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是一種集擊鼓與舞蹈於一體的綜合民間藝術形式,起源於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是一種瀕臨失傳而又十分寶貴的民間藝術。

“八卦鼓”舞“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是一種集擊舞蹈於一體的綜合民間藝術形式,起源於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主要流傳在棲霞與福山交界的廟後鎮一帶,現只有廟後鎮上林家村仍有傳人,是一種瀕臨失傳而又十分寶貴的民間藝術。

歷史淵源

“八卦鼓”舞“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來源於道教,發源於棲霞,它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與道教文化有著緊密聯繫的重要學科,是具有著長期濃厚歷史積澱,集文化、道教、藝術於一身的綜合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

早在數百年之前,棲霞就是遠近聞名的道教聖地,道教全真派宗師丘處機曾經在棲霞創建了三處全國著名的道觀,其中,為紀念他的師傅王重陽而建的重陽宮就坐落於上林家村附近。據《中國古代文化叢書》記載,元代以來,棲霞的道教活動十分頻繁,重陽宮鼎盛之時,道士達百人之多,陣勢浩大。在舉行宗教儀式(做道場)的過程中,需要鼓樂配合,於是便產生了 “八卦鼓”舞。早期的 “八卦鼓”舞內容豐富,形式嚴謹,由八個卦位和東西南北中五個正位組成,這也是 “八卦鼓”舞的核心。它的作用是祭祖、祈福、辟邪等,這正好符合了當時農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和理想,從而使其走下聖壇,流傳於民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八卦鼓舞。

奇特魅力

“八卦鼓”舞“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表演隊伍一般由8位男演員和8位女演員組成,也可以依次增加為24個、32個……直至幾百人的宏大場面。它的步法是以八卦的八種“卦位”,以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為定向。“卦位”和“定向”按照“八卦”中的陽剛陰柔、陽實陰虛、陽開陰合、陽大陰小、陽強陰弱、陽明陰暗等等,通過人體動作的動與靜、大與小、左與右、高與低、上與下等的反差來體現舞蹈的韻律。“八卦鼓”舞隊形變化較為簡單,一般常常出現的有“八條街”、“雙龍吐須”、“辮麻花”、“單串花”、“雙串花”、“按波花”等。在隊形變換中,都要以“圓”為中心,左鏇必右轉,轉要回“圓”,“圓”中見轉,這是“八卦鼓”舞極其鮮明的藝術特色。

八件寶貝

在上林家村目前保存了8個完整的有上百年歷史的“八卦”鼓,現在被作為文物進行了保護,它的鼓面為雙面牛皮蒙面,直徑約為50厘米,雙面鼓面上繪有八卦裝飾圖,鼓梆為黑漆立彩塗模,並裝兩鐵環,以做拿帶之用。不同的鼓有不同的圖案,最典型的是“八仙”的八件寶貝:鐵拐李的葫蘆、漢鍾離的芭蕉扇、藍采和的竹籃、張果老的漁鼓、何仙姑的荷花、呂洞賓的寶劍、韓湘子的笛子、曹國舅的玉板,同時還配以牡丹菊花水草等,色彩鮮艷,形象逼真。鼓槌為梨木、桃木製成,長約80厘米,尾部雕刻一精緻龍頭形象,並系70厘米長的各色穗頭,再往前是一長約10厘米長的木槽,其中鑲有五六枚銅錢,敲擊時銅錢相擊會發出沙沙聲響。

在2007年6月份,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察專家時,曾對這些“寶貝”進行了認定,認為這些“寶貝”和舞蹈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堪稱民間瑰寶。

“八卦鼓”舞發展的三個階段

起源與明末清初的 “八卦鼓”舞,在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後,終於一代代流傳下來。據了解,解放後,“八卦鼓”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建國到60年代中期。這個時期是 “八卦鼓”舞最為興盛的時期,大躍進、人民公社, “八卦鼓”舞成為一種重要的宣傳工具,成為各種慶祝和慶典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容,能夠成為 “八卦鼓”宣傳隊的一員成為一種光榮。

第二階段,從1965年文革開始到200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 “八卦鼓”舞作為一種“四舊”被批判,幸好8面大鼓保存了下來。而80年代,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精力全部放到了農業生產上,文化生活趨向弱化,“八卦鼓”舞表演時斷時續,最終也被塵封了起來。

第三階段,2003年至今,隨這農民民眾生活的不斷盈實,民眾性文化活動活躍起來, “八卦鼓”又重新敲了起來,棲霞市也派人專門進行了挖掘整理,並走出了棲霞,走向全省乃至全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