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煙》

《世事如煙》

《世事如煙》所收的八篇作品是潮濕和陰沉的,也是宿命和難以捉摸的。因此人物和景物的關係,以及他們各自的關係都是若即若離。這是余華八十年代的努力,當時我努力去尋找他們之間內部的聯繫方式,而不是那種顯而易見的外在的邏輯。

基本信息

簡介

《世事如煙》《世事如煙》

本書是由榮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的首位獲獎中國作家余華所著,精選其8篇中短篇小說。這些作品所記錄下來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條人生之路。與現實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著還原的可能,而且準確無誤。雖然歲月的流逝會使它紙張泛黃字跡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讓它煥然一新,重獲鮮明的形象。

這些小說反映了現代主義的多個側面,它們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並把這種有關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回歸到最基本最樸實的自然界。

思想內容

余華的《世事如煙》在敘事空間顯示出更為前衛的姿態,算命、婚喪嫁娶等方面的荒誕事件被強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捨棄,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數字元號,人物及其性格淹沒於數字元號的序列中,對人的苦難和生活的殘酷表現出一種徹底的冷漠,語言操作節奏卻是流暢而有節制的。《世事如煙》對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的懷疑,對人的苦難的思索並不直接來自於經驗世界,而是高懸於世象之上的本質真實,形而上的主旨顯露充分。

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出,漸江海鹽人。在文革中讀完國小和中學,此後從事過五年牙醫。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出版長篇小說3卷,中短篇小說集6卷,隨筆集3卷 。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 ,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和日文等在國外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2年),美國巴恩斯—諾貝爾新發現圖書獎(2004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年)。

創作背景

《世事如煙》《世事如煙》

這是余華從1986年到1998年的寫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長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陰沉的白晝過去之後,歲月留下了什麼?余華感到自己的記憶只能點點滴滴地出現,而且轉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時就像是翻閱陳舊的日曆,昔日曾經出現過的歡樂和痛苦的時光成為了同樣的顏色,在泛黃的紙上字跡都是一樣的暗淡,使人難以區分。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經歷總是比回憶鮮明有力。回憶在歲月消失後出現,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僅僅只是象徵。同樣的道理,回憶無法還原過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們:過去曾經擁有過什麼?而且這樣的提醒時常以篡改為榮,不過人們也需要偷梁換柱的回憶來滿足內心的虛榮,使過去的人生變得豐富和飽滿。余華的經驗是寫作可以不斷地去喚醒記憶,余華相信這樣的記憶不僅僅屬於我個人,這可能是一個時代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個世界在某一個人心靈深處的烙印,那是無法癒合的疤痕。余華的寫作喚醒了他記憶中無數的欲望,這樣的欲望在他過去生活里曾經有過或者根本沒有,曾經實現過或者根本無法實現。余華的寫作使它們聚集到了一起,在虛構的現實里成為合法。十多年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寫作已經建立了現實經歷之外的一條人生道路,它和他現實的人生之路同時出發,並肩而行,有時交叉到了一起,有時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現在越來越相信這樣的話——寫作有益於身心健康,因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來。寫作使余華擁有了兩個人生,現實的和虛構的,它們的關係就像是健康和疾病,當一個強大起來時,另一個必然會衰落下去。於是,當他現實的人生越來越貧乏之時,我虛構的人生已經異常豐富了。

這些中短篇小說選集所記錄下來的,就是余華的另一條人生之路。與現實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著還原的可能,而且準確無誤。雖然歲月的流逝會使它紙張泛黃字跡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讓它煥然一新,重獲鮮明的形象。這就是余華為什麼如此熱愛寫作的理由。

內容概述

《世事如煙》《世事如煙》

作品描寫了七個家庭和十多個人物的如煙世態。其中心是年近90歲的算命先生,他影響著甚至操縱著這眾多的家庭和眾多的人物。7長期患病不愈,只能來求問他。司機夢見灰衣女人,接生婆破釋不出來,司機也只能來問他。接生婆認為自己給鬼魂接生了,也得來問他。6在江邊看到兩個沒有腿的垂釣人同時跳入江中,自己不解,也得來問他。3 跟自己17 歲的孫子同床而懷孕,她沒了主意,也只好來求問他。4說夢話,她的父親也只好領著她來求算命先生。2 和瞎子雖然沒有直接找過算命先生,但是,4、6、司機和灰衣女人的死都和算命先生的影響或操縱有關,所以為6 的小女兒與司機完婚的2 和隨著4 沉入江中而死的瞎子,也都與算命先生有關係。

作品以算命先生為中心點輻射地寫出許多家庭和眾多人物的情態,給讀者以整體的真實感,使讀者進入到冷靜地觀察分析高度,給讀者以衝擊力量和許多必需思索的問題。

年近90歲的算命先生,雖然五個兒子都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了,人們依然把他視為聖人,而實際上他是一個自私狹隘猙獰兇狠的野獸,他姦污幼女,逼死少女,騙取7的5歲兒子,許多人的災禍都與他有關係。算命先生之所以具有這么大的影響和作用,就在於人們還迷信天命,迷信神鬼。

特色

《世事如煙》《世事如煙》作者余華

作品所描寫的家庭和人物,不是遮著帷幕的家庭和帶著面具的人物,而是沒有帷幕沒有面具的雖有溫情卻也滿是冷酷的家庭關係和人間關係。

作品主要刻畫了兩種如煙世態,一種是相信天命神鬼的情態,另一種是肆意踐踏人的生存的世態,即魯迅先生已經描寫過的“人吃人”的世態。兩種世態互為因果,互相聯繫,只不過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關於迷信天命神鬼,已經是一個極其古老的原始崇拜。原始人類不了解自然界力量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和原理,便產生了圖騰崇拜和神鬼崇拜,認為人的命運早由天定,由一種外在的神秘力量來操縱。這種原始崇拜由於舊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愚民政策和文字獄的殘酷迫害,一直殘留到今日而成為社會現代化建設的絆腳石。作品極其深刻地描寫了這種社會狀態,以引起人們的思索。夢幻、疾病、生育、死亡和情慾本能等本來是生理病理原因和社會原因造成,而一些人卻錯認為是命運和鬼神所致,他們祈靈於神廟,求問於算命先生,結果災禍依然接連發生,一些人仍未醒悟。

7 長期臥病,4 夜夜夢囈,3 亂倫懷孕,6 幻覺怪異,還有司機的夢見灰衣女人他們不去治病,不去解決實際問題,而去求問算命先生,結果造成一個又一個的悲劇。司機和6 的小女兒死後,2 不但不分析原因,反而用兩千元買下6 的死去的16 歲的少女,讓兩個死人完婚。人活著時候得不到應該得到的婚姻幸福,被逼死以後卻又被捧著骨灰盒來完婚,這是多么荒謬而冷酷的世態,這怎能不讓我們去深思!關於踐踏人的生存,一方面是迷信天命鬼神和人的獸性造成,另一方面也由於金錢的腐蝕作用所致。以致於4 的父親主動把16 歲的少女送給算命先生去肆意踐踏,而且4 的父親竟自願成為算命先生踐踏自己親生女兒的幫凶。6 竟將六個女兒每個賣了3000 元,第七個女兒他一定要賣4000 元,逼得小女兒沉江自殺。6 的小女兒面臨的父親、算命先生和穿皮甲克的人,都是那么冷酷殘忍猙獰醜惡,只有瞎子才愛她關心她,與她一起死去。瞎子既不迷信天命鬼神也不受金錢擺布,但他對一切都無能為力,這又是一個多么殘酷無情的現實,這又怎能不止我們去深思!

作品以俯瞰網路結構方式和符號標誌方式展現世態人物,雖然有一定的問離感,卻更為真實、全面地展露了人與環境的本來狀態,而且使我們看到了二度以上的多度視野、多度觀察方向,使作品具有立體化的真實感。

評價

余華余華

《世事如煙》的陰森,就好像一把刀,即使是放置於陽光下,投射下的陰影將是線條硬直面目低啞,明面的精光奪目讓人可想起的也決不可能是溫暖。如果思路再順勢跌落到余華牙醫的身份上的話,雖然很少執刀,但醫生的職業心理以及作者本人對魯迅的敬意與崇仰可能讓余華在潛意識裡仍願以手執解剖刀的方式,用文字剔骨人間世。

作為80年代末的中國先鋒小說,該文本以近乎執拗的態度堅持著隱晦與曲折,應該來說這符合了中國先鋒小說的某種通性:突破傳統單一視角的束縛,放棄明晰、直露的表達,在語言的顯義層面與隱義層面的滑動中豐富著敘述的多種可能。也基於此那種飽含著彈性的敘述,引入托多洛夫在《文學作品分析》中的一系列方法也就成為了可能以刀鋒相見的方式對這部小說小試牛刀,拆解、窺見其中的紋理。

小說內出場人物眾多,但只具職業(如司機、接生婆、算命先生)、性徵概稱(灰衣女人、瞎子、新娘)或者數字(2、3、4、6、7),沒有名姓。而其中幾乎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命運圍困之中,死亡相脅之下。文本中的生/死,壽/夭,老/少,康/殘,善/惡種種,一系列的二元對立鋪排繁衍,密密麻麻,邏輯上的緊湊,線索疊加造成了短暫的故事時間之下,不動聲色中總有險象環生。至關重要的是故事中作為病體的7、瞎子、4的出現,展現了某種病中的“光輝”:他們的感覺細微,一隻鳥,一陣夢語就可以讓他們思緒翩飛,通感頻出:“他(瞎子)的腳最初伸入江水時,一股冰冷立刻襲上心頭。他感到那是4的歌聲。”“她(4)一直哼著那支曲子,她的聲音很微小,她的聲音很像她瘦弱的裸體。”在這裡或許有普魯斯特的影子,你要相信,病體的沉默是豐富的當然,這豐富來自於作者。可以看到這些昏沉的病體最終還是造成了迷離意緒,文本快跟著他們生病了。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又是作者安排下的這些病懨卻瑰麗的色澤最終以詩的方式,揚眉劍出鞘,蓋過了很多從前或以後的平凡敘述。於是,或許將會再一次地想起有關於小說“真實性”的問題,這是內容里的一個首要問題:文學作品在何種程度上描寫世界。可是,實在無法駁回這種纖毫畢露、奇譎詭異,真實與夢幻游弋地描述下的世界就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了,這可能是潛在的流動,而余華的文本抒寫就將作為一個透明的容器讓人目睹內中的每一次褶皺。所以堅持可能每一個貌似虛幻的本文都代表著人們未嘗到達的真實。

《世事如煙》具有中國的先鋒小說的特點,作家們利用著本土的機智這當然不同於西方,對於漢語的彈性作著更大限度的拉升,事實可以證明這一切。不僅僅是余華,蘇童、格非、馬原們都在漢語語境中,在幻想與符號秩序的角力中,引發了一場80年代能指與所指間的纏繞,隱喻在這裡大有作為。就是在這樣的語符、語流的涌動中,言語的縫隙一次次被發現,主體蘊涵也得以增殖。

余華作品集

余華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和日文等在國外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