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

台、澎、金、馬整個地收復回來,完成祖國統一,這是我們六億五千萬人民的神聖任務。這是中國內政,外人無權過問,聯合國也無權過問。

原文

開國大典上的毛澤東開國大典上的毛澤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1]

(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三日)

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同志們:

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藉以觀察敵方動態,並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們固守。兵不厭詐,這不是詐。這是為了對付美國人的。這是民族大義,必須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我們這樣做,就全局說來,無損於己,有益於人。有益於什麼人呢?有益於台、澎、金、馬[2]一千萬中國人,有益於全民族六億五千萬人,就是不利於美國人。有些共產黨人可能暫時還不理解這個道理。怎么打出這樣一個主意呢?不懂,不懂!同志們,過一會兒,你們會懂的。呆在台灣和台灣海峽的美國人,必須滾回去。他們賴在這裡是沒有理由的,不走是不行的。台、澎、金、馬的中國人中,愛國的多,賣國的少。因此要做政治工作,使那裡大多數的中國人逐步覺悟過來,孤立少數賣國賊。積以時日,成效自見。在台灣國民黨沒有同我們舉行和平談判並且獲得合理解決以前,內戰依然存在。台灣的發言人說:停停打打,打打停停,不過是共產黨的一條詭計。停停打打,確是如此,但非詭計。你們不要和談,打是免不了的。在你們採取現在這種頑固態度期間,我們是有自由權的,要打就打,要停就停。美國人想在我國的內戰問題上插進一隻手來,他們叫做停火,令人忍俊不禁。美國人有什麼資格談這個問題呢?請問他們代表什麼人?什麼也不代表。他們代表美國人嗎?中美兩國沒有開戰,無火可停。他們代表台灣人嗎?台灣當局沒有發給他們委任狀,國民黨領袖根本反對中美會談。美國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其人民是善良的。他們不要戰爭,歡迎和平。但是美國政府的工作人員,有一部分,例如杜勒斯[3]之流,實在不大高明。即如所謂停火一說,豈非缺乏常識?台、澎、金、馬整個地收復回來,完成祖國統一,這是我們六億五千萬人民的神聖任務。這是中國內政,外人無權過問,聯合國也無權過問。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其走狗,通通都要被埋葬掉,為期不會很遠。他們一定逃不掉的。他們想躲到月球里去也不行。寇能往,我亦能往,總是可以抓回來的。一句話,勝利是全世界人民的。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切切此令!

國防部長彭德懷

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三日上午一時

根據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報》刊印

注 釋

[1]這是毛澤東起草的。

[2]台、澎、金、馬,指台灣、澎湖、金門和馬祖。

[3]杜勒斯,當時任美國國務卿。

背景材料 奇特的戰爭

針對兩岸我強敵弱的態勢,以及台灣當局堅持祖國統一、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劃峽而治”的政治立場,1955年後,中國政府在準備武力解放台灣的同時,開始適時調整策略,嘗試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是,在“金門炮戰”中遭到沉重打擊的蔣介石當局並沒有把握統一的機運,不但沒有回響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和平倡議,反而一面宣稱不與中共談判、妥協,一面向金門、馬祖增調大量部隊,加強對廈門等地的炮擊。

1958年8月17日,為了一方面粉碎美國政府一直誘逼台灣當局放棄金門、馬祖,策動海峽兩岸“劃峽而治”的陰謀,另一方面在向台灣當局發出和平信息的同時,對蔣介石集團在大陸沿海地區的騷擾活動給予一定的懲罰,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作出了炮轟金門的決定。

8月23日下午5點50分,隨著一串串紅色信號彈升空,數千發炮彈幾乎同時從福建前線的不同方向呼嘯著飛向金門國民黨軍陣地,島內守軍還沒來得及反應,整個金門便已淹沒在烈火硝煙之中。蔣軍損失慘重,正在金門視察的台“國防部長”俞大維差點喪命,駐守金門的國民黨空軍“副司令”、“國防部參謀長”相繼喪命。這就是令全世界為之震動的“八二三炮戰”,也稱為“第二次台海危機”,它是解放軍炮兵部隊戰鬥史上所發動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炮戰。

這空如其來、前所未有、氣勢驚人的炮聲立即震動世界,金門立即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紛紛議論毛澤東行動目的。蔣介石估計人民解放軍要登入金門攻擊台灣,便緊急向美國求援防守金門。美國總統艾森豪在苦思三天認為金門炮聲是中共大舉解放台灣的前奏,一方面派出6艘航母、百餘艘艦艇,200多架飛機駛入台灣海峽,另一方面則故伎重演,玩起“劃峽而治”的舊把戲,強迫蔣介石從金、馬撤軍。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絕對不能接受的,蔣介石也強硬表示,不容為了考慮盟邦態度而放棄金馬,若至緊急關頭,將獨立與大陸作戰以固守金馬。

鑒於國、共兩黨在反對美國搞“兩個中國”這點上存在著高度的一致,在達到對國民党進行懲罰的初步目標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從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或“台灣獨立”的陰謀、擴大反美統一戰線的長遠目標出發,決定改變先解放金門、馬祖,再解放台灣的作戰方針。

1958年10月6日,大陸通過新聞媒介發表了由毛澤東主席親自起草的、署名為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的《告台灣同胞書》。文告指出:“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台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箇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美國總有一天肯定要拋棄你們,美帝國主義是我們共同的敵人。現在13萬金門軍民,供應缺乏,饑寒交迫,難為久計。為了人道主義,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艦,不在此例。建議國共雙方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

一星期後,毛澤東又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再次宣布:“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們固守。兵不厭詐,這不是詐,這是對付美國人的”。這一天毛澤東在會見前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記者曹聚仁指出,“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們合作。我們贊成蔣保住金門、馬祖的方針,如蔣介石撤退金門、馬祖,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

10月25日,為了進一步緩和海峽兩岸局勢,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再次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了《再告台灣同胞書》,對廣大台灣軍民曉以民族大義,指出“統一是大陸與台灣的根本方向,希望海峽兩岸中國人聯合起來,反對美帝國主義製造‘兩個中國’的伎倆”,並闡述了“化敵為友”、“一致對外”的具體措施,即以後逢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使大小島嶼上的軍民都得到充分的供應,以利你們長期固守”。

通過這些文告的發表,蔣介石當局也逐漸明白,共產黨是有意識地將金、馬留在他們手中,以共同對付美國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陰謀。“金門炮戰”危機結束後,蔣介石指示各界有關方面以後“不能跟著美國亂說話”,並於1959年3月正式決定:今後提及大陸,不再用“紅色中國”或“共黨中國”等語,而稱中共政權;稱自己不再是“自由中國”,而稱“中華民國”。

此後,兩岸在“一個中國”立場下形成了一種高度的默契:中共對台攻而不取,解放軍對金門打炮都打到無人的海灘上,國民黨金、馬守軍回擊時也心照不宣,雙方都象徵性的“和平炮”。同時,解放軍炮擊金門也增強了蔣介石固守金、馬的信心,並以此作為拒絕美國逼其從金、馬撤軍的理由,毛澤東稱炮轟金門“是幫助蔣介石守好金門”。美國妄圖在台灣海峽實現“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在兩岸的共同抵制和反對下徹底破產。

在兩岸共同對付美國的默契下,兩岸局勢也漸趨緩和,進入武裝對峙的冷戰階段,金門炮戰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一直延續到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那一天才終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