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人的十年》

中國作家受制於歷史傳統和現實環境,小說創作和觀念的發展變化同樣不能離開這一傳統和現實。大概從1978年代開始,小說開始顯示出一體化時代不盡相同的追求和風貌。

一百個人的十年

基本信息

作者:馮驥才著
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3-1
版次:1

頁數:376

印刷時間:2004-3-1

ISBN:9787538715712

作者簡介

馮驥才,男。漢族。浙江寧波人,祖籍浙江慈谿,1942年生於天津。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著名民間文藝家。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誌和《藝術家》雜誌主編,並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09年1月16日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參事。

其作品《感謝生活》《挑山工》曾獲法國“女巫獎”和“青年讀物獎”,並獲瑞士“藍眼鏡蛇獎”。由《炮打雙燈》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夏威夷電影節”和“西班牙電影節”獎。作品被譯成英、智、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餘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三十種,其中英譯本五種。馮驥才兼為畫家,出版過多種大型畫集,並在中國各大城市和奧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舉辦個人畫展,均獲很大反響。他以其中西貫通的繪畫技巧與含蓄深遠的文學意境,在中國當代畫壇獨樹一幟,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一些作品被收藏家與美術館收藏。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生態書畫院顧問《文學自由談》雜誌和《藝術家》雜誌主編,並任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10年入圍“免網杯”中國文藝網絡獎(中國網路代表最高榮譽)最佳作家候選人。

在天津,不知道馮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多的大個子在街上一晃蕩,便有人喊:大馮,忙嘛呢?來套煎餅餜子吧!大馮的確是忙,特別是近幾年,很少老老實實地在家呆著,要么到處開會,為保護民間文化奔走呼號,要么跑到鄉村田野,親自踏勘民間遺存。有一回,我碰到他的夫人顧同釗,便說,勸勸大馮,別那么拚命,畢竟是60多歲的人了。顧大姐無奈地笑了笑,說,你讓他閒著,他不是這癢就是那疼,出去瘋跑,倒啥病也沒了,唉,老黃牛,吃苦受累的命!馮驥才是以小說名世的,至今,各種版本和各種文字的作品,已經出了150多種,摞起來比他還高,真正的著作等身,海內外的讀者熟悉他,多是通過這些作品,因此,他的主業,應該是個作家。而他偏偏又有著繪畫的才能與靈性,他的每一幅畫作,都同他的小說一樣,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其中的文化內涵,非一般的畫家所能超越。兩條腿走路,使大馮面前的路越走越寬。這幾年,大馮又成了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到處遊說並付諸行動,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民間文化的保護上了。走到今天這一步,可以說與他的文化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他的不少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他對民族文化的獨到見解以及註腳,這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要暫時放下寫作,去做這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了。馮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當時,天津正在搞大規模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而破敗不堪的老城,將在這股洪流中消失,這勢必會造成對一些文化遺存的毀滅性破壞。馮驥才憂心如焚了。馮驥才茶飯不思了。可一個沒有決策權的文人,除了仰天長嘯,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個龐大的隊伍,包括規劃師、建築師、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當然更多的是攝影家,他們用了一年的時間,對這座城市進行了地毯式的拉網考察,拍了3萬多張照片以及影像資料,從中選了2000多張出了4本大畫冊。他把這些畫冊送給政府官員,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頁上寫下這樣一行字:這是你親愛的土地。大馮弄得動靜挺大,支持他的人卻很少,很多人說,你放著小說不寫,淨搞些沒用的。這讓大馮很傷感。而且,這個活動,從始至終,所有的費用都是大馮自掏腰包,幾十萬元的稿費全填了這個大窟窿不說,連畫作也所存無幾了,全都換了錢用在了考察上。但今天看,大馮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時的,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天津的許多文化遺存,如今只能到這幾本大畫冊中去找了。

2001年,馮驥才又戴上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這頂“烏紗帽”。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從2003年開始,大馮發起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說,我們不能笑呵呵地看著民間文化從我們眼皮底下消失。全國數以萬計的專家學者也離開書齋,縱身於田野,綴拾那些行將消泯於大地的“母親的文化”。這兩年多,馮驥才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田野里跑。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種什麼現狀?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如今的民間文化,基本上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保護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們的經費非常短缺,對保護的投入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間文化多是在縣裡、鄉里、村裡的掌控之下,下去發現了問題,就可以跟縣長、鄉長、村長們談,告訴他們用什麼方法來保護這些文化。我曾跟隨馮驥才到過幾個地方,有一次去河北武強縣周窩鄉舊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我們的車子滑進了溝里,大家只好在泥濘中徒步前行。大馮的腳上套著兩個塑膠袋,深一腳淺一腳的,摔了幾個大跟頭,淋得像只落湯雞,渾身上下都是泥湯,樣子非常滑稽,假如沒人說,誰會想到他是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呢!回津後顧大姐看了我們的照片,我們哈哈地笑著,顧大姐卻難過得掉了淚。大馮說,這沒什麼,我們的志願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們拿著微薄的工資,沒有一分錢的補助,還要往裡面貼錢,時常是餓著肚子工作。為了改善這些人的工作條件,大馮先是想賣房子,後來還是重操舊業,夜以繼日地畫畫,硬把手背上畫出一個大包來。這30餘幅畫在天津拍賣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現代文學館拍賣了一次,所得百萬元,設立了一個民間文化基金會,為的是讓那些志願者們能有口茶喝。台灣演員趙文瑄被大馮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也捐出了100萬人民幣,以表對大馮的支持。大馮是多么願意為他所深愛的祖國文化來奉獻、奮鬥、付出呀!

好在大馮和他的志願者們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搶救出來的圖文資料已經出版,還有更多的音像資料也正在整理,無論對國家對民族,這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內容簡介

20多年的時間,先後出現了觀念、經驗、心態等非常不同的幾代作家,也出現了關懷、敘事、文體等非常不同的浩如煙海的作品。這裡編選的《中國小說50強》(1978-2000)選入的作家作品,從一個方面證實了這一看法並非虛妄。中國作家受制於歷史傳統和現實環境,小說創作和觀念的發展變化同樣不能離開這一傳統和現實。大概從1978年代開始,小說開始顯示出一體化時代不盡相同的追求和風貌。作為一種想像和虛構的文體形式,逐漸剝離了單純的政治目標翔和強調的教化功能。對人的心內痛苦、情感要求、思想矛盾等與人性相關的問題,開始在小說中得以反映和表現。
一百個普通中國人在“文革“中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劫難的真相。作家馮驥才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披閱十載,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入史冊。

目錄

文革進入了我們的血液
前記
終結文革
拾紙救夫
附屬檔案:《瀏陽遇險》
崇拜的代價
我到底有沒有罪?
一個八歲的死刑陪綁
我這三十年呀
絕頂聰明的人
一對夫妻的三千六百五十天
我不是右派,是左派
失蹤的少女
我變了一個人
一個老紅衛兵的自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