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科技通史》

《中國軍事科技通史》

《中國軍事科技通史》是王兆春著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軍事科技通史》中國軍事科技通史

《中國軍事科技通史》主要內容簡介:軍事科學技術史(簡稱軍事科技史)是在特定的軍事領域中科學技術發明、發展和被套用的歷史。它既是科學技術史的一門分支學科,也是軍事史的一門分支學科。中國軍事科學技術史不僅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而且具有獨自的特點。

作者簡介

王兆春,中國軍事科技史專家,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祖籍江蘇高郵,1937年2月出生於上海,1963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核物理專業。1963-1973年從事國防科研工作。1974年至今,在軍事科學院從事中國火器史,中國軍事技術史.明代軍事史研究,已經出版的專著有12種。

書摘與插圖

人們開始將一些漁獵農具用於互相間的械鬥廝殺,使生產工具轉化為械鬥工具,這些工具此時已開始一物而二用,用於生產則為工具,用於械鬥則為武器。歷年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中,有許多石戈、石矛、石刀、石斧、石鏟,用石、骨製造的標槍頭,用弓射出的矢鏃等。它們雖然製作粗糙,工藝簡陋,形制各異,但卻不能不說是後世兵器的胚胎。新石器晚期開始製作用於部落戰爭的武器據考古實物證明,距今約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聚居於我國黃河、長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後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農業、畜牧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獨立的手工業也已出現,原始金屬冶煉業的問世、紅銅器的使用,使人類使用的生產工具,產生了劃時代的突破。社會勞動生產率因工具的改進而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出現了使剝削成為可能的剩餘產品,社會分工和交換的發生、發展等等因素,使社會的私有財產和階級逐漸隨之萌生、發展,階級社會的胚胎逐漸在氏族社會末期孕育和成長起來,發生於此時的武力衝突的規模也逐漸增大,並逐漸開始發展為部落之間的戰爭,諸如神農伐補遂之戰、黃帝蚩尤的涿鹿之戰、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等。其中以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的傳說尤多。據先秦諸子書的描述和神話傳說,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居住在黃河流域的許多部落和部落聯盟,曾進行過多次規模較大的部落衝突,即部落戰爭。其中傳說較多的有:炎帝族部落,同南方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部落,為爭奪黃河流域上的一塊肥沃平原發生大戰,結果炎帝族被戰敗;炎帝族請求以黃帝為首領的黃帝族助戰。炎黃兩族聯合起來,同九黎族在涿鹿(一說在河北涿鹿南,一說在北京西南的涿縣,一說在河北南境巨鹿縣)一帶展開激戰,蚩尤戰敗被殺。炎黃兩族在打敗蚩尤後,彼此又因利害衝突,在阪泉(今河北懷來縣)經過三次大戰,炎帝族被戰敗。結果炎黃兩部落合併在一起,在黃河流域長期居住下來,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此後還進行了堯、舜、禹同“三苗”的部落戰爭。

在上述部落戰爭中,武器的使用狀況如何呢?我們雖然不能找到確切的記載。但是可以通過先秦和兩漢時期許多史書、典籍,對大致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三皇五帝①時戰爭中所用兵器的追述,同歷年來考古發掘所獲同年代的眾多兵器的實物遺存相印證,判斷出當時所用兵器創製和發展的脈絡。同時也可說明當時用於生產的工具和用於部落間戰爭的兵器,逐漸有了明顯的區別。

圖書目錄

前言

上篇冷兵器時代的軍事科技

第一章石兵器階段軍事科技因素的萌芽

第二章青銅兵器階段軍事科技的興起

第三章鋼鐵兵器階段軍事科技的發展

中篇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的軍事科技

第四章宋元時期冷兵器進入高級發展階段

第五章火藥的發明和軍事科技的躍變

第六章火銃發展階段的軍事科技

第七章中外火器融合階段軍事科技的全面提升

第八章火器曲折發展階段的軍事科技

下篇火器時代的兵器科技

第九章晚清時期對西方軍事科技的引進和發展

第十章民國初年和北洋政府時期的軍事科技

第十一章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事科技

第十二章中國近代兵工產品的製造

第十三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事科技事業

後記  

軍事理論必備

軍事,是軍隊事務的簡稱,中國古代稱呼為軍務,是與一個國家(或者政權、集體)生死存亡有關的重要事務以及法則。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我們常常會談到軍事具體裝備事件,但是其軍事科學理論還是比較缺乏,所以現在將詳細總結其知識普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