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花馬池城》

“白池青草古鹽州”,這是明代三重臣之一、成化年間任三邊總制的王瓊在《九日登花馬池城》詩中的第一句。想來在500多年前,王瓊大人防秋駐守花馬池城,登上城頭的那一刻,目之所及,肯定比眼前我所看到的要壯觀得多。至於王瓊詩中提到的“白池”,早已劃歸陝西省管轄。而因鹽得名的鹽池縣,史籍中有據可查的大小二十餘處“鹽池”,目前也僅存惠安堡一處了,其他的只能從史料和文史工作者的講述中找尋了。

基本信息

【名稱】《九日登花馬池城

【年代】明代

【作者】王瓊​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九日登花馬池城①

白池青草古鹽州②,倚嘯高城豁望眸③。

河朔氈廬千里迥④,涇原旌節隔年留⑤。

轅門菊酒生豪興⑥,雁塞風雲愜壯遊⑦。

諸將至今多衛霍⑧,佇看露布上龍樓⑨。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乾隆銀川小志》《嘉慶靈州志跡》《光緒花馬池志跡》《民國朔方道志》均收錄此詩)。這首詩的作者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登上花馬池城樓,一邊喝著菊花酒,一邊抒發著自己的感慨。

②白池:鹽湖名。在今鹽池縣北,即今內蒙古鄂托克旗之北大池。古鹽州:南北朝至西夏州名。西魏廢帝三年(554年)以西安州改置,治五原鎮(今陝西定邊縣南),領大興、五原兩郡,轄今寧夏鹽池縣、陝西定邊縣及內蒙古的鄂托克旗、烏審旗南部,境內有鹽池多處。隋大業三年(607年)改鹽川郡,轄五原一縣,朝廷設鹽州牧監於此。唐武德元年(618年)復改鹽州,轄五原、興寧二縣。天寶元年(742年)改五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鹽州,永泰元年(765年)升都督府。元和八年(813年)領五原、白池二縣。唐朝設烏池榷稅使以專鹽利。宋至道初年(995年)被西夏攻占,仍為鹽州,境內之烏池、白池,以盛產青、白鹽著稱。

③豁望眸:《光緒花馬池志跡》作“豁遠眸”。豁,開闊的樣子。眸,眼中瞳人,泛指眼睛。

④河朔:地區名,泛指黃河以北。迥(jiǒng):遠。

⑤涇原:唐方鎮名。治涇州(今甘肅涇川北)。長期轄有涇、原二州,相當今甘肅、寧夏的六盤山以東,浦河以西地區。《嘉慶靈州志跡》、《光緒花馬池志跡》作“涇源”。旌節:古代指使者所持的節,以為憑信。後藉以泛指信符。唐制中,節度使賜雙旌雙節。旌以專賞,節以專殺。行則建節,樹六纛。亦借指節度使;軍權。這裡是作者自稱。隔年留:意為自己在這裡又多呆了一個年頭。

⑥轅門:軍營的大門。菊酒:即菊花酒。重陽佳節,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⑦雁塞:泛指北方邊塞。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山連雁塞,野接龍坰。”愜(qiè):滿足,暢快。

⑧衛霍:西漢名將衛青和霍去病皆以武功著稱,後世並稱“衛霍”。

⑨佇看:行將看到。露布:不緘封的文書。亦謂公布文書。是一種寫有文字並用以通報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來傳遞軍事捷報。古時戰場上士兵快馬加鞭,高舉露布,一路傳遞捷報。可以說是古代報紙產生以前,時效性、公開性最強的傳播媒介了。龍樓:借指太子所居之宮,此指朝堂。

作者簡介

王瓊(1459—1532),字德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成化進士。歷任工部主事、郎中、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督漕運、戶部右侍郎、吏部侍郎、尚書。公元1522年嘉靖皇帝即位,被劾論死,改戍綏德,再改還籍為民。1528年(嘉靖七年),因禮部尚書桂萼力薦,起為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提督陝西三邊軍務。鎮守三邊期間,屢敗吐魯番,收復哈密,重創套敵內犯,使寧夏、山西、陝西諸邊得以安全。撫定洮、岷番民七十餘部。西北軍民唯恐王離去,屢屢相率乞留。錄功加太子太保。卒於固原任所。贈太師,謚恭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