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大洞真經》

《上清大洞真經》

《上清大洞真經》,是道教上清派的修煉法書。簡稱《大洞真經》,又稱《三天龍書》、《九天太真道經》、《三十九章經》,是道教上清派早期經典,隸屬《上清經》首卷,也是《上清經》中最主要的一卷。今《道藏》載有《上清大洞真經》六卷。《大洞真經》所推崇的養生術,對我們今天健身治病的氣功術仍有借鑑作用;它所稱道的存思方法也對我們傳統的民族思維具有潛在的影響。

上清大洞真經

《上清大洞真經》,簡稱《大洞真經》,又稱《三天龍書》、《九天太真道經》、《三十九章經》,是道教上清派早期

上清大洞真經上清大洞真經
經典,隸屬《上清經》首卷,也是《上清經》中最主要的一卷。在解釋《大洞真經》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上清經》的來由。據南朝陶弘景真誥》卷十九《真誥敘錄》介紹,《上清經》在晉哀帝時(364年),由句容人楊羲用隸字寫出,然後傳給許謐許翽等,二許又接著寫,進一步擴大經文篇幅。

《上清經》在晉代已有偽書摻入,據《真誥敘錄》記載,當時有位叫王靈期的人,從許翽之子許黃民處獲得《上清經》,細加探究,認為“至法不可宣行,要言難以顯泄”,於是私添內容,得五十餘篇。一時偽經盛行,真假新舊混淆,未易辨別。《上清經》至南朝宋代,篇幅不斷擴大,當時道人陸修靜整理成一百八十六卷。其中不排除可能有他偽造的經文。由此可見,《上清經》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得到增加擴充,不是個人一時所專作。

《大洞真經》被視為道家“三奇第一之奇”,歷代流傳不絕,宣稱“若得《大洞真經》者,復不須金丹之道也,讀之萬遍,便仙也。”此經在流傳中出現不同的版本。今《道藏》載有《上清大洞真經》六卷,《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十卷, 《大洞玉經》二卷等數種版本。其中《上清大洞真經》六卷,為南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的校勘本,前有北宋茅山上清二十三代宗師觀妙先生朱自英序,又有鹹淳壬申年(1272)嗣法程公端,明初嗣漢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二人後序。此為道教中的通行本。

朱自英序指出:上清有三十九帝皇,大道有《三十九章經》 ,人的身體中有三十九種部位,修煉若存思每章經之一神,神就能降臨保護修煉者的某一部位,“開生門”,“塞死戶”,這樣閉齋誦讀萬遍,就可以“乘雲駕龍,即日升天”,躋身於虛幻仙境。朱校本分經為六卷。該經第一卷為《誦經玉訣》,講述修煉者在進齋室入定誦詠《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之前的整套存思禮儀,包括叩齒、咽津、行、存思和咒祝,還記有《入室存思之圖》。存思包括三個方面內容:首為存思五方之。五方指東南西北中五個不同的空間方位,即為氣。存思五方之的具體過程較複雜,其基本思想是以東南西北中五方為基礎,配以五行、五色、五臟的相應變化。

大致過程是,修煉者先分別朝東西南北中五方靜心閉目叩擊牙齒,默誦用於五方不同的咒語(分別為《太帝君素語內咒》、《天帝君素語內咒》、《南極上元君素語內咒》、 《後聖帝君素語內咒》《太微天帝君素語內咒》 ),五方之顏色分別為青、赤、白、黑、黃。再分別引若干次,口咽唾液,讓精氣分別充入人身中肝、心、肺、腎、脾五臟,結成狀如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土星之神。這種五方壇式結構方式,明顯受陰陽五行學術的影響,並與古靈寶《五篇真文》《五符序》近似。其次為存思日月,主要內容是:“口及日月一息,分三九咽,結作二十七帝君”,其中“九帝不入絳宮,穿尾閭穴,上入泥丸;又九帝亦下穿絳宮,入下關之境;又九帝九中關之境。令日光使照一身,內徹泥丸,下照五臟腸胃之中,皆覺洞照於內外,令一身與日月之光合。

良久,叩齒,用‘嘻’字吐息。”其三,為存思二十四星,“此法每日行住坐臥,皆可修之。”主要過程是:“口吸二十四星一息,咽津二十四過,時覺吞一星從口中徑至臍中,又覺星光映照於一腹之內,洞徹五臟,又存星光化為二十四真人,並口吐黃如煙,以布臍中,鬱郁然洞徹內外,良久,用‘呼’字吐息。”可見這些存思方法,充滿神奇的想像,對後世的氣功學有一定影響。

該經的卷二至卷六的三十九章經詳細地介紹修煉者存思的具體過程,每章分別記載神的名字和所鎮守的人身部位及其功能。修煉者在默誦具體章經時,先謹請某種神,再“真思”該神降生的不同顏色的真為神雲罩在修煉者的頭上;接著“次思”此神雲從泥丸中入,乃口吸神雲,吞津若干次,則真結成數神,在人體內運行,通過具體的關竅,達到神所鎮守的部位,然後修煉者詠誦《大洞玉經》,默念咒祝,想像佩帶各神的“消魔玉符”,“存呼”神的名字,請其發揮護衛功能,這便是每章經存思的大致過程。在三十九章之後,還有結經《徊風混合帝一秘訣》,指出修煉者在誦詠三十九章經之後,便應閉目存思這眾神白氣,混沌一團如白雲,從雲虛中來入口中,良久,從玉莖、兩腳底、兩手心中出去了良久,白忽又變成紫雲,從口入頭併入五臟之內,充滿腹內,過了較長時間,紫雲從兩腳底、兩手心、玉莖中透出;過一會兒,存見紫雲之充滿左右及一室之內,又想像口中出風吹紫雲之煙,互相混合纏繞,忽然結一位稱作“大洞帝一尊君”的仙;尊君嘴的左邊有日光,嘴的右邊有月光,嘴裡吐著徊風之,吹著日月之光,都變成白色和紫色之氣,讓光下滲入修煉者五臟六腑百節之內,一身之內,洞徹朗然,內外如白日那樣明亮,過了較久,忽然忘身,諸事完畢,神己定,覺得身體輕巧、神清氣爽,接著叩齒三十九遍,兩手試面,再念頌咒,心拜四方,乃起,至此,三十九章存思的整個過程,始告結束。

《大洞真經》所說的存思之法,是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南宋程公端概括此經宗旨為“存心養性以事天,聚精會神而合道”。故它既有道教健身延年的養生之道,可謂是養生之書,包含著樸素的、模糊的養生科學知識;但同時它又充滿著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涉及到的諸神名、所述存思過程的請神、念咒、佩符等。《大洞真經》所推崇的養生術,對我們今天健身治病的氣功術仍有借鑑作用;它所稱道的存思方法也對我們傳統的民族思維具有潛在的影響。

《大洞真經》在北周武帝時被禁,後來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