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1號

阿波羅11號

"阿波羅"號飛船是美國第三代載人宇宙飛船系列。1966年至1972年共發射17艘:1 ~3號為模擬飛船,4 ~6號為不載人飛船,7 ~ 10號為繞地球或月球軌道飛行的載人飛船,11 ~ 17號為載人登月飛船。 “阿波羅”號飛船是美國實施載人登月過程中使用的飛船。“阿波羅”11號飛船於1969年 7月20~21日首次實現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號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

基本信息

計畫簡介

美國的阿波羅計畫是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偉大工程,始於1961年5月,結束於1972年12月,歷時11年7個月。阿波羅計畫的目的是把人送上月球,實現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並為載人行星探險做技術準備。

阿波羅計畫載人登月的技術途徑是選用月球軌道交會方案,即將一艘載有3名航天員的飛船發射到月球軌道上,然後2名航天員乘登月艙在月面上降落,進行月面探險。另一名航天員仍留在指揮艙中繞月球軌道飛行,並進行科學實驗。返回時,在月面上的2名航天員啟動登月艙的上升段發動機,飛上月球軌道,與指揮艙交會對接。2名航天員進入指揮艙後,拋棄登月艙的上升段,脫離月球軌道返回地球。在再入大氣層前,拋棄服務艙,僅指揮艙在太平洋上濺落。

阿波羅飛船研製出來後,相繼進行過6次無人亞軌道和環地軌道飛行、一次環地飛行、3次載人環月飛行,最後才正式進行了登月飛行。1968年10月11日發射的阿波羅-7是第一艘載3名航天員的阿波羅飛船。在此之前,阿波羅計畫中只做了不載人的飛行試驗。自阿波羅-7起,到阿波羅-18為止,美國發射了12艘載人阿波羅飛船。

發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蘇聯與美國太空競爭異常激烈。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總統宣布美國將執行“阿波羅”載人登月計畫,力爭在10年內把美國人送上月球並使其安全返回。

美國於1966—1968年進行了6次不載人飛行試驗,在近地軌道上鑑定飛船的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考驗登月艙的動力裝置。1968—1969年,先後發射了“阿波羅”7、8、9號飛船,進行載人飛行試驗,包括環繞地球、 月球飛行和登月艙脫離環月軌道的降落模擬試驗、軌道機動飛行和模擬會合、 模擬登月艙與指揮艙的分離和對接,檢査飛船的可靠性。在一次發射演習過程中曾發生著火事故,造成3名航天員死亡。1969年5月18日發射的“阿波羅10號”飛船進行了登月全過程的演練飛行,繞月飛行31圈,兩名航天員乘坐的登月艙也降至離月面15.2km的髙度。

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承擔首次登月任務的是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米切爾·科林斯和登月艙駕駛員埃德溫·奧爾德林。飛行過途中,“阿波羅11號”飛船進行了兩次軌道校正,進入環月飛行軌道後先繞月球飛行了差不多13圈,然後啟動服務艙發動機減速,降低軌道後登月艙與指令艙和服務艙成功分離,登月艙沿拋物線緩慢地下降至月面,在月球“靜海”安全實現軟著陸。另一名航天員仍留在指揮艙內,仍沿環月軌道飛行。7月21日22時56分,即在飛船起飛後102小時45分43秒,登月艙門打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航天員在月球上停留了21小時18分鐘。他們在月面上放置了一台雷射反射器、一台月震儀和捕獲太陽風粒子的鋁箔帆,拍攝了月面、天空和地球的照片,採集了月球土壤和岩石標本,然後駕駛登月艙返迴環月軌進,與母船會合對接。隨即脫離登月艙,啟動服務艙主發動機以為飛船加速,進入月地過渡軌道。在接近地球時飛船進入大氣層,拋掉服務艙,進入低空指揮艙利用降落傘降低下降速度,最終於7月24日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濺落。 整個飛行歷時8天3小時18分鐘。

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其中1970年4月發射的“阿波羅13號”,儘管因氧氣瓶爆炸發生事故,也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阿波羅”登月計畫的成功使得人類第一次離開地球而到達別的天體,是人類開拓新的疆域的一個里程碑,也為人類今後開發利用月球創造了有利條件。

飛船系統組成

飛船總重45噸,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三大部分組成。指揮艙為 圓錐形,是飛船的主體,太空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艙內裝有各種控制操 縱儀器、太空人的裝備、食物、水和廢物處理設備等。服務艙為圓筒形, 緊連指揮艙下面,是飛船的機房和倉庫,主火箭、燃料、電源裝罝和氧、 水等供應品統統都在這裡。飛船進入月球軌道、繞月飛行時變軌以及返回 地球時脫離月球軌道都靠主火箭的推力來實現。登月艙的形狀猶如一個4條腿的怪物,是載人登月的專用設備,分下降段和上升段兩大部分,各自配備有發動機。起飛時,登月艙裝在服務艙下面鋁殼內,在進入奔月軌道以後,從殼中出來被對接在整個飛船的最前面。它能夠把兩名太空人送到月球表面。上升段里有生命保障系統、通信設備和電源設備。在登月過程 中,兩名太空人在月面完成任務後,上升段發動機使他們飛離月面。在 “阿波羅”15、16、17號飛船中還帶有一輛月球車。車上有電視攝像機、 無線電收發信機和測里儀器,太空人乘坐它在月面考察。

登月過程

以“阿波羅”11號為例,說明“阿波羅”號飛船登月過程。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 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甘迺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奧爾德林、麥可·科林斯駕駛著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跨過38萬公里的征程,承載著全人類的夢想踏上了月球表面。

這確實是一個人的小小一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偉大一步。他們見證了從地球到月球夢想 的實現,這一步跨過了5000年的時光。“阿波羅11號”在大約160千米的高度、以29000千米/小時的速度環繞地球飛行。大約在第二軌道的中途,射入超月球軌道的點火開始。這 是“土星”火箭助推器最後一次關鍵性的點火,火箭發動機的這次點火將使飛船達到逃逸速度——40200千米/小時一從而脫離地球軌道。

質疑

2014年7月21日,“阿波羅登月”成功已有45周年了,但質疑阿波羅登月是騙局的聲音不斷,質疑者認為“阿波羅”11號飛船中的太空人從未登入月球,太空人登入月球的照片是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中被稱為“夢幻之地”的軍事禁區“51區”拍攝的,或者是在攝影棚中拍攝偽造的。

阿波羅計畫十大發現

1. 月球不是一個原生物體而是由岩石構成的。而且這些岩石受過不同程度的熔化、火山噴發以及隕石的碰撞而變得凹凸不平。

2. 月球產生的時間很久遠

和所有的陸行星一樣,太陽系形成後的前10億年的歷史在月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e

3. 最年輕的岩石比地球的“老”

在月球表面,黑暗平滑的月海大多是一些隕石坑,當中的岩石相 對年輕,年齡大約為32億年。而一些高低不平的高地中的岩石則相對 較老,年齡約為46億年。

4. 月球和地球是近親

這兩個星體是由一個共同的物質按照不同的比例分割而成。

5. 月球上無生命跡象

月球上沒有活著的生物體、化石或者原產的有機化合物。

6. 月球岩石經過高溫形成

這些岩石的形成過程中幾乎與水完全沒有關係,可以粗略地分為3類:玄武岩,鈣長石和角礫岩。

7. 早期月球深處是“岩漿海洋”

月球高地表面含有一些早期的低密度的岩石,這是由飄浮在“岩 漿海洋”表面的一些岩漿殘留而成。

8. 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出大坑

一些巨大、黑色的盆地其實就是受到撞擊後產生的巨大的火山口。 這些都是在月球早期形成的,上面覆蓋的熔岩的歷史約為3.2億一3.9億年。

9. 月球稍微不對稱

月球的體積結構稍微有些不對稱,這也許是由於它在演化過程中 受到了地球萬有引力的影響。

10.表面被岩石碎片和灰塵覆蓋

這就是所謂的月球風化層,其中可以解讀出獨特的太陽輻射的歷 史。這也是我們理解地球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成功登月意義

“阿波羅”登月的成功,無疑具有偉大的科學和技術意義,因為它是人類第一次離開地球而到達別的天體,是人類向太空滲透的新里程碑,是一次飛躍。在人類向太空繼續滲透、探索宇宙的奧秘時,月球還將成為橋頭堡。登月的成功,也為人類開拓新的強域,開發利用月球創造了條件。科學家表示,他們對月球以及整個太陽系的了解很多都是由“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證實和揭示出來的,此外對帶回來的月球岩石和塵埃的研究也起了很大作用。時至今日,月球對於人類太空科技的 發展已經越來越重要。阿波羅登月,除考察外,還將在月球上建立核動力科學站;駕駛月球車進行活動;採集的月岩月土標本達400千克,都帶回地球做進一步科學分析。

阿波羅登月計畫完成之後,美國決定在以後的幾十年內不再進行。這樣,為登月飛行研製的精良技術設備,其中包括土星運載工具、飛船和許多實驗設備就不再需要了,這一事件曾引起各種議論。至於美國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則是一個謎。

阿波羅登月計畫

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從1961年到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實現首次登月著陸,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類。

阿波羅1號 | 阿波羅4號 | 阿波羅5號 | 阿波羅6號 | 阿波羅7號 | 阿波羅8號 | 阿波羅9號 | 阿波羅10號 | 阿波羅11號 | 阿波羅12號 | 阿波羅13號 | 阿波羅14號 | 阿波羅15號 | 阿波羅16號 | 阿波羅17號

盤點登入外星的人類探測器

台北時間2009年9月26日訊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向月球和其他行星發射了很多個探測器,但是只有為數不多的探測器成功地目的地著陸。

月球探測計畫

先驅者0號
先驅者2號
先驅者4號
月球3號
先驅者C號
月球硬著陸器
月球軟著陸器
月球5A號
宇宙60號
月球6號
月球9號
探險者33號
月球12號
勘測者3號
月球軌道器5號
探測器4B號
月球14號
探測器6號
7K-L1S NR.1
月球15號
宇宙305號
月球16號
阿波羅14號
月球19號
月球21號
月球23號
飛天
HGS-1
嫦娥一號
LCROSS
月球水珠1號
月光
探月衛星2號
奧賴恩19號
月球1A號
月球1C號
月球2A號
月球4A號
徘徊者1號
徘徊者4號
月球4D號
月球5B號
徘徊者9號
探測器3號
宇宙111號
月球軌道器1號
月球軌道器2號
月球軌道器4號
勘測者5號
勘測者7號
探測器5A號
阿波羅8號
阿波羅10號
阿波羅11號
阿波羅12號
探測器8號
7K-LOK
月球20號
月球車2號
月球24A號
羽衣
月球探勘者
月船1號
GRAIL
月船2號
月耙
月球土壤1號
嫦娥四號
奧賴恩13號
奧賴恩21號
先驅者1號
先驅者3號
月球2號
月球4B號
徘徊者2號
徘徊者5號
月球4號
徘徊者7號
月球5C號
月球7號
月球10號
月球11號
月球13號
勘測者4號
探測器4A號
月球14A號
探測器5B號
探測器7A號
月球15B號
探測器7號
月球16A號
月球17號
阿波羅15號
阿波羅16號
探險者49號
月球24號
克萊門汀1號
智慧型1號
月球撞擊探測器
LADEE
月球水珠2號
國際月球衛星網第一環節
月球土壤2號
月球-多邊形
奧賴恩15號
尼爾·奧·阿姆斯特朗月
月球1B號
月球1號
先驅者A號
先驅者B號
徘徊者3號
月球4C號
徘徊者6號
徘徊者8號
月球5號
月球8號
勘測者1號
勘測者2號
月球軌道器3號
探險者35號
勘測者6號
探測器4號
探測器5號
月球15A號
7K-L1S NR.2
宇宙300號
阿波羅13號
月球車1號
月球18號
阿波羅17號
月球22號
伽利略號
卡西尼號
月亮女神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
嫦娥二號
月亮女神二號
嫦娥三號
國際月球衛星網第三環節
探月衛星1號
奧賴恩17號
曙光女神計畫

宇宙飛船

宇宙飛船又稱載人飛船,(英語名為spaceship),是一種運送航天員,貨物到達太空並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它能基本保證航天員在太空短期生活並進行一定的工作。它的運行時間一般是幾天到半個月,一般乘2到3名航天員。截止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具備建造和回收宇宙飛船的技術。

前蘇聯宇宙飛船東方號宇宙飛船|上升號宇宙飛船|聯盟號宇宙飛船
美國宇宙飛船:水星號載人飛船|雙子星座號飛船|阿波羅11號
中國神舟系列宇宙飛船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就開始載人航天的研究,並曾做出過一個名叫“曙光”號的雙艙式飛船的全尺寸飛船模型,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工業基礎等條件均不成熟。隨著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1992年,黨中央批准研製載人飛船工程。自此,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並取得巨大成功。中國載人飛船系列有一個動聽的名字——“神舟”,它是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的,採用了多項新技術,其中一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中國載人飛船技術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的水平。
神舟一號1999年11月20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型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次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神舟二號“神舟二號”飛船是中國發射的第二艘實驗飛船,它也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神舟二號”飛船於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運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神舟三號神舟三號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飛船上沒有搭載航天員,只搭載了一個模擬太空人,該裝置可以模擬人體代謝、模擬人生理信號、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其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台北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該飛船由“長征二號F”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的。2002年4月1日,神舟三號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07圈後,準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的著陸場。
神舟四號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台北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神舟五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於2003年10月15日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現由俄羅斯承繼)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神舟六號“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執行任務太空人是費俊龍聶海勝
神舟七號“神舟七號”在外形上與“神舟六號”有明顯的不同。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總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神七上載有三名太空人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景海鵬。“神舟七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太空人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

登入外星的人類探測器

探測器:觀察、記錄粒子的裝置,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實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設備。 >>>回到科學頻道
月球1號月球1號(俄語:Луна-1)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
火星二號前蘇聯發射的“火星2號”登入器是人類向這顆紅色行星發射的第一個人造天體。1971年,這顆登入器和它的姐妹登入器“火星3號”一起發射升空。
火星3號1971年5月28日,蘇聯發射的“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軟著陸。但是由於遭遇火星沙爆,火星3號著陸艙僅僅傳送了20秒的信號後就和地球失去了聯繫。
月球2號月球2號是蘇聯於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表面硬著陸的太空飛行器。1959年9月14日,月球2號擊中月球。
阿波羅11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
索傑納索傑納是在火星上真正從事科學考察工作的第一台機器人車輛,它是一輛自主式的機器人車輛,同時又可從地面對它進行遙控。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2003年6月10日,名為“勇氣”的火星登入探測器從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對於這個全新設計的超級智慧型機器人來說,這是一次孤單的旅行。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美國火星探測器“機遇號”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後現正按照預定程式向火星軌道運行。由於技術故障和惡劣天氣,“機遇號”探測器曾多次被推遲發射。
好奇號火星車美國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號火星車是一個汽車大小的火星遙控設備。為前往火星的探測器製造的有史以來最大的隔熱板,現在已經造好,隨時準備為“好奇”號保駕護航。
阿波羅12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畫中的第六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二次載人登月任務。
阿波羅14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畫中的第八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三次成功登月的載人登月任務。
阿波羅15號是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中的第九次載人任務,也是人類第四次成功登月的載人登月任務。
阿波羅16號是阿波羅計畫中的第十次載人航天任務(1972年4月16日)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五次成功登月的任務,1972年4月27日成功返回。
阿波羅17號是美國阿波羅計畫中的最後一艘飛往月球的載人太空船。飛行時間為1972年12月6日至1972年12月19日,登入地點為陶拉斯·利特羅山脈,停留時間為74小時59分,為阿波羅計畫中停留月球表面時間最久的載人太空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