分為五類,即平橫、左尖右上凸橫、左重右上橫、中段輕右上凸橫和曲波橫,如上圖中“吏”、“隨”、“安”、“祖”、“者”五字。前兩種橫的寫法為露鋒輕入筆,前者為漸行漸提,稍向下自然收筆,而後者右上行逐漸加重,擰筆攏毫,自然收於右下。後三種橫的起筆方向有自左上向右下和從右上向右入筆的行書筆法,故應快速入筆,將筆向下稍沉,輕輕一提,變側鋒為中鋒略向右平行,隨即右上行到凸頂後引筆稍向下,擰筆攏毫收於右下。右上行筆的筆桿上部稍向身內傾斜,切忌側鋒橫掃而過獲頓按回收成一個大墨團。
其三、短橫。短橫有許多被點替代了,魏碑中少量方勁的短橫保留了下來。寫短橫一般只需按原帖的筆意書寫,但不可敷衍而過,必須意到筆到,筆力不可懈怠。
其四、豎。豎有長豎、短豎之別。寫短豎較寫長豎要容易一些,長豎多是方頭尾尖(或圓),如上圖中的“軍”、“中”二字。其寫法是右橫執筆或右下橫執筆,筆尖由畫外平入或斜入,入筆後快速頓轉峰理毫下行,至末端順勢空掄收筆,或在下行時,逐漸提筆收起。個別豎畫的尾部呈方形,可將筆鋒攏向一側作收,也可行至末尾,將筆肚用力一按即收。
其五、撇。撇有斜撇、曲撇兩種:方起尖收的斜撇剛勁雄強,尖起圓收的曲撇婉約秀麗。這兩種撇在收筆處有加力和不加力、向左上翹和順勢撇出之分。有個別撇的起筆使用行書筆法。方切起筆要峻利,切勿拖泥帶水,久停不行。如右圖中“尉”、“燉”、“銘”、“鎮”四字。
其六、捺。捺分平捺和斜捺。平捺捺腳有取其自然和輕微徐徐下按平出之分。斜捺有捺腳圓潤和方勁、平出、上翹之別。雖取夕暢之勢,它的輕重、斜度和姿態與其他點畫搭配得很和諧。有的捺變成長點或短點。如右圖中“遠”、“春”、“故”、“今”、“癸”五字。
其七、鉤。鉤畫有在折處另起筆的,也有不另起筆的。個別左彎鉤還使用隸法。心鉤的寫法是,收筆時重按(筆桿上部略向身內),迅速攏毫提鋒向上超出。豎鉤的關鍵在於豎畫欲收筆處,向左超筆,著力在右下,向右超筆,著力在左下,重按後調鋒攏毫趣出。如右圖中“劉”、“盛”二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