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旅行》

《三海旅行》是部電影。由馬哈茂德·阿巴斯編導的電影。馬哈茂德·阿巴斯是印度電影編導和製片人,1914年生於巴尼伯德。創建了“新世界影片公司”,從事電影編導和製片工作,攝製了一系列影片,如《三海旅行》、《城市與夢幻》(1963)、《空中樓閣》、《黑夜籠罩著孟買》(1968)、《 7個印度人》(1969)、《納隆爾巴里》。

基本信息

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 又名阿布·馬贊(Abu Mazen) ,1935年生於巴勒斯坦北部薩法德,年輕時在敘利亞生活多年,先後獲得大馬士革大學法律學士學位和莫斯科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59年協助巴勒斯坦已故領導人阿拉法特創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流派“法塔赫”。上世紀90年代初,阿巴斯曾作為巴方首席談判代表出席馬德里中東和會,主持巴以奧斯陸談判並簽署了“奧斯陸協定”。1994年5月巴勒斯坦實行有限自治後,阿巴斯隨阿拉法特 回到闊別多年的巴勒斯坦。1995年當選巴解組織執委會總書記,2003年4月至9月出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首任總理。2004年11月阿拉法特逝世後,阿巴斯當選為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2005年1月,阿巴斯以絕對多數票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第二任主席。同年1月15日,阿巴斯宣誓就職。
阿巴斯被認為是巴勒斯坦溫和派領導人。他反對通過暴力手段解決巴以矛盾。
阿巴斯曾於1999年11月訪問中國。2005年5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接受了新華社和新華網記者的專訪。
阿巴斯,K.A.
Khwaja Ahmad Abbas (1914~ )
印度電影編導和製片人。1914年生於巴尼伯德。1935年畢業於阿利格爾大學,曾在孟買有聲影片公司做宣傳工作。經常在《孟買新聞》發表電影評論文章,1938年被任命為該報影評主筆。後調任該報星期日版編輯。1941年,他創作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新世界》,揭露了孟買新聞界的黑暗內幕。孟買有聲影片公司將劇本拍成影片,取得很大成功。1943年,阿巴斯參加創辦了孟加拉人民戲劇協會,1946年他與該協會合作編導了現實主義影片《大地之子》,以1943年孟加拉邦大饑荒為背景,描述了數百萬饑民死於災難的慘狀,影片引起了印度社會的震驚。1946年,他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柯棣華大夫的不朽事跡》,由V.森達拉姆拍成影片。此後,他又編寫了以揭露反動血統論為主題的電影劇本《流浪者》(1951),由R.卡普爾拍成影片。1952年,他創建了“新世界影片公司”,從事電影編導和製片工作,攝製了一系列影片,如《三海旅行》、《城市與夢幻》(1963)、《空中樓閣》、《黑夜籠罩著孟買》(1968)、《 7個印度人》(1969)、《納隆爾巴里》。
編輯詞條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名稱: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
伊朗導演阿巴斯 職業:導演
國際:伊朗
出生:1940年6月22日
伊朗導演阿巴斯·庫亞斯塔米1940年出生於德黑蘭,18歲那年,庫亞斯塔米獲得一項美術獎而被德黑蘭美術學院錄取,學習繪畫。由於不按學校規定修課而無法按時完成學業,拖了13年才畢業。與此同時,他卻為交通警察部門作平面廣告的設計,和拍攝影視廣告短片。1969年,庫亞斯塔米應邀為卡倫青少年教育學院創建電影系,這成為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庫亞斯塔米從此有機會利用系裡的設備和條件拍電影,該系後來也成為伊朗電影復興的基地。從那時一直到1992年,庫亞斯塔米在那裡拍攝了22部電影,包括記錄片和劇情片。
1969年是伊朗電影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誕生了,青少年發展研究院聘請阿巴斯組建電影學系,此後的二十三年間(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電影系成為了製作伊朗新電影的溫床,而對阿巴斯本人來說,這同樣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正是從六九年開始,作為一名導演、劇作家、製作人以及剪輯師,他如一顆新星在伊朗電影工業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麵包與小巷》,從中我們已可洞見他日後集大成作品的藝術風格:紀錄片式的框架,即興式的表演,真實生活的節奏,和現實主義的主題。而這一切都被他舒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積累了幾年拍短片的經驗,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旅行者》(當然也只有74分鐘),細膩地描繪了一個叛逆的鄉村問題少年,他執意要到首都德黑蘭去看一場足球比賽。八十年代,他相繼拍攝了一些反映伊朗學齡兒童面臨的問題的紀錄片,如《一年級新生》(1985),《家庭作業》(1989)等等
為庫亞斯塔米贏得第一次國際聲譽的影片是他在1987年製作、並在當年的盧卡羅(Locarno)電影節上獲獎的《哪裡是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該片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一個山村國小生放學後發現錯拿了同桌小夥伴的作業本,因為老師要求家庭作業一定要寫在作業本上,所以為了不讓小夥伴受罰,他翻山越嶺,到鄰村去尋找小夥伴的家,試圖歸還作業本。該片全部由當地的國小生和村民出演。1991年,那個村子所在的地區發生地震,庫亞斯塔米惦念著主演那部片子的國小生,於是他駕車返回震後的山區,去尋找那個小孩,並把整個過程拍成了一部融合記錄和虛構兩種風格的電影,名為《生活在繼續》(And Life Goes on)。該片獲1992年嘎納影展羅西里尼獎(Rossellini Prize)。1994年,庫亞斯塔米再次返回那個村子,拍攝了(Through The Olive Trees,又譯作《橄欖樹下的情人》),該片與前兩部合稱為庫亞斯塔米的“村莊三部曲”。1996年,庫亞斯塔米拍攝了探尋自殺主題的《櫻桃的味道》(Taste of Cherry),獲次年嘎納影展的金棕櫚獎。1999年庫亞斯塔米最新故事片是《風帶我們走》(Wind Will Carry Us)。2000年,庫亞斯塔米製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型DV(數碼錄像)記錄片《ABC在非洲》(ABC Africa) 。
他是名孤獨症患者:“從上國小一直到六年級,我沒跟任何人說過話。是的,跟誰都沒說過話,甚至沒向一個同學說過“借我一塊橡皮使使”這樣的話,也沒向同學問過作業。我只是一個人去上學,又一個人回家。然而,我卻記得就在那個我上了六年卻沒與人說過話的學校,一天,念祈禱的同學沒來上學,大家就說,讓另一個同學來念祈禱,我上去了。這非常令人吃驚。因為這之前沒人聽過我的聲音。”
因為電影他的聲音跨越國界與政治讓無數人關注,卻因國內的特殊政治環境而處境尷尬:1997年嘎納國際電影節,阿巴斯贏得了世界電影崇高榮譽——金棕櫚獎,卻因為領獎時親吻頒獎嘉賓凱薩琳德諾芙的臉頰而在伊朗引起軒然大波與抗議和封殺。因為在伊朗禁止在公共場合親吻妻子以外的女人。事後阿巴斯躲在國外很長時間,幸運的是,當時正趕上伊朗新的總統大選,這一大的社會變革減輕了人們對其他方面的注意力,等到事態漸漸冷卻,他逃過一劫。10多年來阿巴斯的電影不能在伊朗本土公開上映,大多數電影通過盜版DVD和地下放映為人所知。阿巴斯剪輯電影只能在深夜進行,創作上也受到很多限制。對他在國外的巨大聲譽,伊朗政府認為是一種陰謀,“專門推廣伊朗的壞電影”。但是阿巴斯不願意做一個意識形態的“殉道者”,也不願離開伊朗:“樹木植根於土地,移植樹木就活不長了。我最好的作品確實是在伊朗拍攝出來的。伊朗有人攻擊我是在為歐洲人創作電影。我在拍電影時從不考慮觀眾。如果在我自己家附近找不到觀眾,我想,遠一點的地方會找到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