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之稅》

《他鄉之稅》

《他鄉之稅》 ,財政稅收類書籍,2008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他鄉之稅》他鄉之稅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數: 420000
印刷時間: 2008/10/01 開本: 16開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8612577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財政稅收

 編輯推薦

其實,一個國家的財政史是驚心動魄的。如果你讀它,會從中看到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社會的結構和公平正義的程度。
——溫家寶總理(於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
管不住政府的線,怎能管好政府手中的權?
千年來,財稅影響甚至左右著每個人乃至每個國家的命運。改革開入的三十年間,中國的財政留下了怎樣的軌跡?一個北方小鎮,這些年發生的波瀾詭譎的變革,又如何折射著一個國家的“隱秘”財政史?洞察歷史,以把握未來,踏上中國的財政民法治之路。
我特別讚賞田毅和趙旭的《他鄉之稅》。這本書立足現實問題,描述現實生活,通過改革演進過程的考察來透視基層政府的生計活動,研究資料豐富,刻畫手法細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長的鄉鎮政府三十年生活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趙樹凱
書稿感覺好極了!現在學界和政界都需要《他鄉之稅》這樣的好東西,而不是無病呻吟。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鳴
從一定意義上說,小鄉鎮即大中國,鄉鎮財政是理解中國農村政權運行狀況的核心。作者通過第一手的資料和紮實的實地調查,以客觀、生動的筆法展示了一個鄉鎮的起起伏伏,農民和幹部的命運、基層政權的定位探詢、政權間財政和行政的複雜關係。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方面讓我們有“接地氣”的痛快感,另一方面又引發我們對農村發展的憂思。這是一本幫助我們了解和把握當下中國基層真實運行的不可多得的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守英
在過去的幾年裡,田毅數十次跑到中國北方的一個小鎮,想要揭開一個秘密,那就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中國北方鄉村經濟運作的謎底到底是什麼?他的書稿一拖再拖,可能不是商業意義上的“好作者”,不過,我喜歡這樣的作者。
 ——“藍獅子”出版人、財經作家 吳曉波
這是一本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基層政治生活非常有啟發性的書。作者通過長期的資料收集、實地探訪和私人日記,力圖給我們描繪出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基層政治生活變化的軌跡以及背後的邏輯。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也許會更理性地看待中國的基層政治,特別是基層官員的生存邏輯。
——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楊雪冬

內容簡介

政府財稅關乎國計民生,更與每一個公民的權益休戚相關。國家財政的“陽光化”和“公共化”,是政府體制改革和公民權利保障的必由之路。
一個普通的北方小鎮,三十年間,圍繞著政府的錢和老百姓的錢,上演了若干故事,揭示了中國財政的“隱秘性”。
本書將帶你走進這座小鎮,近距離觀察他們的生活軌跡和命運,揭開鮮為外界所知的隱秘的稅收流動真相。作者歷時8年,訪問上百人,取得眾多第一手賬本、檔案、私人日記等未公開材料,通過鄉鎮這個小小的視窗,描繪出一幅國家三十年財政史的宏大畫卷。
鄉土之稅,將是我們重新踏上這三十年當代中國道路的一份獨特通行證……

作者簡介
田毅,現供職於《第一財經日報》,並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曾在財政機關、新華社、《21世紀經濟報導》等單位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轉型社會公共政策和鄉村變遷。曾獲美國東西方中心獎學金赴美、韓訪問。

目錄

導言:在流動的迷霧中穿行
引子:捲入
 那一夜
 腦子壞了
 公堂上下
 鎮長
第一篇 大開合(1976-1988)
 第一章 擠出來的革命
“外流”者
平城鎮
“雙層”交易
作業組突圍:“娶過的媳婦說不得”
 第二章 蜜月
李二柱的選擇
廟會重開張
口袋、小財政與“意外”的承包費
 第三章 自籌號角
“突來”的旱情
關鍵之年
半邊天
 第四章 動員新天地
初嘗市場
收購忙、糧倉內與國庫中
承轉起合鄉企路
消失的納稅人與強化的“掛鈎獎勵”
第二篇 入口(1989-1995)
 第五章 “推手”
葵花、布料與假羊毛
自家“灶台
從紹興到石家莊
別了,供銷社
 第六章 起風波
誰的磚窯(上)
誰的磚窯(下)
“長肉的事兒”
 第七章 猛進中
北村內外(上)
北村內外(下)
稅費及三個羊圈
“達小康
 第八章 源起
何楠被免
“優、良、平”
零散稅的誘惑
縣鄉“自給”接力賽
第九章 上下間
1993年
成就與變奏
鄉乾起伏
第三篇 迷宮(1996-1999)
 第十章 追逐
“鳥窩窩”新市場
加速
黯然神傷
 第十一章 玄機
暗戰
三次尷尬的買賣
“一個政府,兩個稅收任務”
部門間的“合作”
 第十二章 微言、掮客與“開支”
“拿錢買稅”
三掮客
審計平城:何以墊支?
 第十三章 重重複疊疊
三天三夜調地會
農情五斷章
范春的世界
鄉企命運
 第十四章 娃娃與老師
三娃娃之死
意想不到的官司
28張請假條
 第十五章 大轉折
一巴掌減免8萬元稅?
尾欠!尾欠!
墊稅
“掰手腕”
 第十六章 緊急通知與新網路
緊急通知
點化
邊緣與中心
半邊戶
第四篇 原委(20世紀90年代末-新世紀初)
 第十七章 流動的利潤
“賣方”主力
“晉車外掛”拉稅戰
建安難題
發票大案背後的買家與嚴格治理
 第十八章 公開資料中的“盆地”
買稅三例
一位副鎮長的年終總結
90個公開案例
“流動”與“盆地
擴大的“斷裂”
第五篇 行行且行行(2000-2006年)
 第十九章 “二次革命”
稅費之變
“航測”、“大畝”與難停的尾欠
“老手”與“新手”
“磨不推自轉”
 第二十章 發力
奶牛夢想
工業興縣、項目為王
“三板斧”
 第二十一章 免稅前後
真假公章
直補新形象
無稅之村
門市萎縮?
不同的錢、不同的人
 第二十二章 專業化
專職、兼職和“一肩挑”
“安南那兒有稅可買嗎?”
“冒出”債務700萬
“超買”
 第二十三章 治理
團結起來!
招商“回歸”,引稅漸逝
遺失的責任
新書記與大力治理
 第二十四章 交織
集體資產流失風雲
鄉鎮部門化?
縣城諸“衙門
非稅收入“迷信”
尾聲 待續的歷史
 保衛中學
 希望
結語 以萬變應萬變?
致謝
附錄1 資料來源
附錄2 參考文獻
附錄3 公開資料中的部分引稅、買稅情況
注釋

媒體評論

我特別讚賞田毅和趙旭的《他鄉之稅》。這本書立足現實問題,描述現實生活,通過改革演進過程的考察來透視基層政府的生計活動,研究資料豐富,刻畫手法細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長的鄉鎮政府三十年生活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趙樹凱

書稿感覺好極了!現在學界和政界都需要《他鄉之稅》這樣的好東西,而不是無病呻吟。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鳴

從一定意義上說,小鄉鎮即大中國,鄉鎮財政是理解中國農村政權運行狀況的核心。作者通過第一手的資料和紮實的實地調查,以客觀、生動的筆法展示了一個鄉鎮的起起伏伏,農民和幹部的命運、基層政權的定位探詢、政權間財政和行政的複雜關係。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方面讓我們有“接地氣”的痛快感,另一方面又引發我們對農村發展的憂思。這是一本幫助我們了解和把握當下中國基層真實運行不可多得的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守英

在過去的幾年裡,田毅數十次跑到中國北方的一個小鎮,想要揭開一個秘密:那就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中國北方鄉村經濟運作的謎底到底是什麼。他的書稿一拖再拖,可能不是商業意義上的“好作者”,不過,我喜歡這樣的作者。
——“藍獅子”出版人、財經作家 吳曉波

這是一本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基層政治生活非常有啟發性的書。作者通過長期的資料收集、實地探訪以及通過私人日記,力圖給我們描繪出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基層政治生活變化的軌跡以及背後的邏輯。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也許會更理性地看待中國基層政治,特別是基層官員的生存邏輯。
——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楊雪冬

書摘插圖

第一章 擠出來的革命
 “外流者”
1976年夏的一天,平城公社馬蹄營大隊宋潤寶下定決心趕赴延安。凌晨5點,健壯的他背上一長卷行李溜出村,第二天黃昏來到延安,遠望寶塔山,野花一片。不過這個地主子女不是來參觀革命聖地或訪親探友,他的唯一目的就是把肩頭那一大卷東西賣出去,換成錢回家買糧食。
馬蹄營距平城公社中心10里地,鹽鹼嚴重,細心人估算這個大隊此時“至少有70%的勞動力偷偷‘外流’,小隊、大隊、公社幹部不管,春耕垮了”。他們甚至把生意做到北京,人們說來往的火車上時常可見他們隊的農民互相打著招呼。遇到緊俏時,“外流”一趟甚至掙回過700元,那可是公社幾個領導一年的工資呢。
他們賣出的物件是炕布——北方人家的好東西。以往農家炕上多鋪葦席,扎人,相比之下這紅紅綠綠、布滿牡丹鳳凰的炕布當然惹人喜歡,娶媳婦更少不了。一塊炕布用一斤漆,10元錢成本,賣價至少20元。
70年代末那幾年,每當黑夜,馬蹄營家家戶戶幾乎都在辦“美術展”:男女老幼齊上陣,先裁自洋布,再掛上牆,之後塗底子,最後女人和孩子們拿著沾滿油漆的棉花團,幾扭幾轉,一朵朵鮮艷的牡丹花就出來了。
但畫、賣炕布絕對是“地下活動”,必須反鎖家門,油漆再嗆也不開窗,賣布歸來也非等到半夜才敢進村。
宋潤寶從延安回來不久就遭遇了幹部的突然襲擊。一天黑夜,四五個人突然翻過他家院牆,一舉繳獲7塊炕布。大隊書記就此給公社寫了份匯報。
公社(黨委):
在全國民眾“學大寨運動”猛烈向前發展,各地先進單位不斷湧現時,我們大隊階級鬥爭尖銳、複雜,資本主義泛濫。有多人畫炕布,搞投機倒把,多次教育不聽,反而更嚴重。有的不參加勞動,在家畫。對有些好貧下中農有很不好的影響。後來大隊沒收11塊炕布,經研究,(已)處理,款付本人。其他的沒收,請批示。
 馬蹄營大隊
 1976-7-23
宋潤寶哪裡服氣,他這樣的地主子女被“襲擊”了多次,而貧下中農畫炕布則沒人管,自己每次“外流”還得交上三五塊管理費。雖然上級要求手工匠人必須持生產隊證明外出做活,並向隊里交錢,記工分,但貧下中農怎么沒人管呢?
私下的“外流”在平城暗暗增長著。一個村“最近‘外流’六七個人,(都是)地主子女王義存弄出去的”。另外一村的賈連志“村里人支持他‘外流”’(其實是因家庭不和)。村幹部還發現了一個“不‘外流’也不參加勞動的梁言中”。
1978年秋天,一輛小貨車悄悄開進平城大隊三小隊,農民們提著籃子聚攏過來,你家幾個他家幾個地賣給來人30斤雞蛋,隨後從車上卸下廢鋁片。車上來人叫郝二娃,他在市一機廠上班,平城大隊人,這次來是想給職工買點緊俏的雞蛋,而村里親戚也讓他從鋁廠捎回些廢鋁片來加工。
只是有人告密了!公社幹部來清點了滿地的廢鋁片,決定以非法生產名義向郝二娃“獲利”的4000元收取3%的管理費,並徵稅。其實這些夜晚,平城不少人都騎車偷偷去百里外的市里拉回廢鋁料,再加工成水瓢賣出。各個村似乎都有點自己“私下的副業”,除了做炕布和打鋁瓢,還有趙家溝的柳條筐、三保莊的牆籬笆,不過全都是暗中進行。人們似乎越來越“對付”公田裡的活兒,而把心思用在“私活”和那點自留地里。
多數時候,勞力不足但人口眾多的家庭必須拿現錢購買工分以分得糧食,但現金太缺乏了,而城鄉物資難以流通,農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各類小買賣,“外流”交易應運而生。正是這些不多的現錢,很大程度上支撐著他們勉強度日。
1976年元旦,在公社訂的《市報》頭版上,人們看到了毛主席《重上井岡山》和《鳥兒問答》兩首詩,還有他與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女兒握手的照片。這年春節,縣裡放映了電影《紅色娘子軍》和《珍珠》。但平城並不平靜,不安分的不僅有“外流者”,平城公社階級鬥爭的另一重點是抓賭博漢、小偷和神婆。
3月3日,一大隊發現四十餘人賭博,居然女人不少。這裡過去是把賭博漢戴高帽游村,甚至判刑,現在一般只罰款或罰勞動。一些女人賭博時還抽菸,幹部強令她們戒掉了。保義村大隊還抓住兩個本隊的神婆,她們辯解說在行醫,二。第二天,平城階級鬥爭動態會就在這裡“現場”召開了。大隊幹部們埋怨偷盜頻繁,有的說知青晾了十多件衣服,一下全被偷去;有的說有人在糧店買白面,轉眼就丟了一袋;還有一天中午,物資代銷店竟被盜了兩次!
地主富農子女的不滿確實在增加。一日,田二發不想翻糞,在一帝閒扯,“隊長讓他乾,他反口大罵,隊長哭了一天多”。不知什麼人還在一大隊幹部的樹上釘了顆大釘子。
大隊幹部對“外流”都嚴加防範、屢次查抄,還追著收“外流管理費”,甚至雖迫其進學習班。這當然既是上邊的政治任務,也是擔心村里沒勞力幹活兒。
不過對付農民“外流”越來越倚靠收稅了。70年代中後期,人們總能看見工商員顧占祥、稅務員杜志如和公安特派員張大平三人在街道和鄉村轉悠,私人的買賣讓他們看見必然是要拉住,重的沒收罰款,輕的交稅費。
1976年至1979年,這裡實行的是“定收定支,收支掛鈎,定額分成,一定一年”的財政體制,屬於統收統支。社隊企業利潤、管理費、農業稅收和上級撥款是主要收入,而工商業稅則很少,這個階段,平城公社的財政收入甚至比前幾年下降了很多,1975年為14萬元,而1976年、1980年分別為12萬元和9萬元。
公社工商員顧占祥就說:非法經營的工商稅收肯定是要交的,稅收對個人買賣管得緊,集體企業則時交時斷。當然此時“管理”比“稅收”更重要。
慢慢地,大隊幹部們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公社也時緊時松,其實哪綁得住人家的腿呢!而到了隊幹部們也畫起炕布或跑起小買賣時,乾脆就沒人管“外流”了。
如果說地主富農子女的不滿是因為分配給他們的農活髒累且沒有像貧下中農子女那樣招工進城的機會,知青被偷是妒忌人家的出身和返城命運,那么賭博漢最初玩起來多是不想刨“那個不知道是為誰刨的地球”,但絕大多數還在“刨地球”的“老實人”和“外流”的小買賣人完全是因為飢餓。
早上糊糊粥,中午酸菜土豆湯,晚上還是糊糊粥,家境好的湯里能多飄幾滴油花。大家沒見過幾回白面,小麥與玉米磨成的麵粉還摻著殼。玉米高梁面壓成的“鋼絲面”,又硬又於澀,孩子吃了拉不下屎。
公社幹部雖有工資,但一樣餓得慌。一天黑夜,公社書記李鎖才偷偷去鄰縣一村買糧,路過馬蹄營支書高靜門口,李小聲對高說,“我家的鍋和鍋蓋長在一起了”,高說那趕快從我家拿點糧食吧,李說他怕嘴雜,繼續向鄰縣奔去。
 平城鎮
平城鎮屬興遠縣,位於黃土高原邊緣。1741年,乾隆登基第六年,這片土地上有了最初的居民。40年後,一位地方官和居民集資建起奶奶廟,加上已有的龍王廟,廟會商販雲集,熱鬧非凡,舞龍、劃旱船、踩高蹺來往於街巷,跪香求兒女的婦女把奶奶廟三個廟門擠得滿滿的。漸漸地,平城成為百里內的商貿中心。
清代“移民實邊”政策讓大家相聚於此。最早來的姓高,他家住的地方就叫高家台。大戶們一到總是先購置耕地,然後為了加工產出的糧食就組織起各類作坊,集中交易隨之開始。民國時,幾個大戶幾乎壟斷了這裡的米麵、油加工和布匹生意。
興遠縣海拔千米,平原為多,興遠河蜿蜒其間,平城鎮就在這塊土地的東北角。這裡冬天漫長寒冷,夏季雨水集中、“十有九旱”的春天讓人們吃盡苦頭。兩百多年來,有記載的大旱37次,水災29次。1929年,一個外國人來此看到毛骨悚然的乾旱景象,“一切生長中的東西,好像被新爆發的火山灰一掃而光一樣,甚至樹皮也剝落殆盡”。
1937年日軍占領平城,築起4米高的城牆,並把原來全縣近200個鄉鎮改編為16個大鄉,平城為其中之一。後來國民黨實行了保甲制度,直至1949年。
1969年,已成為人民公社的平城包括13個大隊,70個小隊,25個自然村。1979年12月31日,公社幹部陳牧青在一個不足巴掌大的本子上記下了平城的現狀,轉述如下:
總面積7萬畝的耕地中集體占地6.5萬畝,其上種植著1萬畝麋子、8000畝穀子、6500畝土豆和5000畝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是甜菜和茴香。這些作物供應著本地和城市,但平城117個小隊中缺糧的超過六成。這裡的牛、馬、驢、騾子等大牲畜幾乎都圈在集體的圈內,綿羊等小家禽別分養在300多戶人家,不過多由供銷社分派任務收購。
平需現在有拖拉機20台,電動機59台,柴油機43台,機引犁8部推土鏟4台,機引播種機4部,脫粒機3部,粉碎機7台,噴霧順138架,水泵60台,小膠車144台等。它們主要負責機耕2.6萬畝,灌溉面積4.2萬畝。這裡1/4的農作物可以施上肥,幾乎都是氮肥,氨肥只有很少量。
此刻,平城農民就在公社、大小隊幹部的管理下,與文中這些土地、機械、電力、牲口和化肥等等頑強協作。不過,比對付“外流”更難的還有兩大問題:產品交易和土地作業方式。
 “雙層”交易
在農民“外流”做買賣之外,社隊企業和供銷社扮演著鄉村交易的主角,由此形成私下與公開“雙層”交易網路。
“賠錢也要為人民服務!”1976年平城公社黨委會議上幹部為了打擊“投機倒把”這樣說。不久,社隊企業辦起了裁縫鋪、照相館和修車鋪。
現在的平城,機械廠、機耕隊、蜜蜂廠、獸醫站、預製廠和良種場等能提供些基本生產資料,生活需要則由照相館、縫紉社、製鹽廠、醬油酒副食坊和衛生院解決,煤窯則服務於生產生活兩方面。
平城社隊企業大多成立於70年代初,按照“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原則,形成了圍繞本地生產生活提供基本產品的內部體系。雖然分工不細,生產時斷時續,但它們無疑是這裡的支柱之一,是公社依靠的財政收入大戶。有的公社甚至還辦起化肥廠、水泥廠和炸藥廠。
圍繞著社隊企業的生產、用人、效益等分配問題,平城公社領導每年都討論幾次,行政調配是它們運行的基礎,1980年成立的社企管理委員會,管理著這些企業的70名職工,1981年,公社書記岳忠提出多建幾個供銷社門市,原則成了“缺什麼賣什麼”。
供銷社則是貫通城鄉商品的主渠道,是平城公社的“後勤部”。除了“自下而上”收購農副產品外,還“自上而下”運來輕工品和生活品。
就這樣,70年代中期,平城供銷社和其下12個代購代銷點承擔著一萬多人的生產與生活供給,農民通常要走幾里路買點東西,商品也少得可憐。幾年後商品種類增長迅速,有個供銷社,1979年時只有菸酒火柴等10多種商品,一年後增長到140多種。
物資流通不易,國營商店負責工業品在縣以上城市銷售,而縣以下由供銷社負責。基層供銷社無力經營或不願經營工業品,國營商業又不能下鄉,商品層層克留、積壓。而在人來利往中,供銷社體系的價格和利潤率都必須固定不變。這時平城雖已有人看上了14寸黑白電視機,但只能由供銷社經營。有的農民為了買農具或水缸跑了十幾個供銷社,還有的買到了農藥卻買不到量杯。釋放的需求與分割的市場把供需缺口扯得似乎更大了,最明顯的是雞蛋。
此刻,平城一些農民想盡辦法在村里收雞蛋,把這些蛋賣給供銷社才能換來珍貴的腳踏車購買票。公社要求每4畝地繳售鮮蛋1斤,這樣的掛鈎制度與“貧下中農市場管理組”打擊黑市一樣,都是為了足額向城市供應。那幾年本市居民吃雞蛋和豬肉的多了。
不過雞蛋越來越難收了,更多雞蛋被農民馱上腳踏車穿行在城裡的大街小巷,“雞蛋換玉米面,雞蛋換玉米面!”吆喝聲不斷。有的供銷社不得不自己建起養雞廠。國家賣給城市居民的銷售價低於從農民那裡的糧食收購價,這種扭曲的價格讓一些種田的農民不得不拿著雞蛋去城裡換糧食。
1979年,平城恢復了中斷已久的物資交流會,放開了部分農副產品價格,一些小商販現身了。這年春天,全國不但沒有省市向中央要糧,很多被禁止多年的集市重開,有的省份恢復到1965年的水平。國家已陸續提高糧食、油料、生豬和鮮蛋等18種產品價格。價格回歸從根本上激發了產品和人在城鄉間的流動,新時代的這盤棋活了起來。
1979年,中央表示,社隊多種經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附屬和補充,不得批判和取消,省里也明確“完成國家收購後多餘的農副產品可以自由上市”。平城被屢次批判查抄的畫炕布、編柳條筐、種枸杞等“暗地”里的副業漸漸光明正大,但鄉村“雙層交易”的局面仍然存在。
公社雖然表示可以“開展磚窯、豆腐房等副業”,但心裡想的是解決大豬飼料和打擊私人經營,種子自然也不能用外人的。農民家裡漸漸有了主、副業之6分,田裡掙工分、家裡養禽畜,“幾路進財”。現在,馱運農副產品的流通業成為改革先導,但障礙也不小,因政策不允許私人購買機動車從事販運,大路上被攔截的車輛不少。
1980年,平城鎮登記的個體戶僅12家,本市也才1000戶,而4年後增加到近萬戶。1983年比1982年集貿市場交易額增長40%。肉禽蛋普遍漲價,工業品更高,漲了一倍多。
但買賣並不好做。集市上擺攤位要經工商審批,至少要蓋9個公章,納稅管理費還有大隊銷售證明也都是必需的。全市集市上1/3商販有“證”,“證”的主要用處在於納稅,有證的免徵工商稅,無證的則按8%。外地商販如無外銷商品管理證明和稅務登記,就得到本地納稅,旅館時常要求他們登記攜帶貨物的明細。物價部門嚴格管理,冰棍漲價1分錢被處罰的事不少,國營肉讓幾須搭配出售,即買一塊肉必須搭著買一根棒骨。
……

插圖


《他鄉之稅》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經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