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反輻射飛彈

1999年研製成功,射程為170千米。是一種中、遠程反艦飛彈,1991年開始正式裝備台海軍和岸基反艦飛彈部隊。

簡介

 1999年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宣布已研製成功最新型“雄風”II型空對地(艦)反輻射飛彈射程為170千米,初段採用GPS制導,末段採用雷達紅外尋的制導或紅外成像尋的制導,有能力在台灣上空封鎖在台灣海峽航行的任何艦艇。據報導,未來台灣中科院將繼續提升“雄風”II飛彈性能及研發“雄風”III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雄風”II型飛彈是參照美國“魚叉”反艦飛彈的設計而研製出的一種中、遠程反艦飛彈,1991年開始正式裝備台海軍和岸基反艦飛彈部隊。“雄風”Ⅰ型飛彈與“雄風”II型飛彈最初均設計為艦對艦用途,後來台軍將它們改裝成陸基式的岸對艦飛彈,用來防守台灣重要港口。“雄風”III型飛彈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研製出來的新型長程超音速艦對艦飛彈。今年4月在“漢光20”演習中進行首次試射。其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射程接近500千米,未來還有可能發展成攻擊陸上目標的巡航飛彈。

相關

核武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