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仲馬

“三仲馬”指仲馬一家三代人:法國大革命將領托馬·亞歷山大·仲馬(1762—1806),他的兒子、法國著名劇作家和小說家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 通稱大仲馬),以及後者之子亞歷山大·小仲馬(1824—1895)。

“三仲馬”,顧名思義,指的是仲馬一家三代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將領托馬·亞歷山大·仲馬(1762—1806),他的兒子、法國著名劇作家和小說家、《三劍客》和《基度山伯爵》的作者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 通稱大仲馬),以及後者之子、《茶花女》的作者亞歷山大·小仲馬(1824—1895)。 對於中國讀者,大仲馬和小仲馬的名字,以及上面列舉的那三部作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了。

也許並非偶然,在中國近代文學翻譯史上,第一部 譯成漢語的西方文學作品,恰好就是《巴黎茶花女遺事》。這部出自大名鼎鼎的林紓之手的譯本,出版於上一世紀的最後一年,離小仲馬去世只有四年時間。林先生在譯本的《引》中,提到了“仲馬父子”,說兩人的文字“於巴黎最知名”。到了本世紀初,大仲馬的小說《三劍客》及其續集《二十年後》,又由著名翻譯家伍光建先生從英文節譯,分別以《俠隱記》與《續俠隱記》為標題出版。從此以後,仲馬父子的作品,在中國廣為流傳,經久不衰。記得七十年代末期,“四人幫”的文化禁錮剛剛打破,《三劍客》和《基度山恩仇記》的法文原版影片在北京放映,譯者本人被“請”去擔任現場翻譯;那“趕場”的匆忙情景和觀眾表現出來的濃厚興趣,至今仍歷歷在目。

《三仲馬傳》的作者說得好:“在全世界,聲望超過大仲馬的人,恐怕並不多見。地球上各民族都讀過他的作品,並將世世代代讀下去。”

在世界文學史上、像大仲馬和小仲馬那樣,父子相傳,各自都寫出足以 傳世的傑作,恐怕還是不多見的。為他們作傳,把父子兩人的生平與創作, 按照當年生活的本來面目,交叉糅合在一起,向讀者展示,當然會引起廣泛 的興趣。然而,為什麼還要拉進一個並不善於舞文弄墨的武夫,充當這個“書 香門第”的鼻祖呢?其實,傳記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這裡。首先,這位將軍 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本身就充滿傳奇性;而兩位文學家,特別是大仲馬, 無論是體質、氣度、性格,還是思想與政治傾向以及生活道路,都與這位行伍出身的革命將領的命運一脈相承。三代人的傳奇生涯,從法國大革命前夜直到十九世紀末,延續了一百多年;這個時代在法蘭西的歷史上,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世道變幻神奇莫測,有聲有色的事件連綿起伏,刀光劍影隨處可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