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仲馬傳》

《三仲馬傳》

《三仲馬傳》是法國著名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所著,郭安定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基本信息

張曉曉
《三仲馬傳》三仲馬傳》
《三仲馬傳》是法國著名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所著,郭安定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該書主要介紹了的是仲馬一家三代人托馬·亞歷山大·仲馬(1762—1806),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通稱大仲馬),他的孫子,大仲馬的兒子亞歷山大·小仲馬(1824—1895)三個人的生平事跡。這本書使得本來就聲名顯赫的仲馬家更加讓世界人們為之傾慕。正如《三仲馬傳》的作者說得好:“在全世界,聲望超過大仲馬的人,恐怕並不多見。地球上各民族都讀過他的作品,並將世世代代讀下去。”

作品簡介

這部人物傳記主要講述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將領托馬·亞歷山大·仲馬(1762—1806),他的兒子、法國著名劇作家和小說家、《三劍客》和《基度山伯爵》的作者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通稱大仲馬),以及後者之子、《茶花女》的作者亞歷山大·小仲馬(1824—1895)三個人。將領托馬·亞歷山大·仲馬(1762—1806)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充滿傳奇性;兩位文學家,特別是大仲馬,無論是體質、氣度、性格,還是思想與政治傾向以及生活道路,都與這位行伍出身的革命將領的命運一脈相承。三代人的傳奇生涯,從法國大革命前夜直到十九世紀末,延續了一百多年;這個時代在法蘭西的歷史上,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世道變幻神奇莫測,有聲有色的事件連綿起伏,刀光劍影隨處可尋。

作者簡介

《三仲馬傳》安德烈·莫洛亞
安德烈•莫洛亞(1885—1967)為法國兩次大戰之間登上文壇的重要作家。他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人物傳記歷史學方面等都有所建樹。特別是他在傳記創作方面,所寫傳記,人物生動,情節有趣,富有小說情趣。在傳記寫法上,有過革新之功,被譽為寫出法國文苑裡最好的幾部傳記。主要作品有《雪萊傳》(1923)《迪斯雷利傳》(1927),《拜倫傳》(1930),《屠格涅夫傳》(1931),《服爾德傳》(1932),《夏朵布里昂傳》(1938),《喬治•桑傳》(1952),《雨果傳》(1954),《三仲馬》(1957),《巴爾扎克傳》等。由於多方面的成就和文化界的影響,他於1939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65年國慶,戴高樂總統頒令授予榮譽團一等勳章,表彰他一生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貢獻。

內容提要

《三仲馬傳》大仲馬
作品在第一卷中簡明的介紹了做為將軍的仲馬的戎馬生活,附帶略提了大仲馬懶散自在的童年時代和富有聲色之樂,迷戀戲劇的少年時代。
第二卷到第五卷通過戲劇作品《克里斯汀》、《安東尼》、《奈斯爾塔》介紹大仲馬的戲劇天賦。第五卷是大仲馬創作的重大轉折期,他創作了著名小說《三劍客》完成了從戲劇家到小說家的完美轉型。
第六卷之後小仲馬和他的《茶花女》交雜在大仲馬的生活里,父與子的愛恨情仇成為作品的關鍵。直至到了第九卷隨著大仲馬的去世,小仲馬在衰老中任性的作品《克洛德的妻子》、《法朗西榮》、《忒拜之路》的面世。《三仲馬傳》落下了帷幕!

將領本色

托馬·亞歷山大·仲馬(1762—1806)於1786年他以仲馬為姓入伍。在不久之後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中,他以自己過人的勇武與膽識,從行伍的最底層,成為了拿破崙麾下的一名將軍。

大仲馬的小說特色

《三仲馬傳》大仲馬
大仲馬有句名言:“什麼是歷史?就是給我掛小說的釘子啊。”他的小說大多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並非小說的唯一筆者,有一位中學教師奧古斯特·馬凱也參與創作。馬凱經人介紹,把三幕劇《狂歡節之夜》送去請大仲馬修改潤色,改名為《巴蒂而德》,在巴黎舞台上公演獲得講評。馬凱又寫歷史小說《老好人杜韋》,將手稿送給大仲馬過目。大仲馬把內容單薄的《老好人杜韋》改寫成《德·阿芒達而騎士》,在《新聞報》上連載大獲成功。大仲馬從此欲罷不能,一生寫下數百部的小說。英國小說、詩人安德魯‧蘭說過:“大仲馬在一展歌喉之前,先得有個音叉定一下音;而他一旦認準了音高,就能一瀉千里地唱下去。”一本大仲馬的傳記說:“如果您只要讀一本大仲馬的小說,那請讀《三劍客》;如果您有時間讀上三本,那么請加上《基督山恩仇記》和《瑪歌王后》;如果您要讀五本,再加上《二十年後》和《蒙梭羅夫人》;如果您選擇十冊大仲馬的作品,那么便再加上《大野心家》,《四十五衛士》,《我的回憶錄》,《安東尼》和《波治倫子爵》。如果這十本書您都看過了,那么您鐵定已經上了癮,毋需我們推薦您閱讀其他的作品了……”。大仲馬生活奢華,為了還債,僱用文人寫出不少作品,大仲馬的小說有好幾百部,極大多數是別人所寫,有些作品大仲馬連看都沒看過。因此被攻擊為“小說製造工廠的廠長”。

小仲馬的一段故事

《三仲馬傳》茶花女
不想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起初,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父親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簡訊,或者只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直到後來,這位編輯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時疑惑地問道:“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精選賞析

《三仲馬傳》三個火槍手
戲劇家變成小說家,阿爾塞納·胡撒耶說:“沒有人比他更富有戲劇性;在他的長篇小說中,人們真切地感覺到這點。在其一生的前期,大仲馬在公眾與評論界的心目中是一位戲劇家。這種看法大致是不錯的。誠然,在其戲劇作品之外,大仲馬還寫過《高盧與法蘭西》等隨筆,以及遊記和小說;不過,在所有這些體裁的作品中,都表現出劇作家對情節具有的獨特本能。這一時期,他還沒有全力投入那項比戲劇創作更能鑄造其榮光的巨大事業:以小說的形式,再現法蘭西的歷史。任何文學種類,無不誕生於天才與時勢的結合。仲馬具有某種天才,特別是他那激越的熱情和構架戲劇的才華。其它方面的事情就要靠時勢來造就了。首先是歷史小說這種體裁的復興。在司各特之前,也出現過把虛構的英雄同實有其人的顯貴之士熔於一爐的長篇小說;《克萊芙王妃》①就是其中一例。然而,司各特卻是再現整個時代與整個社會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引起巴爾扎克雨果維尼和仲馬的熱情讚賞。大仲馬對情節的獨特本能使得大仲馬在戲劇創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此時的戲劇這種文學種類已經走過它的高峰期。所以,聰明的大仲馬選擇了小說這一與時俱進的文學樣式。他以真實的歷史作為背景,再把自己的戲劇特長運用到小說中。最後形成了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對話機智的歷史驚險小說。大仲馬是典型的浪漫主義作家,正如他說:“我是閉著眼睛寫作的。”

學術研究

《三仲馬傳》金庸
金庸與大仲馬,兩位作家在創作經歷上的一些相似之點:他們都在小說中創造了許多仗義執言、替天行道的俠士與好漢的形象;他們的小說常取材於歷史,以歷史為創作的支架;他們在開始小說創作之前,又都有一段編劇的經歷,從而使他們的小說在結構上頗多戲劇的成分(晚了一個世紀的金庸小說還有電影的成分);他們又都辦過報紙(大仲馬辦過《火槍手》等多種報紙,金庸先在《大公報》工作,後來又辦了《明報》),他們的小說也都曾在多種報紙上連載,並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有時報數因此一下子上升了幾千份、上萬份。這些相似之處引起了廣大金庸迷和大仲馬迷以及廣大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嚴家炎就寫了一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似與不似之間——金庸和大仲馬小說的比較研究》。私生子小仲馬:父親值得去原諒,大仲馬和小仲馬的重重恩怨,從遺棄、恨懟、疏遠,再到前嫌冰釋,最後情歸血脈。幾百年來直至吸引著大眾的眼光。張曉曉的文章《私生子小仲馬:父親值得去原諒》中通過“風流父親不認帳,無辜孩兒成私生子”“父子開戰,親情在隔閡中越走越遠”“驀然頓首,原來父親值得去原諒”三個主題的有理有據的詳述,把大仲馬與小仲馬的父子情仇展現的淋漓盡致。他們的故事給讀者們很大的啟示:親人也是普通人,也有著各種壞習性或人格缺陷,不大家能因為他們是親人就死死揪住錯誤,苛刻地不予饒恕。很多時候,大家只需像寬容外人一樣來對待親人就夠了,不必額外。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1】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2】《三仲馬傳》,作者:安德烈.莫洛亞,出版社:人民文學 ,出版時間:1996-12-00【3】http://online.gxut.edu.cn/xssj/dxjt/20071108/14894.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