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叉”反艦飛彈

“魚叉”反艦飛彈

“魚叉”反艦飛彈(又稱“捕鯨叉”)是美國研製的一種全天候高亞聲速巡航式反艦飛彈,可由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等多種平台搭載。1979年開始服役,已裝備美國234艘艦艇,並外銷十向個國家,1986年首次用於實戰,曾擊沉利比亞大型飛彈艇。海灣戰爭中,美軍參戰的所有艦艇、潛艇和作戰飛機都裝備了“魚叉”飛彈。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魚叉”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

“魚叉”反艦飛彈是美國麥道宇航公司研製的全天候亞音速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用於攻擊130公里以內的海面目標。飛行速度0.9馬赫,射程130公里,飛彈飛行末段採用掠海飛行彈道,能同時根據所攻擊目標的位置選擇多種攻擊航路。

其特點是能使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隊獲得高度機動的遠距離反艦能力,可一彈多用,命中率高達95%,抗干擾能力強,射程遠,是目前現役的西方反艦飛彈中最先進的一種。

從“魚叉”反艦飛彈的性能來看,它具有高速飛行、低空巡航的特點,具有比較強的攻擊力,如果擁有它,大陸的眾多海上目標將面臨直接威脅,特別是它有可能用來攻擊大陸的商漁船隻、海上鑽井平台等民用目標。

歷史沿革

“魚叉”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

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正式開始研發“魚叉”系列反艦飛彈。麥道公司作為主承包商,在70年代後期即研製成功空艦型“魚叉”(AGM-84A)和艦艦型“魚叉”(RGM-84A)飛彈,隨即轉入批量生產,裝備美國海軍的飛機和艦艇。80年代初期,潛艦型“魚叉”(UGM-84A)飛彈開始服役。90年代,為了爭奪國際市場,又發展了岸艦型“魚叉”(CD Harpoon)飛彈,至此,“魚叉”飛彈成為能從艦艇、飛機、潛艇和岸基多種平台發射的全系列全方位的反艦飛彈族。

“魚叉”飛彈研製成功後,為了適應新的作戰需求和提高戰術技術性能,在原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不斷被改進。“魚叉”各型飛彈的系列代號有RGM/AGM/ UGM-84 A、B、C…Blook 1(A)至1G等。其中RGM 、AGM和UGM分別代表艦射、空射和潛射型,A、B、C表示改進的順序號,Block 1(A)、1B、1C…表示採用不同中制導程式。在A、B、C…後面加-1、-2…表示從不同發射裝置上發射的飛彈。如1表示從“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架上發射;2表示從“韃靼人”航空飛彈發射架上發射;3表示裝備較小的艦艇,從MK140型發射架上發射;C-4表示從英國制的發射箱發射;5裝在較大軍艦上,從MK141型發射架上發射。

“魚叉”系列反艦飛彈的基本型為艦艦型(RGM-84A)。結構由彈身以及彈翼、舵面和穩定翼組成。飛彈按功能來分包括彈體結構、推進系統、制導系統、引戰系統和電氣系統。

“魚叉”Block 1D飛彈(曾被稱為“魚叉”BlockⅡ)提高了飛彈在強電子干擾環境中作戰的有效性,以及飛彈的命中率和殺傷力,使飛彈的服役期延長到21世紀。該飛彈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產裝備,產量估計達到2 000枚。原有5 000枚非Block 1D技術的飛彈將逐步送回工廠改裝成Block 1D的技術狀態。目前“魚叉”Block 1D飛彈只有艦艦型,編號為RGM-84F。

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魚叉”系列反艦飛彈共生產了7 217枚,包括試驗用彈和回廠重新改裝的飛彈。各型“魚叉”飛彈的訂購總數已超過5 500枚,其中潛射“魚叉”飛彈1 354枚,是各型中生產數量最少的。美國海軍裝備3 836枚,其餘的出售到20多個國家,每枚售價約100萬美元,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創造效益最高、技術水平居領先地位的反艦飛彈。

為滿足美國海軍反艦飛彈的要求,麥道公司正在制定改進“魚叉”飛彈的方案,將其稱為“魚叉”2000。它在海岸附近有更好的作戰性能,能在船隻密集、靠近海岸的海上或靠近海岸有干擾的複雜環境條件下與敵艦交戰。

裝備範圍

裝備該型飛彈有美國、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台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攻擊目標

包括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飛彈快艇和商船等。

主要優點

“魚叉”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

1. 彈翼和控制尾翼可摺疊,便於由艦船、潛艇和飛機運載和發射。

2. 採用寬頻頻率捷變主動雷達導引頭和先進的彈上計算機邏輯電路,因而有良好的抗干擾能力。它的圓形平面相控陣天線可向任意方向轉動45°, 按正常工作方式 (包括大、中、小三種搜尋圖形),無論晴雨, 對快艇一類的目標有相當遠的探測距離。

3. 採用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和延時觸髮型及近炸型兩種引信。利用延時觸髮型引信可使戰鬥部穿入艦艇內部才爆炸, 以獲最大破壞效果;近炸引信可使飛彈貼艦面飛越時,立即起爆, 以衝擊波和破片重創艦上的設備和人員。

4. 可在±90°扇面內發射,中段巡航高度為61米,末段低於15米,接近目標時突然越升然後俯衝攻擊目標,單發命中機率95%。

技術性能

“魚叉”反艦飛彈技術性能“魚叉”反艦飛彈技術性能

魚叉”反艦飛彈為較小型的亞音速飛彈,主要用於攻擊出水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飛彈快艇的商船等水上目標。可一彈多用,節省研製經費。本身可用作空對艦、艦對艦或岸對艦的反艦飛彈。但既可用作空對艦和艦對艦、又能用作潛對艦的反艦飛彈目前還只有“魚叉”一種。

該飛彈適應性好,可從多種發射平台發射,因此能大量裝備部隊,迅速形成戰鬥力。飛彈發動機進氣口潛隱彈體內,適合潛艇標準魚雷發射。飛彈水下發射運載器是一種無動力運載器,在水下運行無聲音,隱蔽性好,不易被發現。該型飛彈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

“魚叉”AGM- 84是美軍目前主要的反艦武器之一,是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研製的,1979年裝備部隊使用。這種高亞音速掠海反艦飛彈有艦對艦和空對艦等型。其動力裝置為一台渦噴發動機,因而它的射程較遠,可達120千米。 該彈長 3.84米, 彈徑0.344米,發射重量為522千克。

制導部裝有雷達導引頭、數字計算機、自動駕駛儀等,用於搜尋、捕獲和跟蹤目標。戰鬥部為高能穿甲爆破型,可穿入艦內爆破壞目標。

制導方式採用中段慣性制導和末段主動雷達制導。彈頭處裝有一台抗干擾性能較好的寬頻帶頻率捷變主動雷達導引頭。近年來,又為這種飛彈研製了一種紅外成像導引頭,兩種導引頭可互換。

“魚叉”飛彈發射前,由載機上的探測系統提供目標數據,然後輸入飛彈的計算機內。飛彈發射後,迅速下降至60米左右的巡航高度,以0.75馬赫數的速度飛行。在離目標一定距離時,導引頭根據所選定的方式搜尋前方的區域。捕獲到目標後,“魚叉”飛彈進一步下降高度,貼著海面飛行。接近敵艦時,飛彈突然躍升,然後向目標俯衝,穿入甲板內部爆炸,以提高摧毀效果。 “魚叉”飛彈可用於攻擊大型水面艦隻、巡邏快艇、水翼艇、商船和浮出水面的潛艇等,其單發命中機率為95%。

主要特點是具有多用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各種飛機、艦艇上的發射架及魚雷發射管都可發射。最大射程110千米,最小射程11千米,單發命中率可達95%。飛彈長3.84米 ,彈徑344毫米,主要由制導部、戰鬥部、發動機的尾艙段組成。

主要缺點

飛行速度低,巡航速度只有0.75馬赫,在飛行過程中一旦被發現,增加了遭受攔截的可能性;主動雷達導引頭輻射電磁波,對方電子支援設備能夠探測和分析這種輻射,從而採取干擾措施。

實戰表現

“魚叉”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

美國研製的一種全天候、遠距離反艦飛彈。又名“捕鯨叉”飛彈,可從水面艦船和潛艇上發射,也可從飛機上發射。主要用於攻擊出水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飛彈快艇的商船等水上目標。

新型“魚叉”採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中段導航,保證飛行偏差小於15M,主動雷達導引頭在末段導航,鎖定目標後在距目標兩行千米處躍升,高速俯衝攻擊艦船薄弱的上部,重達230KG的穿甲戰鬥部穿入船隻內部引爆所攜90KG的炸藥。

1986年,美軍A-6型“入侵者”戰機發射“魚叉”飛彈,擊沉、重創利比亞艦艇各兩艘。

畢竟是28年的“老兵”,“魚叉”的弱點日益顯露,一是射程不夠遠,負載機距敵艦太近;二是打擊力不夠強,對於大型艦船難以擊沉;三是反干擾性能不足,敵艦船用箔條彈能降低“魚叉”飛彈的命中率;四是速度慢,容易被防空飛彈及快速小口徑火炮擊中。

美軍正在研製新式反艦飛彈“斯拉姆”,希望取代“魚叉”。制導部裝有雷達導引頭、數字計算機、自動駕駛儀等,用於搜尋、捕獲和跟蹤目標。戰鬥部為高能穿甲爆破型,可穿入艦內爆破壞目標。“魚叉”飛彈系列中還有一種機載型,即AGM-84A空對艦飛彈。該型彈長3.84米,直徑0.34米,全彈質量522千克,最大射程110公里,巡航速度0.85倍音速。

發展現狀

“魚叉”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

波音公司贏得73700萬美元美國海軍升級建造契約。該契約內容包括設計和研發“魚叉”BlockIII型反艦飛彈,該型飛彈是為了增強海軍水面戰能力的新一代武器系統。其系統設計研發契約將為海軍現有武器系統提供成套的升級計畫。為海軍的800套艦載和空射“魚叉”飛彈以及50套艦載發射系統進行升級。
波音公司“魚叉”BlockIII項目經理吉姆·楊表示,該系統設計研發契約是“魚叉”飛彈計畫的里程碑,是美國海軍在“魚叉”反艦飛彈多年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魚叉”BlockIII將有能力為水面作戰艦艇在近期以及中遠期提供應對水面戰威脅的解決方案。
裝備新一代數據鏈系統的“魚叉”BlockIII反艦飛彈,在作戰艦艇發射飛彈之後,相比從前具有更強的操控性能,可以直接改善瀕海以及開闊海域中飛彈的命中精度。BlockIII型飛彈的升級也為未來“魚叉”飛彈螺鏇式發展留有餘地,例如增強飛彈射程和增加垂直發射能力等。
“魚叉”BlockIII反艦飛彈新增了多項能力,如飛行中變更打擊目標,主動末端控制以及與未來網路體系結構聯通等。該型飛彈已經成為一種具備完全自主,全天候,超視距作戰能力的先進反艦飛彈。
艦載發射版本的“魚叉”Block III反艦飛彈將在2011年具備初期作戰能力,同時其空射版本將在此之後形成戰力。

最新動態

“魚叉”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

美國政府宣布將向巴基斯坦出售最新式的“魚叉”反艦飛彈及其配套設備。按照計畫,巴基斯坦將耗資3.7億美元,從美國購進總計130枚“魚叉”飛彈,其中50枚以潛艇作為發射平台,50枚從水面艦艇發射,另外30枚則是空射型。這筆龐大的飛彈交易計畫一經披露,立刻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尤其是南亞國家的高度關注。

巴基斯坦是“魚叉”反艦飛彈的老主顧,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抗衡印度不斷膨脹的海上力量,巴基斯坦就向美國採購了“魚叉”反艦飛彈,在一段時間內占據了印度洋上的主動權。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印度在反艦飛彈方面重新回到了優勢地位,印度海軍擁有印俄合作研發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飛彈,遠程反艦攻擊能力得到空前加強。與此同時,印度還從2001年起向以色列採購素有“猶太人的宙斯盾”之稱的“巴拉克”艦載反導系統,近年來不斷擴大採購數量並加強作戰演練。面對印度人在海上攻防兩方面的長足進步,加速提高反艦作戰能力已經成為巴基斯坦軍方的一致共識,並受到巴國領導人的重視。
儘管巴基斯坦方面急欲對現役“魚叉”進行更新換代,但是這條升級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巴基斯坦在2005年就計畫引進50枚新式“魚叉”充實海軍武器庫。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發生在去年10月份的地震災難迫使穆沙拉夫政府宣布推遲軍事採購計畫,“魚叉”也隨之成為可望不可及的夢想。
在2009年5月份舉行的美國——巴基斯坦防務諮詢會議上,與會的巴基斯坦國防部長塔里克·瓦西姆·加齊將軍向華盛頓方面提供了一份“內容豐富的採購清單”,其中有關新一代飛彈的內容赫然在目。可以肯定,此輪防務諮詢會議為巴基斯坦引進新式“魚叉”飛彈借來了東風,也了卻了巴基斯坦海軍長期以來的一樁心愿。

“魚叉”自1977年完成研製並批量生產以來,一直是各國海軍眼中的寵兒。在印巴多年針鋒相對的日子裡,“魚叉”一直擔當巴基斯坦反艦力量的主角,在兩國此消彼長的軍事競賽中享受著自己的冷暖人生。
巴基斯坦現役的“魚叉”反艦飛彈主要用於攻擊130公里以內的海面目標,並具備對陸上目標的識別和攻擊能力,具有高速飛行、超低空巡航的特點,曾經一度是巴基斯坦賴以對抗印度的“殺手鐧”。
此次美國宣布向巴基斯坦出售新式“魚叉”飛彈的計畫後,印度國內一片譁然,《印度快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毫不隱諱地指出,美國應該考慮此舉對南亞穩定的長期後果以及對印度安全的影響等因素。
印度方面的反應充分說明了新式“魚叉”飛彈的威力,新式“魚叉”採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導航,飛行偏差小於15米,能夠在鎖定目標後躍升並高速俯衝攻擊艦船薄弱的上部,由重達230公斤的穿甲戰鬥部穿入船隻內部並引爆所攜90公斤炸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發射前的程式設定,數枚“魚叉”在從一個發射平台連續發射後,可以從不同角度打擊同一個目標,以飽和攻擊的方式突破對方的反導防線。
雖然美國國會還要對包括“魚叉”在內的國防部軍售方案進行最後審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通過軍火輸出的方式,美國人希望再次充當幕後操盤手的角色,依據當前的地區形勢和華盛頓的利益著眼點,在南亞地區上演一幕名利雙收的好戲:
一是加強對巴基斯坦的籠絡。巴基斯坦地處南亞、西亞和中亞之間,不僅是美國國際反恐的主要盟友,更是美國從印度洋北上中亞的“跳板”,以及維持在阿富汗的基地和制衡伊朗的主要利用對象。在巴基斯坦對美印核協定心存疑慮的情況下,美國希望以出售新型常規武器系統的方式對巴基斯坦進行籠絡安撫,進而便於雙方在地區熱點問題上的合作。
二是對印度進行“敲山震虎”。儘管在6月4日開始的訪問中,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佩斯上將已向印方轉交了“愛國者”飛彈防禦系統的所有必須資料,但是印度目前在斥資購進該系統的問題上仍然舉棋不定。
此次美國售巴的新式“魚叉”除執行反艦任務外,還可以有效地對設在海岸線附近的艦船基地、機場港口進行打擊,美國人希望通過提升巴基斯坦的飛彈力量,從側面促成印度方面對“愛國者”的重視,進而為美國公司爭取新的軍火訂單,利用印巴間的歷史恩怨使南亞次大陸成為美國軍工企業兩頭受益的巨大市場。

韓國次品飛彈

魚叉飛彈內部結構魚叉飛彈內部結構
正當新一輪韓美聯合軍演箭在弦上之時,韓國海軍內部卻傳出了不和諧的音符。據美國合眾國際社10月15日報導,因為在之前的試射中準確率很差,韓國海軍決定對3種購自外國的飛彈進行質量調查。這些飛彈中的兩款是由美國國防生產商提供,並以較大規模裝備美國在亞洲的盟國。目前,還不清楚這3種“次品”飛彈是否會用於近期的演習。
據悉,飛彈質量問題已引發韓國執政黨大國家黨的注意,該黨立法委員余承敏透露,他正牽頭起草一份報告,經由韓國海軍交國會指導調查。
根據軍方公布的訊息,這3種飛彈分別是美國雷聲公司的“標準-2”防空飛彈、波音公司的“魚叉”反艦飛彈以及歐洲飛彈集團(MBDA)的“海上大鷗”輕型反艦飛彈。在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間的23次實彈射擊中,三者的命中準確率合計低於80%。其中,“標準-2”進行了9次試射,3次未擊中目標;“海上大鷗”試射12次,失敗1次;“魚叉”試射2次,失敗1次。
軍方承認,“標準-2”失敗的原因在於操作人員技術不佳以及飛彈零部件存在缺陷,並計畫徹查庫存的130枚同型號飛彈。“魚叉”及“海上大鷗”發射失敗的原因都在於零部件出現故障。余承敏的調查報告顯示,“海上大鷗”飛彈上部的一個連線銷有設計缺陷,90餘枚該型號飛彈已被迫更換新零件。為此,韓國海軍要求歐洲飛彈集團賠償10億韓元(約合88萬美元),但遭對方拒絕,理由是1年的保質期已過。韓國國防採辦項目局只得請商務仲裁委員會來解決這一爭端。同樣,“魚叉”飛彈在彈翼部分也存在相似的故障。
韓國海軍還提醒美國海軍注意此類問題。一支由韓美人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計畫在今年年底前對10枚“魚叉”飛彈進行檢查。韓國海軍發言人表示,“花重金引進這些飛彈,原以為它們的射擊準確率能接近100%。我們會徹底查明問題,並搞清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