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曲名著珍藏本》

《中國古典戲曲名著珍藏本》是元代戲曲作家紀君祥的著作。

中國戲曲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眾多的戲曲作品,而且也積累了豐厚的戲曲理論。

作者簡介

紀君祥 元代戲曲作家。一作紀天祥,生卒年不詳。《錄鬼簿》記他與鄭廷玉、李壽卿為同時人。現代研究者考知李壽卿為至元(元世祖年號)間人,由此可推知紀君祥的活動年代。著有雜劇6種,現僅存1種:《趙氏孤兒冤報冤》,一作《趙氏孤兒大報仇》,簡稱《趙氏孤兒》。另《陳文圖悟道松陰夢》1劇,僅存曲詞1折。

作品簡介

《趙氏孤兒》是一部十分感人的歷史劇,它生動展現了晉靈公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歌頌了正義,鞭撻了奸佞,塑造了一群為了維護正義而英勇獻身的英雄群像。因此,《趙氏孤兒》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封建社會,成為此後許多劇作家創作的主題,明人傳奇《八義記》就是根據《趙氏孤兒》改編的。

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理論形態

所謂理論形態,是指理論的表現形態,也就是戲曲批評家們所運用的表述形式。在中國古代戲曲論史上,戲曲批評家們所運用的批評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種多樣,因此,所呈現出來的理論形態也豐富多彩,除規模較大、自成體系的理論專著外,更多的則是曲話、評點、序跋、尺牘、詩詞曲等多種類型。理論專著是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主體,在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發展史上,產生了一大批曲論著作,從這些曲論著作的內涵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八種類型:記載作家生平事跡,品評其創作特色。記載演員生平事跡,品評其演唱技藝。記載戲曲史料,論述戲曲的形成及發展。記載曲目並加以評述。系統論述戲曲創作方法。論述戲曲演唱方法與技巧。戲曲格律譜與戲曲韻譜。融史料考證、品評劇作、議論創作方法或表演技巧為一體的各種曲話。

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內涵

我國古典戲曲理論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其內涵也十分豐富。綜而言之,可分為戲曲史論、戲曲創作論、戲曲表演論等三大理論體系。第一、戲曲史論。在這一理論體系中,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1)探索戲曲的起源與形成,論述各種戲曲形式、戲曲聲腔的藝術特徵及其沿革與流變,總結各個歷史時期戲曲的興衰及其原因。(2)對戲曲史料的記載,或記載劇作家和演員的生平事跡,或記載劇目,或記載曲壇掌故。這兩方面的內容是緊密相關的,戲曲理論家們對戲曲起源及發展問題的探討,建立在史料的記載之上的。第二、戲曲創作論。這是一理論體系也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對戲曲創作中的一些規律問題的探討。如對戲曲功能問題、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問題的論述。(2)對戲曲創作技巧的探討。曲論家們圍繞音律、語言、情陳,結構等戲曲創作技巧分支,如音律論、語言論、當行論、本色論、情節論、結構論等。第三、戲曲表演論。戲曲不僅是一種文學,而且也是一種舞台藝術因此,戲曲表演理論也是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戲曲表演理論體系中,一是演唱技巧,戲曲理論家們圍繞著戲曲表演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台唱、念、做、打等加以論述。在戲曲諸表演技巧中,唱是最主要的,因此,曲論家在論及戲曲表演問題時,也把歌唱技藝作為研究和論述的重點,是演唱技巧中最主要有內容。二是導演論,這方面的論述主要出現在明代中葉以後的曲論著作中,由於早期的導演是由演員或戲班主充任的,這些由演員或班主兼任的導演通常只是以口傳身教的原始方式進行導演工作的,而且由於文化水平的局限,雖有豐富的導演經驗,但未能總結出來。直到明代中葉以後,一些劇作家兼任了導演工作後,才從理論上對戲曲導演論進行了總結。在劇作家兼任的導演中,當推馮夢龍和李漁對導演的論述最為完善體系。以上這三大理論體系,構成了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基本內容。在總體上,戲曲理論家們所論述的都沒有超出這三大理論體系。

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史的分期

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從萌芽到形成、發展、終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綜觀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八個時期:
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
雛形時期--宋金時期
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
發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
繁榮時期--明代萬曆年間
集成時期--清初
轉折時期--清代中葉
終結時期--近代
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戲曲理論的發展是與戲曲藝術本身的發展過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戲曲的萌芽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組成戲曲的各種藝術因素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又相互融合,逐步發展成為綜合性的戲曲藝術。同樣,在這一時期里,藝術評論家們對各種戲曲藝術因素的記載與評論,便是古典戲曲理論的萌芽,對後世戲曲理論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響。
雛形時期--宋金時期在宋金時期,各種表演藝術經過發展融合後,形成了中國古代戲曲的雛形,即宋雜劇和金院本。伴隨著雜劇和院本這一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藝術評論家們也對它們的淵源、形式原因、藝術特徵及發展情況等加以了探討與論述,這些論述,便構成了古典理論的雛形。
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國古代戲曲正式形成後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無論是南戲還是北曲雜劇,都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戲曲作家與作品。同時,在民間,戲曲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戲曲的正式形成與繁榮,也促進了戲曲理論奠定了基礎。
發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古代戲曲經過明初的沉寂後,到了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又趨於活躍,而這也使得元代開始成熟的戲曲理論有了新的發展,不僅戲曲論著的數量增多,而且理論成分大為增強。
繁榮時期--明代萬曆年間明代萬曆年間是古代戲曲史上繼元代雜劇繁榮以後的又一個黃金時期。戲曲創作與戲曲演出的繁榮,也促進了戲曲理論的發展與繁榮。在這一時期里,出現了一大批戲曲論著,而且曲論家們的思想活躍,就某些戲曲創作中的問題展開了討論。同時,曲論家們的研究範圍比前人有了較大的開拓。在這一時期里,出現了戲曲理論史上第一部較系統完善專著--《曲律》。
集成時期--清初古典戲曲論經過成熟、發展、繁榮、深入等發展階段後,到清代初年已積累了豐厚的理論與材料。清初曲論家們便對前人的理論作了全面在總結與完善如這一時期所產生的李漁的《閒情偶寄》與金聖歎的《西廂記》評點,皆具有系統、精深的特徵。
轉折時期--清代中葉清代中葉,隨著整個曲壇上所出現的兩轉移,即由劇本創作為中心轉移到以舞台表演為中心、由雅部為中心轉移到花部為中心,戲曲理論也隨之出現了重大的轉折。一是舞台表演問題成為這一時期戲曲理論家們研究的重點,出現了一大批戲曲表演論著。二是出現了眾多的有關花部的論著。
終結時期--近代近代是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同樣,在這一時期的戲曲理論中,也體現出這一特點,一方面是對傳統戲曲理論加以總結,另一方面是開創和建立新的戲曲理論與研究方法。

參考連結

http://www.jingjuok.com/arc/view.asp?id=51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32076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