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池鎮

江池鎮

江池鎮位於長江南岸,東依石柱縣下路鎮,南接石柱三樹鄉,西鄰本縣龍河鎮,北與豐都縣高家鎮接壤,是豐都縣東部繁榮的邊貿集鎮,也曾是是川東地下游擊隊活動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素有“豐都東大門”之稱。全鎮幅員面積68.1平方公里,最低海拔480米,最高海拔1200米。地形地貌呈“三山夾兩壩”之勢,轄10個村,53個村民小組,5083戶,主要骨幹經濟項目為蠶桑、畜牧、果菜等,為典型的中山區農業鎮。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江池鎮江池鎮
雖然人道是山高水遠,但歷屆黨委政府目光更遠。建鎮伊始,就以大無畏的氣魄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率先樹起蠶桑富民的大旗,奠定了企業興鎮的寶貴基礎;在繭價不斷波動的情況下,堅持穩定蠶桑支柱產業地位,培植種養大戶,加快邊貿流通,踏破鐵鞋,外引內聯。在2005年度,吸引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客商落戶江池,頁岩磚廠、電桿廠、膠合板廠、木器加工廠順利投產,產值可達2000餘萬元,在紮根農村、為農服務的同時,不斷發展壯大。八方援手,眾志成城,鄉鎮企業半壁江山近期目標的實現已不再是夢想。

雖然份當屬老少邊窮,但廣大江池人民志氣不窮。為反對封建地主的壓迫,先烈們揭竿而起,建起了渝東南的革命老區;為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後來者自強不息,描繪著新世紀的宏偉藍圖。服務庫區經濟發展,移民後靠安置,建起了自己美好的家園;大力實施扶貧開發,加大教育設施投入,修通四條環形公路;依託以工代賑項目,整治飲水灌溉工程,改造場鎮基礎設施;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建設生態經濟林園,再造山區青山綠水。昔日的世外桃源,今天的塞上江南,江池人民昂首闊步,正以嶄新的姿態奔向輝煌燦爛的明天。

發展概略

江池鎮江池鎮
行政管轄及區劃調整:江池鎮目前是豐都縣31個鄉鎮之一。在1992年前,由原豐都縣崇頭區的江池鄉、五龍鄉兩鄉撤併建成。目前,鎮政府所在地為原崇實區江池鄉政府所在,江池92年底建鎮之後,江池鎮共轄21個村(原五龍鄉11個村、原江池鄉10個村),2002年底,江池鎮在轄下21個村進行了區劃調整,在全鎮設10個村,下設53個村民小組。作為豐都縣的二級鄉鎮,江池在92年建鎮之始設有七辦一所和7個事業單位,2006年鄉鎮綜合改革之後,政府內設機構精減為三辦兩所(黨政、計生辦、民政辦、財政所、司法所),事業單位設農業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國土村建環保站三個單位。

主要地名及來歷:江池鎮現主要地名有兩個場鎮、10個村、一個林區、兩個河道流域。兩個場鎮目前都保留著三天一場的趕集日,江池場鎮為原江池鄉政府所在地,逢三、六、九日趕集,五龍場鎮為原五龍鄉政府所在地,逢二、五、八日趕集。10個村分別是江洋、大安、鄒家、橫樑、關塘、南洋、五松、徐坪、雙仙、虎勁,在各村地域中心都建有村級活動室,為其村委會所在地。一個林區即橫樑林區,以橫樑村所在的橫樑山區命名。兩條河道為五龍河道、江池河道,都起源於鎮內橫樑山區。分布於江池壩河道流域、五龍壩河道流域,河流兩岸地勢相對平坦,水源條件優越,特產比較豐富。幅員及區位。江池鎮全鎮幅員面積68.1平方公里,地處豐都南岸,相鄰龍河,高家兩大鎮,與石柱縣的下路鎮、三樹鄉接壤。鎮內海拔位於450米至1200米之間,多數地方在海拔600左右,是豐都縣的中山區鄉鎮之一,也是豐都南岸東部的重要邊貿集鎮。

主要物產資源:江池鎮是個典型的農業鄉鎮,到2005年,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以及豆類等小雜糧作物,年種植水稻10000畝左右,產量1萬噸,玉米7000畝左右,產量5000噸,經濟作物以蠶桑油菜為主,全鎮桑園面積8000畝左右,年產蠶繭20萬公斤,年種植油菜5000畝左右,收籽8萬公斤,畜禽產品主要有牛、羊、生豬等,年出欄大牲畜1800頭,出欄生豬1萬頭,林產資源主要為松木杉木雜木等,年採伐商品木材300方左右。

歷屆領導班子成員:1、92年撤併以前(1989-1992年)。江池鄉黨委:黨委書記譚書生,副書記楊世成。1989年8月楊仕成調往長嶺鄉,由代群英接任副書記職務,1991年11月代群英調往五龍鄉,由向林森接任副書記職務至1992年7月撤區並鄉;1991年12月譚書生調離,由高應澤接任書記職務至1992年7月撤區並鄉。江池鄉政府:鄉長譚正學,副鄉長周銀明。1989年8月,譚正學調往崇實區財政所,由高應澤接任鄉長職務;1990年11月,周銀明調離,由譚宗福接任副鄉長職務,1991年11月譚宗福調離,由董元澤接任副鄉長職務至1992年7月撤區並鄉;1991年12月鄉長高應澤接任書記後,由孫傳舟接任鄉長職務至1992年7月撤區並鄉。江池鄉人民武裝部:部長鄒文海。五龍鄉黨委:黨委書記熊天江;副書記向林森。1989年9月,熊天江調離,由何濤接任書記職務;1989年11月何濤調離,由高清昌接任書記職務至1992年7月撤區並鄉;1990年10月向林森調離,由代群英接任副書記職務至1992年7月撤區並鄉。五龍鄉政府:鄉長熊龍池,副鄉長鄒文超。1988年12月熊龍池調離,由高清昌接任鄉長職務;1989年8月鄒文超調離,由鄒學俊接任副鄉長職務至1992年7月撤區並鄉,在1992年12月高清昌任書記後,鄒學俊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五龍鄉人民武裝部:部長劉學良。2、92年撤鄉建鎮以後(1992-2005年)1992年撤區並鄉,由原江池鄉、五龍鄉合併為江池鎮。第一屆(1992年8月—1995年10月)黨委由何濤任黨委書記,副書記高應澤、譚尚騰、高和平組成。政府由鎮長高應澤,副鎮長何玉德、余世平組成。1995年5月高應澤調往龍河鎮,由高和平接任鎮長職務。人大主席為熊天江。紀委書記為向軍,人武部長為劉學良。第二屆(1995年11月——1998年10月)黨委由何濤任書記,高和平、代群英、余世平任副書記。1996年6月何濤調往包鸞鎮,由馬培祿接任書記職務;1996年10月余世平調往龍河鎮,由向世權接任副書記職務。政府鎮長為高和平,副鎮長為向世權、鄒學俊、向軍。人大主席為譚尚騰。紀委書記為谷華萍。人武部長為劉學良。第三屆(1998年11月——2001年10月)黨委由馬培祿任書記,副書記葉雲富杜光輝、向世群。2000年11月馬培祿調往興義鎮,由葉雲富接任書記職務。政府由鎮長葉雲富,副鎮長向軍、鄒學俊馬世俊組成。2000年11月葉雲富接任書記職務後,由冉飛龍接任鎮長職務;同時向軍調往太平壩鄉,由彭正海接任副鎮長職務。人大主席為譚尚騰。紀委書記為谷華萍。人武部長為劉學良。第四屆(2001年11——2006年12月)黨委由冉飛龍任書記,副書記杜輝旭、黃建軍、谷華萍。2002年10月,蔡永生由武平鎮調入江池鎮任黨委副書記。政府由鎮長杜輝旭,副鎮長馬世俊、陳萬明、羅治奉組成。2005年7月,杜輝旭調往雙龍鄉,由陳萬明接任鎮長職務。人大主席為冉飛龍,副主席為代萬兵。紀委書記由黨委副書記谷華萍兼任,紀委副書記為冉勇萍。人武部長為劉學良。2005年1月,劉學良病逝,武裝部長空缺至2006年12月。

江池鎮江池鎮
城鎮建設: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之前,江池鄉政府所在地設江池場鎮,總長約250米,街道5米,僅有33戶人家。92年建鎮之後,緊鄰原場鎮中心旁邊在當時的洋池坪村征地25畝規劃建設了新場鎮,經過10多年以發展,現已建成東西長500米的過境公路街一條、與之平行同樣東西走向的300米休閒街一條,南北長400米的過境公路街一條、與之平行同樣南北走向的150米休閒街一條,構架了兩縱兩橫的街道格局。目前,場鎮規劃區內建房率為80%,場鎮商住房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路燈照明、垃圾清掃等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排污及處理設施日漸完善,場鎮功能進一步增強。

人口狀況及計畫生育: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計畫生育基本經歷了倡導優生優育、強制節育和自覺落實計畫生育三個階段:一是92年撤併以前,計畫生育以倡導為主,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收到了一定效果;二是92年-2002年的十年期間,為了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保證人口質量,江池鎮千方百計加大計畫生育宣傳服務力度,有力地制止了非婚生育、超計畫生育等違法現象,渡過了建國以來第三個人口生育的高峰時期;三是2002年以後,通過宣傳人口政策、徵收社會撫養費、獎勵優生優育對象等措施,對計畫生育實行綜合治理,基本規範了生育秩序,人們實現了從被動節育向主動節育的轉變。在這20年之中,全鎮人口由1.57萬人持續增長到1.7萬人,基本控制在年均增長5‰的目標之內,符合政策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剛性指標完成較好,為轉變生育觀念、提高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打下了紮實的工作基礎

交通及通訊、能源:1992年建鎮伊始,全鎮農村整體交通狀況相當落後。除豐都—石柱縣道公路過境里程15公里外,各村無一條村道公路,經過10多年來的努力建設,2005年底,豐都—石柱縣道公路江池境內段已全部硬化,江池至鄒家廟國小5公里村道公路段硬化結束,其餘村道、社道公路通車裡程總計達135公里,除關塘村待龍河二橋立項修建之後可解決三個該村三個社的公路交通需求之外,全鎮53個社有50個社實現了道路通車。92年建鎮之初,全鎮除江池場、五龍場兩地有兩門老式電話之外,與外界聯繫基本靠郵局信件收發。到2005年底,全鎮在江池、五龍兩地分設程控電話交換機一台,在境內安裝座機電話1580餘門,電話座機為農村通訊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中國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分別在江池建設了機站,廣大民眾購置手機1800餘個,進一步方便了農村信息交流。隨著網路通訊的發展,江池場鎮目前接入電腦寬頻網用戶50餘台,帶動江池城鄉人民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車道。在能源建設上,全鎮農村在20年前主要用柴草和農作物秸桿作燃料,給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進入90年代以後,蜂窩煤開始進入城鎮家庭,90年代中葉,液化汽、電飯鍋的使用和普及為城鎮居民營造了清潔衛生的廚衛環境,到2005年底,全鎮95%以上的村社進行農村電網改造之後,農村電力供應趨於正常,一些農村居民也開始購置和使用電飯鍋、電冰櫃、空調以及液化汽等家用器具。

廣播電視及文化生活: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前後,整個農村的文化生活相對來講比較匱乏,江池全鎮的農村廣播線路架設也函待完善。建鎮之初的五年時間,江池農村廣播網路基本得到完善,一度時期在鎮內的政策宣傳、信息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隨著農村家庭有線電視的普及,農村廣播通訊的職能逐步消亡,到2005年底,黑白電視機已基本淘汰,全鎮有彩色電視機3500台,平均每1.35戶一台電視機,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滿足了農民了解政策、知曉時事的需要。

農業及其發展:80年代中期,全鎮農業總體處於產業結構單一,耕作水平低,產量效益低的局面,常年糧食種植面積4.8萬畝左右,復耕指數為2.75,但糧食總產量始終徘徊在0.8萬噸左右,畜禽產品基本限於自養自食,沒有其它農村多種經營項目,農業生產總值按90年不變價折算為1000萬元。20年的時間內,在全鎮涉農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水平逐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鎮糧食種植面積4萬畝、產量1萬噸,糧食產品優質率達60%,油菜生產專業化、農副產品經營組織化程度也得到提高,生豬牛羊、家禽、漁業生產規模穩中有增,2005年底全鎮存欄大牲畜2700頭、雞鴨鵝8萬隻、生豬7000頭,投放魚苗10萬餘尾,蠶桑發種6700張、產繭3000擔;全鎮農業生產總值按90年不變價折算達到7500萬元,基本實現了三個翻番。

鄉鎮企業:80年代中期,全鎮鄉鎮企業主要分為鎮辦集體企業和村社集體企業兩類,主要是集中在磚瓦廠、果園等幾種類型,總體表現為規模太小、產品單一、外銷市場狹窄、生產效益低下,沒有持久的生命力。90年代初期,根據江池鎮蠶桑生產加工的需要,江池鎮成立了江洋絲綢有限責任公司,創辦了江池絲廠,進而衍生了編織袋廠、包裝廠等一些鄉鎮企業。由於市場影響,江池絲廠在2000年底倒閉並宣布破產,其餘下游企業隨之關停,鄉鎮企業發展進入死胡同。到2003年初,江池鎮黨委政府及時轉變發展思路,多方開展招商引資,通過企業收購、廠房租賃、征地建設等方式吸引處資和民間資本進入企業領域,到2005底,形成了江池頁岩磚廠、湖南電桿廠、綿豐膠合板廠、五龍河流域電站、五龍頁岩磚廠、中華紅陽獼猴桃基地等大批外來企業架構的企業強鎮格局。綿豐膠合板廠和本土培植的光華飼料有限公司產品遠銷全國十多個省市,江池頁岩磚廠的產品以質取勝,在石柱市場供不應求。這些企業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引領著個體工商戶的發展,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常年就業350餘人,為農民增收、財政增稅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輻射和帶動了全鎮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

江池鎮江池鎮
商業貿易:江池歷史以來,是豐都東部的重要邊貿集鎮之一,石柱下路、三樹以及豐都龍河鎮長坡片區的毗鄰農村民眾素有到江池趕集購物的習慣。菸草、酒水、家用電器、副食五金等多種商品的批發零售都有一定規模,到2005年底,全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突破7800萬元,個體工商戶數量達到250個,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5000萬元,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個城鎮將更加充滿經濟活力,進一步彰顯出邊貿重鎮的作用

衛生防疫:80年代中期,江池鎮的衛生防疫工作形成了一定基礎,各村都設有醫療衛生員(赤腳醫生)和動防員(畜禽防疫員),在工作上分別受衛生院和畜牧站的指導。在這20年的時間內,這種以農村人群初級衛生保健和畜禽防疫控制為主體的工作模式基本沒有大的變更,為山區人畜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隨著醫療科技的普及和推廣,廣大民眾對醫療衛生保健工作的需求進一步增長,為場鎮催生了大批平價藥房。江池衛生院、五龍衛生院在經歷一段時期市場經濟的陣痛之後,藉助全國抗擊“非典”的有利時機,從財政體制上再次被縣衛生局收編管理,納入民族衛生院建設項目進行投資改建,醫療服務和防疫保健工作分線管理,在為民服務與自身生存的夾縫中取得了一定平衡。與此同時,鎮畜牧站也經歷了縣鄉雙重管理、鄉鎮全面代管和收歸縣局直管“三步走”的曲折道路,從業職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受到不斷考驗的同時,也基本完成了為動物防疫,助農民增收的歷史使命。有理由相信的是,在下一步實行農村合作醫療與動物疫病綜防統治之後,民眾衛生醫療、農村人口初級保健和畜禽防疫工作將取得新的進展。

教育水平穩步提高:為了切實促進全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江池鎮歷來注重把教育發展與改革工作納入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的重要內容,自改革開放之始,就對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育改革等各個環節常抓不懈。經過二十年來發改革與發展,目前全鎮學校已經從80年代中期的2箇中心校和17個村小調整為一個中學、三個完小、一個民辦公助的村小的教學格局;教職人員總數由20年前的87人發展為現在的245人,教職員工大(大學、大專)、中專比例分別由以前的1.5%和35%提高到目前的45%和55%;在校學生總數由86年底的1500餘人上升到現在的2400餘人,在這二十年來,全鎮學生由國小畢業人數為1.61萬人,國中畢業人數達1.57萬人,高中畢業人數為0.25萬人,升入各類大中專院校人才為0.04萬人。到2005年底,教學“普九”、教育“雙基”成果得到鞏固,學齡兒童輟學得到控制,成人教育培訓有所推廣,教育工作對鎮域經濟發展的服務職能得以進一步加強。

名特產品:除橫樑山區有季節性可食用的野生菌外,江池鎮無真正的名特產品。

旅遊資源及開發:從人文角度來看,龍河庫區、橫樑山區甚至江池壩、五龍壩兩河流域,都具有可備開發的旅遊資源,但綜合考慮目前社會經濟大環境和江池鎮自然地理、交通條件等各類因素,暫無開發的可能,也未有開發工作的實質性進展。

人物誌傳:自1986年至2005年期間,江池鎮尚無出色人物可供樹為楷模,傳之縣誌。據追溯統計,1986年至2005年期間,江池鎮無省市級以上先進模範、從政知名人物、科技拔尖人才、學術界或企業界驕子、百歲老人、烈士可傳之縣誌。

社會風俗

江池鎮江池鎮
1、方言、諺語

在山區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江池人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養成了他們善良質樸和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從一些與之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方言諺語中得到了體現。

地理環境:如:“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上山霧裡鑽,下山到潭邊”;“望見屋,走得哭”;“山高一丈,大不一樣;陰坡陽坡,差得很多”。

預測氣候:如:“立春雨水早,早起晚睡覺”;“驚蟄不動風,冷到五月中”;“立夏不下,犁耙高掛”;“小滿不滿,乾斷田坎”;“冬前不見冰,冬後凍死人”。

觀察晴雨:主要用於夏季觀雲色、雷雨、霧象等,如:“天上有雲絲,晴天便可知”;“早上薄薄雲,中午曬死人”;“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抹腰”;“石頭出汗,大雨連線”;“鹽罐回潮,大雨難逃”;“螞蟻搬家雨必淋,蜘蛛結網天必晴”;“早上發霞,等水燒茶;晚上發霞,渴死青蛙”。

耕作施肥:“春耕扯斷犁,愁收不愁吃”;“深耕加一寸,頂上一瓢糞”;“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小孩缺奶不胖,莊稼缺肥不壯”。

管理收穫:“種在犁上,收在鋤上”;“苗內一棵草,賽過毒蛇咬”;“種田不理溝,好比強盜偷”;“只種不管,打破飯碗”;“寧收一成青,不收十成黃”;“不怕不豐收,只怕地里丟”。

勤勞節儉:“薄地怕勤漢,肥地怕懶蛋”;“晴天多打柴,雨天不濕鞋”;“出門不勾腰,進門無柴燒”;“存糧如存金,有糧不擔心”;“節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

團結互助:“眾人一條心,石山變成金”;“單絲不成線,單竹不成排”;“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獨橋難走路,獨筷難夾肉”;“人到難處要人幫,柴到山上要人扛”。

為人處世:如:“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交人交心,澆樹澆根”;“寧和直人動刀,不和刁人相交”;“只要朋友情義好,酸菜當得海參席”;“人不愛財,鬼怕三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教子學習:如:“寵兒不孝,寵狗上灶”;“嬌女淚多,嬌兒禍多”;“養兒不讀書,等於養個豬”;“天不下雨則旱,人不讀書則愚”;“讀書全靠自用功,老師不過領路人”;“青菜紅苕養孝子,黃荊棍下出好人”。

節日生活:如:“正月喝好酒,家家有臘肉”;“臘月過大年,幡上墳頭前”;“六月六,谷早熟,姑娘麻媽接進屋”;“七月半,接祖先,家家戶戶灑稀飯”。

健身防病:如:“飯要細嚼,酒要慢飲”;“酒多傷身,氣大傷心”;“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乾不淨,吃了生病”;“不憂不愁,能活白頭”;“不說不笑,死了閻王都不要”。

此外,還有一些如:“出門一聲喊”;“無糧不成酒,無心不成歌”;“鑼鼓不出鄉,各有各的腔”;“老死不出門,萬事不求人”;“寧願守土死,不願離土生”;“坐賈行商,不如開荒”等等反映山區人民封閉固守、自給自足的心態的方言諺語,在商品經濟發展中往往起著一種負面作用。
 
2、時尚與禁忌

時尚: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廣大農村一些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新型理念尉然成風,成為時尚之舉。

由於江池緊鄰石柱,90年代以前,80%以上的當地民眾屬土家族人,但目前,江池鎮居民已脫離了傳統土家文化對土地的依賴,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掙錢成為時尚,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改變了傳統婚姻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連結的模式,自由戀愛結婚成為時尚,婚後不合依法離婚理所當然。

鄉村樂隊發展迅速,不但能夠自娛自樂,提高民眾藝術修養,而且能夠服務政策宣傳的需要,把文化產品向外推銷,獲取不斐的經濟效益。

禁忌:境內有關生活、生產、禮儀、交往等方面的禁忌很多。主要是:

過春節民間做豆腐、蒸饅頭、包餃子等,忌說“完了”、“破了”、“斷了”等不吉利字眼,主來年不順;大年初一起五更,說話忌高聲,忌訓斥打罵子女,忌往院裡潑水,忌打碎用具或毀壞家俱,忌做一切活計,忌走親戚;

遇農曆忌日不出遠門,尤其不辦嫁娶喜事;七不出門八歸,逢九進出一大堆;凡動工修宅建房、出門謀事,多取黃道吉日,此所謂吉利;

嫁娶喜事,忌請孕婦、寡婦及穿孝服者幫忙或迎送新人;外出謀事,忌說破嘴話,怕在外做事不順利;產婦未滿月,忌登他人家門,也忌諱他人到自家串門;小孩正月里不剃頭,有“正月里剃頭妨死舅”之說;老人活到百歲而忌說,僅謂99歲,諱於“人活百歲終須死”之語;中年人忌泡整十歲酒,遇本命年要防走“難運”;

大門口面向屋山牆或其他障礙物,謂出門“碰”,日子過不好;出閣閨女忌在娘家分娩,辭灶後忌在娘家住宿,否則主娘家人丁不旺;老人串門或探親,忌久住,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之說;忌在下午看望老人或探視病人,主身體不舒或病情加重;

江池鎮江池鎮
斟酒、倒茶、忌卡壺脖或來回搖晃,意謂“卡脖頸”,對客人不尊;盛飯添湯忌瓢勺外翻,意謂對人不恭。借用砂壺熬藥,只借而忌還,待物主用時自取。

3、休閒娛樂

本地居民民眾主要的休閒娛樂方式有聊天、下棋、打牌(包括麻將)、釣魚、唱歌跳舞、看電視、看電影等,按休閒場所分有四種:一是農村家庭,主要是主客聊天、打牌(麻將)或家人看電視等;二是農村院壩和街上茶館,主要是聊天、下棋、打牌(麻將)等,區別在於有無茶水和收不收茶錢;三是專業休閒場所,如江池歌廳、橫樑山里美人民公社等營業性場所,可唱歌跳舞和開展打牌下棋等娛樂活動;四是龍河庫區周邊及各種收費式釣魚塘庫,可以釣魚。近年來,隨著科技、文化、法律“三下鄉”活動的開展,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較為流行的農村電影也經常下鄉放映,進一步豐富了農民民眾的文化娛樂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