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顯儁墓誌

元顯儁墓誌

《元顯儁墓誌》,楷書,刻於513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農曆二月。1917年(民國六年)出土於河南洛陽。石灰石質,通高35厘米。上面為志蓋,用陰線刻滿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龜甲紋樣,龜甲中央陰刻正書“魏故處士元君墓誌”八個字,下面鐫刻著正書志文。珍藏在南京博物院。

簡介

北魏《元顯儁墓誌》整拓本 北魏《元顯儁墓誌》整拓本

《元顯儁墓誌》,楷書,刻於513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農曆二月。1917年(民國六年)出土於河南洛陽。出土後不久就由金石學者傅沅叔(即傅增湘)購得。初藏於京師博物館(前國立北平博物館),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博物院的國寶南遷,元顯儁墓誌也隨著輾轉遷徙,最後落腳在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現在珍藏在南京博物院。

描述

《元顯儁墓誌》,石灰石質,通高35厘米,長75厘米,寬56.5厘米。上面為志蓋,用陰線刻滿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龜甲紋樣,龜甲中央陰刻正書“魏故處士元君墓誌”八個字。下面鐫刻著正書志文,計19行,行21字,共357字。志蓋和志文上下相合,正好為一個生動、完整的石龜,而且龜的首尾、四足畢具。把墓誌製成象徵長壽的龜形,祈求墓主在九泉之下得其永年。這一形制,在北魏墓誌中為僅見,後世也極少出現。

銘文

元顯儁墓誌全文 元顯儁墓誌全文

維大魏延昌二年歲次癸己二月丙辰朔廿九日甲申故處士元君墓志銘

君諱顯儁,河南洛陽人也。若夫太一玄象之原,雲門靈鳳之美。固以瓊峰萬里,秘(壑)無津,龍樤紫引,綿於竹帛。景穆皇帝之曾孫,鎮北將軍冀州刺史城陽懷王之季子也。君資性夙靈,神儀卓爾,少玩之奇,琴書逸影。雖曾閔淳孝,無以加其前;顏子湌道,亦莫邁其後。日就月將,若望舒盪魄;年成歲秀,若騰曦潔草。松鄰竹侶,熟不仰嘆矣。是則慕學之徒,無不欲軌其操,既成之儒,無不欲會其文,以為三益之良朋也。若乃載笑載言,則玄談雅質。出入翱翔,金聲璀璨。昔蒼舒早善,叔度奇聲,亦何以加焉。而報善無征,殲茲秀哲,甫齡三五,以延昌二年正月丙戌朔十四日己亥卒於宣化里第。粵二月廿九日窆於瀍澗之濱。痛春蘭之早折,傷琴書之永穸,以追吊之未磬,更載琢於玄石。其辭曰:愔愔夫子,令儀令哲,獨抱芳蘭,陵踐霜雪。且琴且書,俞光俞烈,扶搖未摶,逸翰先折。春風既扇,暄鳥亦還,如何是節,剪桂雕蘭。泉門掩燭,幽夜多寒,斯人永矣,金石流刊。

特點

該志書法用筆中側鋒兼用、方圓皆備、爽潔峻利、秀潤嚴整。結體大體呈左低右高之勢,精緊茂密、秀逸多姿,極富韻致。兼有帖學書法的飛動妍麗和碑學的茂密豪宕。在眾多的墓誌顯得丰姿特秀、獨具風神。但因用筆結字多以側媚取勢,稍有“左秀右枯”之感。

說明

墓主元顯儁,河南洛陽人。他是“景穆皇帝之曾孫,鎮北將軍、冀州刺史、城陽懷王之季子。”513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正月十四日卒於宣化里第,年僅15歲。同年二月廿九日窆於瀍澗之濱。志文秉承漢魏南北朝墓誌的體例,有序有銘,辭彩華美綺麗,音韻沉鬱和諧,“痛春蘭之早折,傷琴書之永穸”,寄託了家人對這個早殤的皇族少年無限的哀思,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當然其中不乏誇飾溢美之辭。不同於他的父叔兄弟,在《魏書》等史傳中都有記載。志名題署“處士”,是因為他還沒有達到因襲官爵的年齡,無仕宦事跡,只能姑且以“處士”稱之,開創了碑誌中這一稱謂的先例。

價值

元顯儁墓誌的書法是北魏墓誌書法中的精品。該墓誌琢刻精緻,形制特殊,加之志文辭彩華麗,書法精絕,所以甫一出土,就極受金石學者和書法家們的珍視。吳士鑒的《九鍾精舍金石跋尾》和趙萬里的《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均有著錄。直到現在,臨習和取法此墓誌的書家也相當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